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
2015-09-25张艳琴
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学科,只有掌握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才能在以后其他各科的学习中有更好地表现。因此,语文学科教学是重中之重。伴随着日益完善的教育系统改革,教学目标和要求也在不断更新改进,教学的重点也随着教育改革方向的调整而有新的变化。初中生正是在小学学习语文能力的基础上开始发展创新性思维和结构化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将课堂有效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并将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这是本文作者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综合讨论高效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语文高效课堂不同于数学,数学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分析题目和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而语文教学则是培养学生更加灵活多变地运用语言知识和方法,将中心思想表达的更加明确,能够运用相反或相近的词汇去描述具有同样意思的句子的能力。当然,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阅读和写作这两项内容,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大量的阅读,积淀更多的知识,才能保证学生在写作中不会无从下笔,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和文章质量。高效课堂教学一定要将书本上所要求的内容以一种有趣、轻松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快乐的享受学习。高效课堂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而是和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如果只有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教授知识,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是非常低的。例如朗读课文朱自清的《春》,教师应节选重要章句,发动学生自主朗读,并指出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老师自己在台上念课文让学生在台下听。
二、通过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能力把握中心思想
语文课文最重要的是把握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明了了,学生才能把握课文大意,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但是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此项工作呢,这就需要运用特别的引言技巧,引领学生共同思考。例如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也许学生在小时候就读过很多遍了,这样的文章教师可以这样开题,“同学们以前都读过很多童话故事吧,不知道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有哪些同学都阅读过”当学生的反馈是大部分人都见过或读过的话,那么接下来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我知道很多同学都读过这篇文章,那么让我们跟随还没有读过的同学在看一遍吧”,在文章快速浏览过后询问学生最喜欢里边的哪个人物角色并说明原因。最后,将学生所讨论的结果做一个简单品评,之后再带领学生寻找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就使学生有了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使接下来的学习就不至于非常困难,不好理解了。高效课堂的重点不仅在于教师要做好课前的准备,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与之配合。
三、训练学生的词汇记忆和造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任何国家的语言学习都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词汇的掌握。只有掌握大量的词汇,才能保证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词汇的运用也是保证语法正确的前提。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词汇的基础上还要使学生学会造句,造句的训练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高效课堂要想做到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对文本中所学的生字及词汇有深刻的印象,就要做到教学的多维性。因为,对生字和词汇的记忆本身就是硬性指标,难免带有枯燥乏味的特点。但是生字词汇的记忆并不是完全做不到有趣教学。所以教师还是要从多维性入手,找到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做到高效。例如,课文《看云识天气》中的生词有“峰峦、轻盈、均匀、征兆、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可以先将这些词汇让学生带到课文中去了解其大概意思,并看作者是如何运用的,再让学生自己造句,这样学生对生词就不会有太多的陌生感了。当然还可以利用说文解字中对字的拆解,让学生了解相应字的演变和结构,以此来加深对生字的印象。比如“歪”这个字就是由“不”和“正”组成,不正就是歪的,这样当学生想起歪时就自然想到不正这个拆分,也就记住了这个字。
四、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提高学生的专注度
良好的环境对高效课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环境好,学生的身心就会得到舒展,一节课45分钟将不再那么难熬,变为一个顺随的时间过程,并且在顺随时间中还学到了必要的知识。积极和谐的氛围可以通过完成一些趣味性游戏获得,例如词语接龙,这个游戏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反应力,还能使他们了解很多其他同学知道而自己所欠缺的东西;或者让同学自愿上台用肢体表演出今天所学的某个词语,让其余的同学猜猜这个词语是什么,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这样有趣的教学将学生连接成了一个整体,都开动大脑参与到游戏中来。最后,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剩下的几分钟时间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让他们将知识深刻地印在脑海中。
语文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灵活的学科,而初中阶段则是发展个性和形成个性的重要时期,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迸发出新的语文学习思路和方法,使教师和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教师可以找到更适合的教学方法,而学生则能掌握更快捷方便的学习方法。总之,要想使初中语文课堂变得更有吸引力、有效率,就离不开教师作为领头羊的作用,只有教师了解学生,深入到学生中去,才能更好地使教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张艳琴 江苏徐州市大屯矿区第二中学 22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