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教学中突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重难点
2015-09-25黄彬
黄 彬
(株洲市石峰区杉木塘小学 湖南株洲 412005)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学重点是认识角、正确画角,教学难点是初步认识角,建立角的空间观念。
简单的两句话,要做好并不轻松。早几天听了一位老师的公开课《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按照情境导入——找生活中的角——在盒子里摸角——总结角的特点——动手用圆纸折角——变魔术讨论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画角——数学游乐园闯关(找角、数角、巧手摆角、剪角)的流程一一展开,教学设计的环节完美,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课件展示、动手操作、总结提高、观察比较,学习形式多样,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听上去是一堂很生动的课,似乎大部分学生也知道了角的特点,会画角,但我还是从中发现了问题:
一是当课件出现“两个大小相同边长不同的角,让同学们比较大小”时,一些学生觉得边长长的角要大一些;二是当出现“一个角的一边长一边短,让孩子们区分这是不是角”时,一些孩子认为不是角。
我在思考,为什么这些孩子明明已经“认识”了角,“掌握”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却仍然会陷入这样的误区呢?
大部分老师通常跟上面那位老师一样,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对学生的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似乎没有什么不对,但我总觉得这里缺少点什么:老师有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学重点和难点呢?学生有没有在体验中学习呢?
角的基本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建立角的空间观念是教学难点。如何把角的基本概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不是机械地重复,也不是换个形式来重复这几句话。角的空间观念不是看几眼、摸两下这么简单。我个人认为:应该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生动形象地进行教学,孩子们才喜欢,才乐于接受。
我们设身处地把自己当作学生来看看那些摆在白板上的角、画在黑板上的角。孩子们真的会认为角就是一个“∠”的样子,这个“∠”哪个地方是角呢?是那个摸上去比较尖的地方吗?这就是孩子们哪怕知道那是角,也没有角的空间观念的具体表现。
孩子们天天看老师在他们的作业本上批改的红勾勾,不是有的勾勾大,有的勾勾小吗?老师不是说:“我给你打一个大勾,奖励你!”大勾勾不就是因为边要长些吗?这是孩子们从生活经验来判断得出的,怎么到了这节课上却说这个像“∠”的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了?这就是孩子们脑海中没有角的基本概念造成的。
孩子们已经有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但是并不是很扎实,他们从形状上给予判断,对这些图形是“封闭图形”的概念肯定是需要后段学习继续巩固。所以当他们看到老师画的“角”时,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个“角”当成一个封闭图形来看,也就是说,有的孩子们无形中把角的两条边给围起来了。边长些的角自然给他们的感觉就大了,这是他们心中“角”的空间观念。
当我们站在孩子们的角度了解到这些,再来思考通过何种教学方式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就简单多了,也实在多了。
我是通过以下四种体验方式来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的:
一、观察体验:发现“角”与其他封闭图形的不同点,总结“角”的特点
在孩子们找到生活中的“角”后,通过观看课件演示,区分“角”与“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不同,重点引导孩子们观察“角”不是封闭图形的特点。这样孩子们自然不会再用他们的眼睛把“角”封闭起来看了。学生观察发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课件给出一些判断题,学生又总结出:边是直的,并且都从顶点出发。他们还总结出,边往哪个方向都可以。你看,孩子们很厉害吧,比我们的教参书说得还详实呢!“那你们画几个。”一声令下,无需我教,孩子们都知道画角——先画个小点,从点引出两条直直的边。
二、动手体验:感知角的空间形态
“角”到底在哪儿?只是简单地摸一摸,是个尖的东西就是角?那铅笔尖呢?我认为这样是对角的误会,有些话顺着说是对的,反过来说却错了,但孩子们不懂这些啊。这种认识对今后学习平角、周角也很不利,平角摸上去尖吗?周角呢?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这堂课里说“角是尖的”是在特定的环境里。因为本堂课没有接触到平角、周角,所以我会告诉孩子们:“今天你们摸到的角是尖的,以后我们还会看到一些角平平的、圆圆的呢!很神奇吧!大家要加油哦!”这样说既没有给学生一个错误的概念,也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欲望。
孩子们摸了手上的三角板中的角是尖的,并不等于孩子们的头脑中角的空间观念就扎实了。我让孩子们双手分别抓住直角三角板的30度和60度角,让他们感知哪个角大,大部分孩子感觉是60度角大(课上我并没有说度数,只用左右来区分他们手中的角),因为他们觉得60度角在手心里占据的位置比较多。也有几个学生并没从这个角度去感知,他们忽视了我讲的要求(手的感觉),而是从视觉上再次看到30度角的边比60度角的边长(三角板上的),所以30度角大。当我强调是手的感觉后,我看到有些学生明白了,但有些仍是似懂非懂的神态。老师千万不要以为孩子们个个都一说就明白,要多观察学生的表情,你才能真正驾驭好课堂。对这些没有完全明白的孩子,我没有去指责,这样毫无益处,反而打击他们学习的兴趣。
接着,我给孩子们演示两个“活动角”。我先把每个“活动角”的两条边重合,提问:“老师手上拿的都是角吗?”通过几秒钟的思考,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角”,并郑重其事地从概念入手告诉我:“老师手上的都有两条边,并都从一个顶点出发,管它边在哪儿呢,都是角!”这为以后学习0度角打下了基础。然后我慢慢旋转一个角的一条边,使角的度数大约在120度左右,边旋转边模拟打哈欠的样子说:“啊!刚才我睡得真舒服!”再旋转另一个角的一条边,使角的度数大约是20度左右,模拟另一个声音懒洋洋地说:“啊——我还想睡!”——孩子们笑。“刚才哪个角的哈欠打得大一些呢?”从他们的生活经验足可以知道那个120度角的“哈欠”大些。我追问:“为什么呢?”“它的嘴巴张得大些!”你看,还需要我们教什么呢?孩子们很自然地把角当成了“哈欠”,把角的边看成了角的“嘴巴”,“嘴巴”张得大些,不就是“边”张得大些吗?这下,孩子们对角的空间观念又多了点。接下来,只要帮孩子们把词语转换下就行了。当然要记得多把角的“边边”与“嘴巴”结合起来说,孩子们喜欢这样,我们为什么不呢?那几个不太明白的孩子一下子清醒了。
接下来孩子们两人一组动手比赛活动角“打哈欠”。有几个大胆的把边打开到了平角。最有趣的是,当我走近他们准备拿一个来展示的时候,好几个又胆小地把角缩小了点。看到我表扬那个一直举着平角的同学时,满脸的遗憾。接下来就有了更多大胆的动作,周角也被他们做出来了,我高兴地向他们介绍“平角”和“周角”是我们以后要认识的,他们兴奋不已——以后的知识,现在就知道了一点点,还是他们自己发现的,能不开心吗?
你看,孩子们自己动手才能真正体验到角的空间形态。
三、游戏体验:明晰概念、提升空间意识
我用课件和实物做了好几个大小不同的“角套”,这些“套”,可以把不同度数的角装到里面,来见识一下它们的“威力”吧!孩子们知道角的大小就是与那个他们喜欢叫“嘴巴”的边边张开大小决定的,但不是说,孩子们就会永远认为与边的长短无关了。我得再帮他们消除“杂念”,使角的基本概念、空间观念在他们脑袋中扎下很深的根基。
课件中出现各种各样的角,让孩子们辨别哪些角大,哪些角小。通过上面的环节,孩子们都基本能准确判断了,但他们并不一定能说出道理。他们手中的辨别武器只有一个“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为什么无关?说不清也道不明。看到这里,老师们应该也猜到我的做法了。对,我通过让孩子们在课件中和动手实物玩游戏“角住进各自的家”,他们彻底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原因。
四、生活体验:找到生活中的口误,进一步巩固角的概念
最后说说孩子们的另一个误区——老师批改作业时红勾勾有大有小,其实讲的是什么呢?我展示几个我打的“√”(大小一样,边的长短不一样),孩子们结合本课知识,找到生活中的口误,“大些的勾”是错误的说法(勾的角度一样时),正确的说法是“这个勾的边要长一些!”然后引导孩子们再观察几个勾(边不是直的),老师打的勾一定就是一个角的形状吗?孩子们观察:原来老师打的勾很多时候是类似于角。
我通过课件又创设另一个情境提问:桌角是“角”吗?墙角是“角”吗?孩子们的回答同样是热烈的,他们的理由也是很充分的——桌角和墙角都由几个今天我们学的“角”组成!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哪两条边组成一个角,又有哪两条边组成一个角,几个平面的角组成了墙角或桌角。
通过体验生活,找到生活中的口误以及生活中的一些“角”与本堂课上平面的“角”实质上的不同点,进一步确认孩子们对“角”的基本概念掌握得很扎实了。
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四种不同的体验方式——观察体验、动手体验、游戏体验、生活体验等,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角”的基本概念、“角”的空间观念不知不觉中已经深深地印入他们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