审丑是个谬论
2015-09-25胡康佳
胡康佳
〔摘要〕艺术舆论对“丑态图像”的抨击声,可谓不绝于耳,给人们带来“审丑”的谬误。本文意在通过对中国和西方审丑心理根源的产生,中国当代艺术视角下的“审丑”,以及对滥用“审丑”现象的分析,揭示出当代艺术“审丑”的本质。
〔关键词〕审丑心理当代艺术批判性人文关照
一、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丑”心理
在审美与审丑的认知上,中国先人并没有沉迷于美的梦幻中,而是表现出一种爱美亦能容丑的涵养,在中国的原始神话中,美与丑的呈现方式非常模糊,甚至合二为一。开天辟地的盘古并不美,补天造人的女娲也是以人首蛇身的面貌示人。在传统京剧中,“丑角”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有“无丑不成戏”的说法。当我们探知中国文化深层的心理层面时,就会发现一种很明显的以丑为美得美丑观。正如中国当代美学家潘知常说:“中国似乎是从一开始就重视了丑。”例如老树、枯藤、昏鸦、病梅,以及湖石的透、漏、瘦、皱、丑,还有对于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的提倡。从先秦诸子经典,到各类文化典籍;从生活器皿,到诗歌文学等艺术形式,都能观照到这种审丑性。延伸到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下,文学上出现了以丑为先锋的批判风潮。以鲁迅笔下的《阿Q正传》堪称审丑的经典作品;闻一多笔下的《死水》也极尽审丑之能事。
古人的审丑,是将丑视作另类的美来加以褒扬的,今现代的审丑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中国人的审丑心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将视丑为美升华为对批判性审丑的推崇。对丑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批判性的审视是为了站在“丑”的立场上来揭示事物背后的本质。
二、西方当代艺术“审丑”心理的发生
当代艺术源起于西方,我们都知道古典艺术的目的是为了写实,它的审美性被定义为“自然美”,现代艺术是为了要创造“有意味的形式”,它的审美性可以说是“形式美”,到了当代艺术,被模糊的艺术和美的界限,使审美变得困难起来。
杜尚是形成当代艺术世界的思想者,传统美学观念使人无法进入杜尚,他在一百多年前画在蒙娜丽莎名片上的小胡子,成为一个历史路标,反映了审美在西方艺术史上某种心态的深刻变化。他将小便池这样的作品堂而皇之放在公众的面前,不是对艺术的亵渎,而是将一种心理态度外化在不属于艺术的俗物上,这个心理是:艺术没有价值,是人发明的艺术,没有人就没有艺术。他拿出雪铲子、铁架子的动机是想呈现一种生命状态的渴望。并不是真的说艺术没有价值,而是一切以自己的内在需求为准则,由自己来创造艺术。杜尚通过这些“俗物”发动了对艺术权威的挑战,也发动了对艺术自身的强烈批判。杜尚对艺术态度所做出的转变仍然在影响着当前艺术的发生。
三、中国当代艺术视角下的“审丑”
不可置否,中国当代艺术来自西方,而力求根植于自身的本土文化。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丑是一个重要的描写对象,艺术到了这里变得不一定非得审美,而是任何东西都可能是艺术,甚至“审丑”才是当代艺术里最受人追捧的焦点。在这里,审丑,并不是表现丑,而是审视丑,批判丑,是把传统的以对象为主的审视转向了以内在精神为主的审视。
在当代艺术里,“审丑”并不是通俗上讲的作怪和恶俗,从它存在和流行中我们可以看出对这类艺术的高低判断。比如谢德庆把自己关在笼子里一年,被判断为好作品,但如果有人照样模仿,就要被嗤之以鼻。再比如,美国艺术家昆斯把自己和妻子做爱的照片放进街头广告牌中,获得认可,而中国艺术家成力以公开做爱为作品,却广遭指责和唾骂。这说明当代艺术并非是只要丑的、怪的、俗的就是好的。当代艺术所谓的“丑态图像”,它跟审美已毫无直接关系,因为当代艺术被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囊括了人类一切情感思想的精神载体,虽然中国当代艺术结合了传统朴素的以丑为美的呈现方式,但在这里绝对不是要审美,而是好的当代艺术作品同时必须继承“审丑”关照里的批判精神。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里包含着对批判精神的诉求和对解释人文关怀内在品质的推崇。这种在“审丑”的态度下来审视作品内在的品味,可以被看做是中国当代艺术视角下所独具的美。
四、被滥用的“审丑”
“审美”的束缚一旦被打破,便一发不可收拾。艺术不再单纯的是一种美的形式,同时也成为一种反抗工具,于是艺术的“审丑”趋向逐渐显现,各种光怪陆离的艺术形式粉墨登场。架上绘画开始表现暴力、血腥、丑极的视觉图示;行为艺术不断挑战心理底线、道德底线、造成视觉污染。所有这些,将当代艺术植入在一种荒诞的区域,似乎越新鲜越骇人,就越有表达力度。当大众对审丑艺术最初的惊艳和别具洞天的好感被为丑而丑的嫌恶感取代时,当代艺术独具的“审丑”观被彻底扭曲了。滥用审丑无疑是对“审丑”的误读,艺术是不排斥丑的材料,但是艺术拒绝非理性的丑的滥用。这种以夸张的手段营造丑的艺术并没有真正的审丑性,这些并不是蕴含在当代艺术中以批判精神和以人文关照为追求的“审丑”态度,只是通过毫无节制的的丑化来刺激大众的一种畸形心态。无论这些作品具有怎样的批判意义或现实主义色彩,那些批判也是牵强附会的,也不会触及到人们灵魂深处,激发更多数人的心理共鸣。
五、当代艺术“审丑”的本质
现如今,好的当代艺术依然备受追捧。也有更多的俗物和事物进入到当代艺术,这些东西并不是要给艺术增添一个新品种,而是为了让艺术家获得一种解放的感觉:你可以随心所欲地用任何东西作为艺术的对象,这种解放是由审美到“审丑”的心理解放,就是将对美外在的关注,转向了对美的内在———艺术对人的精神和思想层面的关注与探索。丑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审丑”的可贵之处就是在于利用不同的态度来解释艺术和解释世界,让人们更加真实地认清世界的本质。
一味的作丑并不能助益当代艺术,反而会掩盖当代艺术“审丑”的真正内涵。丑作为一个被审视的对象,等待它的命运是如何被改变,化丑为美,这就是最初状态的丑,而这仅存的丑的形态也不过是一些形式丑。即便是那些我们通常认为恶心的、血腥的物体,如鲜血、体液、内脏等,但通过艺术家的处理让艺术得以容纳新的样式与内容,同时让艺术找到新的方式以建立起自身与社会的联系。为何这么多艺术家在艺术的表现中运用鲜血?其中一个原因是它和绘画之间具有某种有趣的相似之处。鲜血的色彩夺目,光泽诱人,能附着在物体表面,可用来涂画或者进行图案设计。艺术家运用想象力发现这些物体和艺术之间的联系,并暗含着某种预示的同时将之表现出来。例如英国艺术家达明·赫斯特的《活着的意识中肉体死亡的不可能性》这件作品所展示的14英尺的巨大鲨鱼,它笔直的流线型身躯强壮有力,一对眼睛依然警觉地睁着、微微张开的嘴巴里露出两排锋利的牙,犹如它活着的时候一样凶狠可怕,它象征着死亡、残暴和毁灭性的力量。这条浸在福尔马林中的鲨鱼让我们惊觉人类不仅是猎人,同时也是猎物,我们都不过是大自然的生物链中循环不止的一环。但不是任何现实丑都可以转化为艺术上的审美,只有能够进行典型化处理的现实丑才能转化为艺术上的审美。
从主观方面来讲,审丑是指个体对丑的否定性或作为否定性的丑的判断、品评、鉴赏、批判、宽容、改造等各种能力的总和。从客观方面来讲,审丑是把握丑的否定性本质及其形态在社会历史中的演变和作用,其中包括作为否定性的客观对象的审丑活动本身,所谓审丑的目的是引起情感上的判断和价值上的判断。
对传统审美的反叛只是一种形式,是为了探索可能存在着的不为人知的审美的实验,“审丑”不是当代艺术最终目的。审丑的建立是为了拓宽审美的领域;表现丑、揭露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学会审视自身,进而辨别什么是最为本真的事物。我们可以通过审“美”来净化我们的心灵,亦可以通过“审丑”来鞭笞我们的人性,无论美丑,都是在助益人们自身和艺术向更好的地方发展。
人具有趋利避害的天性,那些被人类所选择的,必定是其中有某种东西和整个人群的切身利益连接上了,才有被凸出的必要,当代艺术身上就具有这种东西。
参考文献:
[1]西方当代艺术审美性十六讲/王瑞芸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01
[2]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李倍雷,赫云著.—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2
[3]美的滥用:美学与艺术的概念/(美)丹托著;王春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