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为有处有还无”新解

2015-09-25叶愉静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橐驼余味种树

一、绘画中的写意

写意,是绘画中的一种技法,国画中尤其常见。写意技法,用笔不讲究工细,注重神态和意境的表现,是一种形简而意平的表现手法。“深山藏古寺”是绘画写意技法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僧人汲水,这就叫人联想到附近一定有庙;画面上看不见庙,那么庙一定是“藏”在深山中。写意技法不要求详尽如实细致淋漓地描摹,而是着重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客观形象的神韵和作者主观的情致。简单说来,写意具有三个具体的特点:尚简,指寥寥数笔勾勒形象,营造意境;留白,指几处空白驰骋想象,发散思维;余味,即事物的性情未尽,耐人寻味。

二、写意技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其实,长久以来,写意的技法并不是只在绘画中被广泛运用,在其他艺术中,比如戏曲舞蹈影视作品中都很常见,而且这种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也比比皆是。

比如尚简,诗歌向来就以语言的精炼而见称,尚简手法的运用自然不必多说。其实,尚简手法在小说中也很常见。比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去酒肆喝酒的时候“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将孔乙己那种潦倒之后短暂的宽裕和那种卑微的虚荣心表现得活灵活现。不作精雕细琢,只通过简笔勾勒来塑造人物是鲁迅先生的强项。

再如留白。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欧·亨利是个留白高手,小说精巧的构思,出人意料的结局——后来被赞誉为“欧·亨利式的结尾”,让他获得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比如《警察与赞美诗》中,结局令人瞠目结舌,同时也让人浮想联翩。苏比接下来的生活会是怎样呢?三个月后他从布莱克威尔岛监狱出来之后还会如之前预想的那样自食其力吗?还是继续以身试法?无从得知。这些全靠读者自己想象思考。倘若硬是补上一个结尾,那么就像是给维纳斯的断臂接上一截,意境全无,美感尽失。

余味,与留白的关系就像是孪生子,有了留白,必有余味。观众们沉浸在文学作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回味中,久久不能释怀。比如读完莫泊桑的《项链》,笔者不禁思考,马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之后会怎么样?是将项链要回来变卖,从此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还是对付出的青春懊恼不已,整日处于沮丧悔恨之中?对文学作品意犹未尽的咂摸,就像是《琵琶行》中的听众听完琵琶女的演奏之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依然沉浸在一片沉思和回味之中。

三、写意技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写意教学法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和要求

既然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写意技法,那么能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能不能用写意的理念来指导语文教学呢?

答案是肯定的。除了写意技法在文学作品中广泛地运用这个有利条件之外,写意理念和技法与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及目前要求相当契合。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是任务重,课时紧,压力大,尤其是在高考指挥棒的遥控下和层出不穷的考核中,教师们都十分尽职尽业,总想在有限的课时中,尽可能多讲一点,再多讲一点,恨不得把自己毕生的所学全都教给学生。然而,语文教学讲究的是“功到自然成”,教师的事必躬亲最终必将演变为越俎代庖,使学生失去思维锻炼的机会,剥夺了学生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因此,教师应该运用写意技法来展开教学,做到“点到即止”、“牵一发而动全身”,有艺术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语文教学的现状呼吁“写意”教学。

(二)写意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教学中要坚持“尚简”

尚简,是指运用简洁的教学语言、精练的教学过程、点到为止的教学方法,决不疲劳轰炸。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在解答种树是否有秘诀的时候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其实“教学”正如“种树”,顺应学生学习的规律,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习惯。然而我们目前面临的现状往往违背学生学习的规律,进行“教授——接受”单向式的知识灌输,甚至强迫式、填鸭式的教学也比比皆是。而对于学生,要在课堂及课后给他自由发挥的空间,以兴趣为起点,知识为养分,让他在自主学习中,锻炼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实现自我成长,而不是用固定的答案、死板的练习去束缚他,这一点是最基本的要求。具体的做法如下:

第一,教学的语言务必简洁。教学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传授知识的媒介,但是过于繁冗、罗嗦的教学语言则变成了一种噪音,给学生学习和思考造成干扰,甚至是疲劳轰炸,让学生抗拒上语文课,潜意识中抗拒接受老师的语言信息,这不但不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甚至还有可能降低。

第二,课堂的提问务必精练。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名教师王栋生曾在讲座中说起他听过的一堂课,一位年轻教师一堂课问了二十七个问题,而其中绝大多数是“是不是啊”、“对不对啊”这些完全起不到思维锻炼作用的“废”问题。“废”问题的危害与罗嗦教学语言的危害是一样的,训练没效果,还会让学生反感,应付性地回答老师的问题,毫无意义。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非必要不问,非重要不问。节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教学的活动务必关键。在提出自主学习之初,曾经一度特别流行学生分组讨论,动不动就是分组讨论,公开课上的分组讨论更是比比皆是。还有就是掌声鼓励,一个学生回答了问题或是在黑板上做了题,无论做得怎样都要掌声鼓励。其实,这是老师并未思考这些活动是否是教学的关键导致的。教学的时间宝贵,每分每秒都要用在刀口上,关键的教学活动要提倡鼓励,无效的教学活动必须精简。

第四,布置的作业务必有效。对题海战术的批判已经持续了好多年,然而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笔者依然可以看到题海战术普遍使用。一位前辈教师曾经跟笔者说,教学的目光要是停留在明天,可能过得了今天;教学的目光停留在今天,那就连今天也过不了。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功利的语文教学只能应付一时,付出的必将是牺牲未来的代价。题海战术有一时的功效,但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无从实现的。

2.教学中要善于“留白”

留白,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究的空间。郭橐驼说过,树种好了,就得“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切忌不能“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同样的,对待学生也是这样。作为教师,过于尽责,或者说是过于忧虑,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担心漏了这个,丢了那个,课上讲得多,课后作业多,动不动就检测、考试,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渐渐地使学生丧失了自己思考的能力,遇到题目只会死记硬背,无法跳脱出生搬硬套的圈子,做到真正的理解和运用。这又正如郭橐驼所说的“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啊。由此,语文教学中善于留白有如下两点可为:

第一,课堂上提出问题之后务必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是为了得到答案,所以学生答不出就很着急,急于将学生往正确答案上引导,甚至直接告知学生,而不是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这样提问就起不到锻炼思维的效果,学生仅仅是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以后遇到同类问题依然无法解决。

第二,课后务必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时间。

满堂灌、填鸭式是教学的大忌。留白也要求教师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文学创作技巧的应用都是要靠学生自己体悟才能真正获得能力。

3.珍惜“余味”

余味,就是做到“举一隅以三隅反”。向郭橐驼打听种树之道的人最后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其实就是感悟到了举一反三的奥妙。文学鉴赏的能力是一种知识迁移和联想的能力,换句话说,语文教学要“授之以渔”。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而不是生硬的知识。检验学习效率最原始又最有效的方式是,一个知识点讲清楚了,学生掌握了,接下来遇到相似的情况,学生能自己解读含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比如教学一篇小说,就要让学生知道小说的三要素以及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知道如何通过学习这一篇小说,结合运用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去解读另一篇小说,这才是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对文学作品的体悟不是一时的,可能是一世的。比如一篇课文中给人的启示,可能做学生的时候不懂,经过岁月的洗礼打磨,有一天突然就懂了。因此要引导学生珍惜“余味”,可以引导学生挖掘课堂内没有解决的困惑,可以提供同类型的文章进行比较鉴赏,总而言之,是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读完即止,学完即扔。如同《种树郭橐驼》中说的,“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一点即通,一通百通,才是真正高效的教学。

当然,郭橐驼的话虽浅显,但是涵义隽永,无论种树还是育人,真正要做好却是很难的。同样的,写意教学的真谛如冰山上的雪莲,发散着淡雅而圣洁的光芒,可见但尚不可及,需要这些辗转在教学第一线的斗士们,不断耕耘开拓,让写意教学之光芒真正照亮语文教学之路。有朝一日,教师能在教学上做到像打太极一样“四两拨千斤”,那么下一步目标就是像太极高手那样“无为有处有还无”,以无招胜有招,做语文教学中真正的高手。

参考文献:

[1]傅慧敏.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解读[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2).

[2]陆懿妮.中国写意画教学浅论[J].艺海,2009,(8).

[3]诗歌教学的写意[EB/OL].http://www.yuwen888.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18&id=54714.

[4]曾铜和.功利性学习与艰难写意下的语文教学[EB/OL].http://www.ruiwen.com/news/23861.htm.

(叶愉静 江苏省外国语学校 215104)

猜你喜欢

橐驼余味种树
种树
人生的余味
人生的余味
歪脖子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