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拉美经验的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研究
2015-09-24李珊
李珊
一、问题的提出
近两年,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外界关于中国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言论甚嚣尘上。“陷阱”一词在经济学意义上表示的其实是一种短期外力不足以改变的均衡状态。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马尔萨斯陷阱”和“凯恩斯陷阱”,不管是人口数量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还是利率调整与市场反应的关系,一旦陷入这种均衡,跳出怪圈就将变得举步维艰,短期的局部调整将会失灵。“中等收入陷阱”概念是由世界银行在2006年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首先提出。它是指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经济长期徘徊或停滞不前,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一种状态。
“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就经济增长方式来看,很多经济体落人“收入陷阱”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发展必然性。
二、拉美发展模式与“收入陷阱”
谈及“中等收入陷阱”,很自然地便会联想到拉美发展模式。按人均GDP计算,拉美地区整体上在1974年就已经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但直到今天才刚刚有国家开始迈人高收入阶段,时间长达近40年。
作为拉美最大的国家,巴西工业化历程所暴露出的问题和弊端是整个拉美地区的缩影,为“收入陷阱”的形成埋下祸根。20世纪初期巴西通过“咖啡经济”为工业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这种严重依赖对外贸易的外向型经济遭受到了30年代经济危机的巨大打击。因此,巴西转向“进口替代战略”,试图通过发展国内工业和扩大国内潜在生产力来发展经济。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过度强调自给自足和经济超赶,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发展工业,不重视与全球产业链的衔接和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结果造成工业化发展后劲不足,大批工业企业破产倒闭,制造业发展呈现停滞甚至倒退趋势。其次,对国内产业的过度保护,关税很高,很大程度上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竞争力不强。不仅如此,大规模国营化导致的腐败和贫富差距问题严重,1960年巴西的基尼系数甚至达到0.5。
除了上述的发展战略调整不及时、收入分配不公以及腐败严重等问题,拉美地区还存在着以下通病:第一,缺乏技术研发,技术创新能力差。人力资本投入少,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科研支出不足,割裂了技术创新与经济的联系,无法把技术成果转化成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第二,过度依赖国外资本,债务负担严重。战后拉美国家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不顾国内资金严重不足的现实大量借人外债推动国内建设,超过了国家财力所能承受的压力。这为国际投机行为提供了机会,导致债务危机一触即发。第三,中等收入群体未能成为国内消费主体,消费拉动经济的动力长期不足。中等收入群体未占据社会的主流,其人均GDP达到中等水平主要是靠规模迅速扩大的富裕阶层财富“被平均”的效应。
三、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收入陷阱”
2015年4月24日,我国财政部长楼继伟表示,中国在未来的5年或10年有50%以上的可能性会滑人中等收入陷阱。这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危言耸听,我国目前相当一部分的经济社会问题已经濒临“收入陷阱”的雷区。第一,我国经济增长持续回落。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我国经济增长中所出现的问题,比如人力资本增速的回落和全要素生产率缺乏活力。第二,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悬殊。我同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虽然实现了六连降,但是仍然超过国际贫富差距警戒线的0.4。这与以巴西、阿根廷为代表的拉美地区情况相似,是需要政府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警钟。第三,腐败问题较为严重。自习近平主席上任以来,反腐力度的加强大快人心,但同时也看im我国腐败问题的多发性和严重性。权力与资本的结合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歪曲了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威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拉美地区的发展模式有很多值得我国吸取经验教训的地方。为了成功跨越“收入陷阱”,我国应当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经过连续多年的高增长,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这是以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为代价的,必然造成能源资源愈加紧张、生态环境愈加恶化。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提高劳动技能、提升技术水平、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保持经济活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第二,提高社会发展公平性。我国当前收入差距的扩大与产权交易不规范、竞争不充分等市场化改革缓慢有很大关系。因此应当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从而带动城市化的发展和城乡劳动力的流动,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有着现实意义。同时,完善政府职能,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救助制度,特别注意向低收入阶层倾斜,通过直接投资、税收、转移支付等方式来缓解区域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第三,增强技术创新动力。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力量。因此,我国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和成果推广体系,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水平,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发展低投入、低耗能、低污染、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积极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提高民生水平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J]当代经济,2010(15)
[2]马岩我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及对策[J]经济学动态,2009(07)
[3]郑秉文“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发展道路——基于国际经验教训的视角[J]中国人口科学,2011(01)
[4]刘波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探讨Ⅱ]西部财会,2011(04)
[5]警惕步入中等收入陷阱卟财政监督,201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