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GIS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思考
2015-09-24潘竟虎
潘竟虎
摘要:本文侧重分析地方高校GIS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现状、动力与影响因素,提出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获得的几点做法,并构建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系统模式,以期为促进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GIS本科生;科研活动;创新
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终检验标准是学生在实际科学研究中表现出的创造力和学术能力,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则是迅速提升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地方院校科研工作相对重点高校来说整体实力相差较远,本科生参加科研的条件和环境都有很大差距,但地方高校承担着绝大多数GIS普通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任务,也是“985”等重点院校GIS研究人才输送的“基地”,如何提高地方高校GIS本科生创新能力,对提高我国GIS整体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此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一、 GIS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影响因素分析
1.参与动机
(1)专业兴趣强,主动探寻新问题。这部分学生的专业方向比较明确,在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涯中能够围绕自己的专业兴趣设计学习计划,为未来研究生科研生涯奠定良好基础。这些学生往往在本科阶段就能取得不俗的成绩,进入研究生阶段后能快速转型。如2003级学生A,本科阶段先后参与“非点源污染的GIS分析”与“兰州市房价空间分异的GIS分析”两个课题,在学术期刊发表文章,硕士、博士均在中科院寒旱所从事GIS空间分析研究,发表SCI文章多篇,留所工作。2006级学生B,本科阶段参与“甘肃省流动人口时空格局”和“黑河中游沙漠化遥感监测评价”两个课题,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现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2)以成果为导向,创设多种机会。这部分学生主要以成果为导向,追随容易发论文、指导学生获奖较多的教师参与科研工作。通过引导,很多学生的功利导向最终转化为专业导向。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导师是关键[1]。
(3)为获取补助,参与动力略显不足。这部分学生中贫困生比例较大,学生个人想法相对较少,有一定从事科学研究特别是横向课题的动力,但在关键环节,如是否读研究生继续研究工作等决策环节,会非常犹豫。如在学院承担全国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旅游规划等诸多横向课题的研究和工作中,有大量本科生参与其中。
2.影响因素
(1)招生状况。由于社会原因,凡是带有“信息”的专业不再是传统的热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第一志愿报考比例很低,被调剂到GIS专业的学生专业学习动力不足,缺乏专业身份认同感,经常以“缺乏学习兴趣”为由,不参加专业学术活动,即便被强制参与,热情也很有限。
(2)学生心态。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相关知识基础,不敢参与相关项目。由于目前地理信息系统的知识不是高考内容,所以大量中学特别是农村中学毕业生计算机基础知识近乎为零,进入大学后不敢参与实践动手环节的教学活动。
(3)学习兴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都不成熟的探索时期,兴趣点多变。部分学生开始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较高,但很快发现自己对参与的项目实际兴趣不大,或者发现自己对研究本身不感兴趣,与自己的兴趣不符,于是中途退出。
(4)时间安排。GIS专业相对绝大多数专业而言课程任务繁重,学生无法抽出相对充裕的时间参加科学研究工作。在课程之外还有大量实验课要参加,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多半都在业余时间进行。许多学生不愿课外花费精力去做费时费力的事情。
(5)学校政策。教师的宣传和鼓舞对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重要影响,但很多教师因指导本科生需花费大量时间,且流动性大、不稳定,从而不愿意接受本科生。地方院校科研经费十分有限,对本科生开放的科研设备相对较少和落后,如本校以项目形式资助学生科研每项只有1 000元左右,对教师指导的工作量计算很少,只有获得全国性或省级高级别奖励才能在工作量中予以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二、 指导GIS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几点做法
1. 物色合适人选
利用日常课堂教学、学术讲座、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等各种机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及时发现培养科研的好苗子,物色做一流科研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尤其要关注那些理论基础好,对科研创新有兴趣、有热情、爱钻研、踏实肯干、敢质疑权威而且自学能力强、对GIS遥感等工具软件掌握熟练的本科生。
2.选题切合实际
选题是科研的核心,好的课题是科研活动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2]。选题要切合学生和学院实际,既不能太大或过于深入,也不能太狭隘。一应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寻找突破点;二应密切结合社会热点或学科前沿;三应难度适中;四应与教师兴趣紧密结合。
3.加强科研指导
本科生由于内驱力不足、课业负担重或者热衷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而容易将好的想法束之高阁,指导教师要多主动与学生沟通,通过学生常用的微信、QQ、讨论组乃至电话和面谈等形式,及时了解和督促科研进展。教师要从宏观上驾驭和把握整体进展。科研上很可能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成果一时不能被大家认同和接受,所以,指导本科生做科研对师生来说都需克服功利心理。近年来,笔者所在团队指导的本科生先后在《自然资源学报》、《遥感技术与应用》、《应用生态学报》、《资源科学》、《生态学杂志》、《干旱区地理》等核心期刊署名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此外,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是重点院校博硕士科研人才培养的“基地”,参与科研活动培养的学生留校继续攻读高级学位的学生很少,往往有“为他人做嫁衣”的担忧,教师和学校应该具有博大的胸怀,把培养科研好苗子作为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更应视为一种荣誉。
三、 GIS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模式构建
目前国内各高校都普遍施行各具特色的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计划或方案,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1995年提出的“学生科研训练”(SRT)计划,浙江大学1998年提出的“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中国科技大学1999年提出的“大学生研究计划”(URP);地方大学如广西大学2002年提出的“本科生科研实践训练项目”,河南师范大学2005年提出的“本科生科研项目竞标方案”等。提高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的有效性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学校层面进行制度设计,学院层面予以重点扶持,系、所、教研室负责落实,让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纳入培养计划,使参与科研活动成为学生培养的必需环节;改变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名不副实的现状,将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纳入教师教学工作考核体系,将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及其效果作为教师完成科研项目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加快本科生科研训练平台的建设,推动学科建设平台向本科生科研活动开放,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本科生科研训练平台;尽量提高本科生科研训练的专项经费,鼓励有科研项目经费的教师多指导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改革目前的考试考核方式,以参与科研活动替代实验甚至笔试成绩的方式,在某些应用型较强的课程中率先实现[1,3]。结合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构建一套具有良好系统性和连续性的科研参与模型(图1)。
参考文献:
[1]王勇.需要理论视野下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激励机制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3(6):23-25.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1997.
[3]梅中磊,刘敏,杨帆.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体会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4(3):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