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教学梯度 尊重生命个体

2015-09-25刘从兵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教者梯度语文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老师已经认识到整个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中只是组织者、服务者、设计者、促进者,要充分利用交流、合作、评价等学习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但放眼现在的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由于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几个优等生的几声应和,而其他学生则是“噤若寒蝉”。长此以往,一言堂、满堂灌,就不足为怪了。甚至,有的老师还发牢骚,埋怨学生“成绩差”“素质差”、“不肯说”等等。但我们也有很多老师上课,他们设计的问题,学生回答时总是滔滔不绝,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教学梯度的把握与设计是其关键,那么,如何把握梯度呢?

一、依据生情学情把握梯度,做到“目中有人”

《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探索、总结和推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激发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的能力。”而现在语文教学的普遍倾向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使学生厌学语文,更别提做到独立思考和创新了。教者对所有学生有着同样的期望,同样的要求。但考虑到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他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乃至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立足学生实际,做到“目中有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已有的经验,已有的思维方式,已有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将问题设置面向全体学生。但学生的基础和自身素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问题的设置不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则会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吃不了”,不利于全体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智力情况、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使解答问题成为“跳一跳,够得着”。这样就不会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失去问的价值,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不会因为问题有难度而使学生“噤若寒蝉”,失去了课堂的主体地位。因此,切忌不顾生情、学情,设计问题没有梯度,搞一视同仁。只有让教者有梯度的设计问题并选择多种教学手段去启发学生,实现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依据有利于课堂互动把握梯度,做到“心中有数”

一般说来,职校语文课堂互动与普通高中课堂一样,往往源于问题,问题推动了课堂互动,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探究,达成教学目标。但问题太难会让学生茫然无解,产生畏惧情绪,导致课堂“僵局”,白白浪费时间。问题过易会使学生感觉无意义而导致“冷场”,或会造成学生不思考而“假热闹”的现象,起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创设思维梯度——由易而难的问题情景,所设问题必须分解难度、小步骤阶梯化,即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学生难以理解、领悟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方法,把一些较为复杂困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简单、有梯度的问题串,以降低问题的难度,通过层层递进地提问,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渐进,在轻松愉悦、高校的环境中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可见,梯度只要面向了全体学生,只要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即使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接触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语文水平。

三、依据知识自身的特点把握梯度,做到“手下有情”

依据考纲,职校语文教学须紧扣书本,扣本拓展,以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提供的知识是有限的,几本薄薄的教材远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因此,课堂教学的梯度推进、拓展延伸是必然的。但梯度推进、拓展延伸要做到“手下有情”,应为实现教学目标,为深入理解内容服务,切忌脱离知识自身的特点而进行拓展延伸。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注意紧扣大纲,尊重教材,重点突出,将课内外知识整合,适当纵深,直到解决实际问题。

也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知识的特点,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围绕重点,灵活掌握课堂教学梯度,透析难点,强化关键环节的训练,保证当堂任务有效完成。

总之,要把握好课堂的梯度,就要求教者有大智慧,要有自己简单而高效的教学方法,要有对文本、对学生的深刻认识。只有拥有梯度的课堂,才是一个师德光芒闪耀的课堂。梯度体现在教者的智慧中,体现在课堂气氛上,体现在学生舒展的笑容里。

参考文献:

[1]陈洪仁.怎样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互动[J].语文教学与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刘从兵 江苏省滨海中等专业学校 224000)

猜你喜欢

教者梯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一个改进的WYL型三项共轭梯度法
一种自适应Dai-Liao共轭梯度法
一类扭积形式的梯度近Ricci孤立子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地温梯度判定地热异常的探讨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