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作文讲评课的有效策略
2015-09-25史文超
古人云:“观其言而知其人,闻其声而明其性。”鲜明生动得体的人物语言描写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成了记叙文中的亮点。笔者从一堂作文课的讲评入手,点评学生习作问题,联系阅读文本经典语言描写,展开对高中作文讲评课有效策略的尝试性探索。
一、作文题目
以“正气”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二、学生习作展示
立意大致如下:
小姑家开了一家小吃店,面临日益严峻的商业竞争和不断上升的成本压力,小姑面临两难选择:是坚守住心中正气继续使用价格较贵的好油,还是抛弃正气,利益至上随波逐流使用价格低廉的地沟油?为此,全家人展开了讨论。
人物语言1:
小姑说:“哎,现在的油价涨得太厉害,店里的生意入不敷出,坚持下去,我真怕支撑不了多久。就算我们一家使用好油,也扭转不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与其固执的坚守所谓的正义,还不如唯利是图,挣钱才是正道。”
人物语言2:
妈妈说:“不行啊,妹子,人家都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咱人穷不能志短,不能见利忘义,丢了正气,咱百姓追求什么?不就是追求心里踏实的过日子吗?你说要用了这地沟油,咱不是玷污了这社会上的正气了吗?”
人物语言3:
爷爷发话了,“坚决不能用,闺女,人家在咱这吃饭,咱就得对人家负责。穷又怎样,日子过得清苦,但心里踏实。人要争口气,这气,就是正气啊!你们看看现在,那些眼里只盯着利益的小商贩,整日里只想着些害人的伎俩,利挣到了,但是他们的正义道德早就荡然无存了。咱不能学他们啊!闺女,记住爹的话,这不是吃亏,是积德啊,干不下去了,别怕爹养你!”(163个字)
三、典型问题点评
(一)人物语言太过书面化
表面看来,人物语言满富文采,成语熟语较多,本想起到润饰语言的作用,但却不符合口语的语言风格,也不符合市井百姓的人物身份,从而显得矫揉造作,弄巧成拙。
(二)人物语言对主题“正气”的凸显太过直接
“正气”一词,本不属于口语化表达,而是一种书面化表达。但是人物语言设计中却多处提到“正气”,显得过于迫切又生硬,有迎合主题之嫌。尤其是文中爷爷的话最为严重地反映了这一问题。
(三)人物语言设置没有梯度
文中三个人物在每一次谈话中均提到了“正气”,这样,“正气”的提出便不能做到“水到渠成”。而文章在结构上也不能较好地体现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不符合认知规律。
(四)人物语言不符人情世故
爷爷说“闺女,记住爹的话,这不是吃亏,是积德啊,干不下去了,别怕爹养你!”读罢,读者不禁感叹为保住“正气”老年人预备付出供养年轻子女的代价,是多么可笑可悲。
(五)人物语言啰嗦冗杂
人物语言能表述自己的观点即可,一篇八百字多字的考场作文,每个人物的语言最多不超过一百字为适中。人物语言的啰嗦冗杂一方面会影响行文的阅读效果;另一方面亦会占用更有价值的文字空间,从而造成文章详略不当。
四、合理运用语言策略探讨
(一)语言描写要体现“我是谁”。
作文中的人物总有一定的身份。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每种人的语言,自有自己的风采。因此行文前定要明确“我是谁”。
如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
“……金先生想了一想,说:‘林国达同学,我想问你一个问题:Mr.林国达isperpendicular to the blackboard(林国达君垂直于黑板),这什么意思?”
点评:金岳霖先生这一看似荒唐可笑却在逻辑上没有任何错误的话语充分体现了金先生作为一名逻辑学教师的睿智和风趣。不禁让读者暗自钦佩这样一位老师对自己专业近乎固执的钻研,其专注可爱可想而知。
(二)语言描写要坚持“我是我”。
人物形象的塑造要有针对性,要能体现“这一个”而非“那一个”,要精准地表现出人物的独特个性,始终坚持“我是我”。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这样描述: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辨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点评:这段语言描写塑造了一群庸俗无聊、麻木不仁的“看客”。同时更写出了想清白又清白不了,想辩解但又百口莫辩,生活在矛盾中可笑又可悲的底层读书人形象。在众人的冷嘲热讽中,在孔乙己的期期艾艾中,我们感受到了语言背后涌动着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凉。
(三)语言描写要符合“人情世故”。
人物总是有其生存的特定环境和背景。只有将人物置身于广阔的社会大环境中才能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既有空间上的宽度,亦有时间上的厚度,从而打造人物形象丰富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时代内蕴。因此,文本中除了需要环境描写以外,还应注意人物语言符合“人情世故”。
如杨绛先生的《老王》: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还不大放心。
点评:“你还有钱吗?”这满怀担忧的问话,充满着浓浓的人间关怀。“文革”时期,知识分子陷入人生“沼泽”。“你还有钱吗?”暗示了知识分子在当时环境之下的落魄和艰辛。读来让人不禁心生恻隐。而说出此话的老王只是一名身有残疾的底层劳动者,他生活之窘境可想而知。他却在冷漠时代用这样的话语温暖着另一位不幸者。这让我们看到了“文革时期”特殊的人情世故中流淌着的善良、朴实、温暖和希望。
(四)语言描写要谨记“言多有失”。
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而话说多了必然有失分寸。人物语言可以反映文章主题或情感指向,但是要坚持适度原则,不可说得太多,说得太满,说得太深。说得太多,详略不当,影响更有价值的内容书写;说得太深太满,人物语言对文章主题予以直接表达,便越俎代庖,抢了作者于文末的点题升华。
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若能做到这一点,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还需师生共同努力,用心观察生活,记录生活,反思生活,写出得体鲜明生动的文章。
(史文超 江苏省丰县中学 22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