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三骗秦王
2015-09-25左炳峰尹超群
左炳峰 尹超群
在《廉颇蔺相如传》中,太史公司马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以及“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生动地塑造了蔺相如智勇双全、沉着冷静、一心为国的英雄形象。尤其是“完璧归赵”,司马迁写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蔺相如竟然能在威严的秦廷之上三骗秦王,最后全身而退、不辱使命,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一骗:“璧有瑕,请指示王”。
蔺相如受赵惠文王之托,将和氏璧送往秦国,准备与秦国十五城相交换。但是,秦王拿到和氏璧后却失信了,“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而“无意偿赵城”。蔺相如见状,欺骗秦王说:“璧有瑕,请指示王。”秦王果然上当,把和氏璧交还给了蔺相如。
二骗:“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蔺相如拿回璧后,怒发冲冠,一面怒斥秦王无礼无理(章台接见使臣为无礼,违背诺言丧失信用为无理),强大的秦国居然比不上“布衣之交”讲信用,一面极言赵王之诚信以及对秦国之尊重,并且准备“与璧俱碎于柱矣”。这番陈词,蔺相如使自身处境化被动为主动,也让秦王理屈词穷。
但我们不禁要问,蔺相如真的会“与璧俱碎于柱矣”吗?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蔺相如出使之前对赵王立下了誓言,即“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假如蔺相如真的用璧“击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那么他对赵王的誓言该怎么兑现呢?缪贤举荐蔺相如时说他“有智谋”,又该怎么体现出来呢?所以“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其实是做做样子,欺骗秦王,逼秦王履行承诺,用十五座城池与赵国交换。秦王果然“中计”。“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秦王一边婉言道歉,一边命人察看地图,真是忙得不可开交呀。蔺相如这一骗又奏效了。
三骗:蔺相如“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于是计上心来,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暗地里却偷偷地派随从把璧送回赵国去。蔺相如此举,简直是把自己逼上了绝境,也有可能把赵国逼上了绝境。倘若秦王为蔺相如失信而加怒于赵,兵临邯郸,其后果不堪设想:不仅蔺相如要受“汤镬”之刑,赵国恐怕也要面临一场浩劫。蔺相如不会不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但蔺相如之所以敢走这步险棋,是因为他胸有成竹。在这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方显其英雄本色。
秦廷上,一见到秦王,蔺相如便先发制人,首先说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蔺相如明知自己有失诚信在先,但却把自己犯欺君之罪的原因归咎到秦国身上,这既为自己开脱了罪责又争取了外交的主动权。然后,为得到和氏璧,蔺相如向秦王提出了建议,那就是“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这条建议合情合理,切实可行。因此它既可以试探秦王是否真心愿意以城换璧,也把这个棘手的难题抛回给了秦国。秦王若接受建议,那当然互惠互利;若不接受建议,于赵无损害,于秦却落下骗取玉璧的丑名,可谓一箭双雕。最后,蔺相如坦然认罪,“请就汤镬”,这只不过是给自己、给秦王一个台阶下而已。
这一番说辞,蔺相如不卑不亢、沉着镇定。秦王满是懊恼却又无可奈何,最后“厚遇相如”,“毕礼而归之”,“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蔺相如不仅完璧归赵、全身而退,而且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捍卫了赵国的尊严。这场外交战似乎以赵国大胜而告终。
但是,秦昭王并非耽于玩乐的昏君,他其实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国土面积不断扩大,为秦最终一统天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蔺相如的“三骗”,秦昭王采取的策略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一是缓兵之计。蔺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时,秦王“恐其破璧”,“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在这种危机关头,秦王为了保护和氏璧的完整,缓解与蔺相如紧张对立的处境,假装把十五城给赵国。
二是口是心非。当面对蔺相如“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的要求时,“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但秦王此刻恐怕是另有心思:五日之后,蔺相如如果不给我璧,“曲在赵”;如果给我璧,我照样“不予赵城”。况且连赵王都不敢“逆强秦之欢”,你一个小小的使者又能奈我何?下文写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可知秦王“斋戒五日”只不过是装装样子骗骗人而已。可当算盘落空时,秦王才会表现出那种“与群臣相视而嘻”的懊丧之情。
三是笑里藏刀。秦王之骗不只是在和蔺相如玩心计,而是隐藏着一个更大的阴谋。根据李余璧和孙阳两位老师的研究,秦王其实是想借和氏璧来试探赵国新任国君赵惠文王对秦国的态度。赵惠文王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武灵王是位励精图治、锐意改革的君主。他通过“胡服骑射”的改革,使得赵国的军事力量逐渐强大。赵国君主的能力让一心觊觎天下的秦国很是担心。赵惠文王即位后,秦昭王对这位国君不清楚,担心他也是个铁腕人物,因此,秦昭王借以城换璧这个机会来试探赵国虚实。
从这点来说,秦王显然达到了目的。从蔺相如章台斥秦中,秦王得知面对秦国的一纸书信,一个要求,赵惠文王竟然不知所措,既“斋戒”又“修敬”;从蔺相如宫廷陈词中,秦王得知面对区区一块和氏璧,“赵王恐,不敢不献”,更不敢“得罪大王”。蔺相如在无意间泄露了赵国内情,正中秦王下怀,这是始料不及的。秦昭王也正因为醉翁之意不在酒,才会对蔺相如犯而不校,并且还会“厚遇相如”,“毕礼而归之”。秦昭王已经认识到了赵惠文王根本不足虑,可以放心地实施远交近攻的作战方略了。因此,在“完璧归赵”后的第二年,秦国就开始攻打赵国,“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两万人。”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完璧归赵是一场骗局的较量,也是一场勇气与智谋的较量。蔺相如三骗秦王,秦昭王也以三骗还之。至于两人在这场较量中谁输谁赢,我们得站在不同的角度才能判断。可在这篇课文里,司马迁为什么要极力扬相如之智勇而短秦王之技穷呢?恐怕这主要是写作技巧的原因和纪传体史学著特点所决定的:既为蔺相如作传,就需要突出主人公鲜明的个性形象,和英勇韬略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李余璧.浅谈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的智慧[J].学语文,2012,(03).
[2]孙阳.从“完璧归赵”的真相解读《廉颇蔺相如列传》[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02).
(左炳峰 尹超群 江西吉安永新县禾川中学 34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