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素质与语文教学效率关系探究
2015-09-25赵平
赵平
新课标颁布以来,各种教学方法流派纷呈,语文教育名家辈出,确实给沉闷的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线生机。但时至今日,语文教学现状仍不令人乐观,就整体而言,语文教学效率仍然不高。究竟症结何在?人们都在苦苦思索。大致看来,研究者们在教材教法、教材编写方面的投入较多。仅就教材编写而言,全国各地编写了各种版本的教材,各地试验教材更是异彩纷呈。但无论是教法的研究,还是教材的编写,结果仍不令人满意。语文教学的研究看似越来越深入了,但现在连语文科的性质问题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样看来,语文教学现状确实令人深思。那么,语文教学就真的难寻出路了吗?要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只盯着那几种教法或那几本教材,而要从我们语文教师自身去找原因。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效率不高,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法难以推广,并不在于这些方法本身不对,更不在于某种教材不好,而应归咎于我们教师的素质。
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必须要提高教师的素质。语文教师的素质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从事语文教育的人应该是这方面的行家能手。听,要善于感悟,能迅速捕捉要点。说,要用普通话,发言能清楚明白、有理有序,有幽默感和艺术感染力。因为无论课内课外的表达交际,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都要讲究语言艺术,教师应是运用语言艺术的导师。读,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且有成熟的读书方法。而写,则指无论实用文体还是文学作品都能下笔成文,至少要会“下水”作文。此外,写,还指书写,要规范,能写一手好字。因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首先要自己书写过硬,成为为学生的榜样。
如果语文教师都具备了这些素质,那么语文教育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但只要回过头来观察语文教师的现状,却很不尽如人意,普遍的情况是:
表达能力有限,阅读能力不强,欠缺科学的读书方法,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缺乏经验。缺乏进取精神,惰性严重,不爱读书。不善钻研教材,不会运用,完全依赖教参,图解课文,没有驾驭教材的能力。教法死板僵化,思维定势,千篇一律,不重因材施教,激不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堂死气沉沉,无自知之明,反怪学生难教。
不会作文,不愿“下水”,“君子动口不动手”,没有亲身作文经验,指导不力,学生不得要领。有识之士呼吁过:“大部分语文教师过不了写作关!教师胸无点墨,怎叫学生下笔成文?”
书写基本功不过关,板书不规范,字迹潦草,对学生起不到示范作用,相反却造成不良影响。虽然无法要求语文教师都成为书法能手,但至少应做到字迹清楚匀称,书写规范,可供学生效仿。
不讲普通话。语文教师应在“推普”工作中起示范带头作用。随着交际范围的扩大和交际的日益频繁,讲普通话已成为时代的潮流,语文教师应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实际情形却相反,多数语文教师仍是用方言教学,如何起到示范作用?
以上现象均为语文教师素质不高的表现,虽不是涉及全体,但就笔者所见的农村中学却普遍如此。俗话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方能给学生一杯水。可眼前的现状令人担忧。可以说,语文教学效率不高,教学现状不能令人满意,归根到底应从教师素质上去找原因。可人们往往不这样想,而更多注重的是这种教法,那种实验,无暇顾及教师素质。当然,这里并不是反对教法和实验,而只是说要注意主次问题。试想,各种教法、教改实验之所以只适应彼时彼地彼人,而不适应此时此地此人,并不是这种教法和实验不行。事实证明,不少教法教改极为成功。但为什么又难以推广开来,原因还在于教师素质。基于知识功底、教学水平、理论素养,不能站到别人的高度去看问题,没有那种对教学的悟性,虽心向往之,但仅能学到皮毛,不及本质,结果学得不伦不类。魏书生老师是轰动当今语文教坛的改革大家,他的语文教改成果举世公认,学习者不乏其人,但就是无人企及。其实他的教学法非常朴素,并不玄妙莫测,为什么别人又难学到精髓呢?就是因为别人站不到他的高度去看问题,达不到他的教学境界,没有他那种影响学生的人格魅力,因而只能望而兴叹。要是一种教学法能够推广开来,那么魏书生教学法不失为目前最成功的教学法,如能在全国推广,岂不能大面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但可惜很难,原因就在于教师素质还跟不上需要。由此看来,教师素质与语文教育关系密切。可以这样说,如果语文教师素质不能从整体上得到提高,达到一种比较理想的境界,那么要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不难设想,要是语文教师都是听、说、读、写的能手,在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都能成为学生的典范,能把课上得出神入化,让学生陶醉于课堂的情景氛围中,觉得学语文轻松自如,并使他们感到学语文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其乐无穷,那还愁教学效率不提高吗?
这样说来,我们在研究教法和从事教改的同时,绝不应忽视教师素质的提高。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应是当务之急。
(赵 平 江苏省新沂市棋盘初级中学 22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