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区域地理“教”之高效课堂探究
2015-09-24刘艳艳
刘艳艳
摘要:本文从研究必修三教材的内容安排入手,根据教学经验归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分析必修三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期为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高效课堂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地理;高效课堂;探究
一、“必修三”知识框架结构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地理学中的区域研究,二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本文重点分析第一部分的区域地理研究,笔者将区域地理学习框架结构整理如图1所示。
二、“必修三”学习难题
1.初高中内容缺乏衔接
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诸多内容貌似相同,但学习目标和方法却相差甚远。初中区域地理的目标是知道、了解世界和中国概况,学习方法重在感官记忆和死记硬背;高中区域地理的学习目标是在认识和了解区域基础上思考区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并且能够应用地理学原理分析,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典型案例的学习,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够分析出与该区域特征相似的其它区域的区域特征、区域问题和解决措施。例如,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通过典型流域问题的治理分析出流域问题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此学习基础上能够很好地分析其它流域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田纳西河,然后让学生分析出我国长江流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
2.区域地理内容繁多
在区域地理的分析过程中,要清楚该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分析该区域的优势、问题及解决措施、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等,涉及内容庞杂,记忆知识点繁多,但分析方法基本雷同。所以,分析2~3个典型案例后,学生便有了倦怠松懈之心,方法的雷同使他们缺少上课的激情,学习兴趣逐渐变淡,积极性消减,学习效果明显下降。在必修三第二章五个案例的教学过程中,明显感觉前面的黄土高原和田纳西河学习效果好于东北地区、德国鲁尔区与江苏省。
3.区域地理定位困难
区域定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对于初学必修三的学生来讲,知识的积累不到位,常见区域特征不明确,空间概念不清楚,加之方法和技巧的缺乏,致使区域定位比较困难。虽然教师一直强调区域定位的常见方法,即形状轮廓定位法、经纬度定位法、周边事物推断法、标志性地理事物定位法,但学生只是流于方法本身的记忆,遇到题目仍然一头雾水、无从下笔,归根结底在于区域知识欠缺,无论哪种方法都无用武之地。
三、“必修三”教学方法突破
1.加强初高中内容衔接
高中区域地理开课之前,务必进行初中内容的简单回顾,课堂上教师应重点强调初、高中内容的学习目标、学习性质、学习深度的根本区别,让学生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知道高中内容的学习不是初中内容的简单重复。同时,教师也必须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认真备课,并在区域地理讲解一节之后,整理与本节内容具有相关性的高考试题让学生体验,再利用本节所讲内容对高考试题进行分析点评。落实初中回顾、教师强调、自我感知、案例分析、试题分析等诸多环节,可促使学生很好地从初中过渡到高中,为区域地理的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2.设置探究问题情境
传统区域教学主要是机械地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资源、农业、工业、人口与城市”等要素入手,通过特征分析引导学生识记区域内的地理事实、归纳区域内的地理特征、理解区域内的地理联系,这种典型的“八股式”区域地理教学很容易让学生感觉课堂枯燥[1]。在增加课堂趣味方面,笔者通过典型问题或典型案例的设计,让学生探究该区域的“八股”特点。例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教学,就可通过一些典型问题逐步深入探究,如图2。
3.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及日常所见所闻直接影响其认知水平,区域地理跟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验丰富教师的教学经历进一步表明,城市学生在工业、人口和城市部分的学习中较轻松,农村学生在地形和农业部分的学习中更具优势,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实际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应视频或图片信息,让学生在直观感受基础上深刻掌握学习内容。例如,讲河谷农业时,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河谷;讲地形时,学生不能理解什么是山脊、什么是山谷?诸多问题面前,相关视频和图片远胜于教师的口头叙述。此外,在讲某个区域时,提前让曾去过该区域的学生进行资料整理,教师可以提供分析主线,让学生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描述,往往学生自己的所见所闻在课堂上的陈述比教师的书面表达更有成效。例如,讲东北地区时,让去过东北旅游的几位学生组成小组,整理出他们自己摄影的典型图片,以旅游的季节和线路为主线,做成视频材料,配上所见所闻进行讲解,教师在分析原因及困惑过程中渗透本节课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更为透彻,效果非常显著。
4.重视地图教学应用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不但是学习地理的实体工具,更是建立地理思维的方法和手段,地图的应用能够准确地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形态、分布规律和相互联系[2]。区域地理的学习,熟悉地图是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
在必修三的教学中,首先,要教会学生看图的技巧,如看一幅图,要看图名、图例和注记、比例尺,从宏观上把握图像信息;其次,要培养学生养成多看图的习惯,区域地理学习之初,学生对区域地图较为陌生,在平时的教学和做题中,一定要勤翻图册。例如,在第二章五个案例的学习中,学生不能局限于本案例区域的了解,要通过图册去查询该区域在国家、在世界大范围中的局部定位,做到掌握局部、了解全局,透过局部看全局、通过全局熟局部,遇到陌生的区域更要认真对比,长此以往,日积月累,世界和地区轮廓的地理事物便印记在大脑中,做到眼中有题、心中有图。为达到心中有图的效果,应经常徒手绘图,“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画过的地图,印象尤其深刻。
区域地理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特征,是地理学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高考频频出现的考点。本文通过初高中区域地理的对比,分析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现状,针对必修三的内容安排,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学生学习中的瓶颈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必修三高效课堂教学的四大方法。总而言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思考,勤于总结,提高效率,加强监督,才能保证高效课堂和良好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汤国荣. 基于主题探究的区域地理教学策略[J]. 教学研究,2014(8):20-26.
[2] 王小丽.高 二 区 域 地 理 的 有 效 教 学 策略——以“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例[J]. 教 育 实 践 与 研 究,2013(1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