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的渗透
2015-09-25甘宪宏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类最美好的道德情怀。语文教学具有人文熏陶的独特优势,语文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学会知恩、感恩、报恩、施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激发学习热情,以感恩之心投入学习,以感恩之心看待周围的世界,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一、利用语文教材内容渗透感恩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优秀作品。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发掘感恩教育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在培养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同时,强化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注重感恩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真正产生感恩之情、感恩之心、感恩之行,并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道德情感。
(一)感受父母的抚育之恩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感恩父母是人类美好的道德情怀。感恩教育应该首先教会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一个人不感恩自己的父母,就谈不上感恩别人、感恩集体、感恩社会。初中语文教材从多个层面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例如,胡适先生写的《我的母亲》,表现了母亲在严厉外表下的慈母之心以及对孩子成才、做人的殷切期望。在教学本课时,教师让学生理清故事脉络,通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体会母亲的博大情怀。同时,教师让学生谈谈父母在平日对自己点点滴滴的关爱。之后,在课堂上展开《母亲,我想对你说》的口头演讲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深切认识到父母的深切关爱。有的学生说:“平日感觉到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母爱才是世界是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报答母亲的爱,不辜负母亲对自己的期望。”再如,在学习朱自清《背影》一文时,教师让学生反复阅读父亲下车给儿子买橘子的片断,让学生反复体验,并且让学生自编课本剧在课堂上进行表演,看哪个小组演得富有情感,哪个小组演得最投入。有的同学在表演儿子与父亲分别时,竟然眼里含着泪花。通过阅读与表演,使学生真正进入到人物的心灵世界,深刻体验到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二)感受自然的赐予之恩
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曾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歌咏不尽的唯美题材。大自然的美激荡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向往美、寻觅美、赞赏美。大自然的多姿多彩点燃了人们心中爱美的情感,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感恩自然的教育,以此来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怀,而且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美化自然的感恩之心。例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可以给学生配以优美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温馨的音乐氛围中反复吟诵与体味,领略大自然的魅力,产生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三)感受社会的扶助之恩
社会之恩一般指对他人之恩。通过感恩教育的渗透,让学生认识到整个社会对自身成长的影响,感恩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对自己有良好影响及有帮助的人。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体验藤野先生抛弃民族偏见、倾心帮助学生学业成长的教导之恩;在学习《出师表》时,可以引领学生体验诸葛亮对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在学习《斑羚飞渡》一文时,着重让学生感受斑羚们的合作精神,体验老斑羚为年轻斑羚求生付出生命的献身之恩。让学生树立社会是一个大家庭的概念,激发学生对社会的感恩之情,激发学与其他社会成员和谐相处、能在危难之时出手相助的报恩之心。
(四)感受祖国的培育之恩
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感恩社会的崇高品质与伟大情怀。树立其磨砺意志、奋发学习,立志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在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祖国充满无限热爱的真挚情感;在学习文天祥《过零丁洋》一文时,体验作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青”的为祖国慷慨献身的精神。
二、利用语文课外活动实践感恩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形成感恩理念。但是要使学生的感恩情感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还必须加强实践,给学生搭建“化感恩为行动”的平台。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感恩父母的教育时,可以开展“今天我当家”为主题的帮助家长做家务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做家务,体验父母的辛苦;在进行感恩社会的教育中,可以让学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到本地敬老院及烈军属家庭,帮助老人打扫房间、拆洗被褥,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在进行感恩祖国的教育时,可以让学生进入爱国教育展馆,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爱国志士为了祖国英勇献身的感人事迹。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把感恩意识化为实践活动,强化和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质。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引导与渗透,同时,要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感恩心理得到强化,使学生的感恩意识得以升华,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发展。
(甘宪宏 甘肃省永登县苦水镇南峰初级中学 73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