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食节里说寒食

2015-09-24辽宁中医药大学樊旭

饮食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寒食节寒食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 樊旭

寒食节里说寒食

◎辽宁中医药大学樊旭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归大地,阳气升发,冰雪消融,蛰虫苏醒。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自然界生机勃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寒食节在每年冬至后的105天,一般在清明节的前一到两天,属于春季的春分与清明交替的节气。这时候的季节特点,极易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依《黄帝内经》“春夏养阳”之旨,饮食、起居及作息安排上应以“去寒就温”为原则。所以,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诸方面,都必须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

一般说来,为适应春季阳气升发的特点,为扶助阳气,此时在饮食上应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物,如:麦、枣、豉、花生、葱、香菜等,而生冷黏腻之物,则应少食,以免伤害脾胃。

而寒食节的主要习俗是“禁烟冷食”,家家禁止生火,不许煮食,都食冷食。古时寒食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米饭及饧等;寒食供品则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

寒食是以寒凉、生冷的食物为主,属于寒邪中的外寒。外寒是外袭寒邪,其致病又有伤寒和中寒的区别。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寒”。寒食食于内,属于寒邪直接“中寒”于脾胃之阳气,使肌体阳气受损,失却温煦等作用。如果是阳虚之体的人群,会加重病情;如果身体素虚,则容易感受外寒而外来寒邪久入人体,积久不散,又能损及人体阳气,导致内寒。一但出现“中寒”就会出现:

1.脘腹剧痛;因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偏盛,阳气受损,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所以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

2.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倦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就会见到恶寒;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便可见脾胃消化系统症状。

3.肢体屈伸不利;寒性收引,即收缩牵引的意思。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则可使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遵生八笺》曰:“春三月,饮酒不可过多,人家自造米面团饼,多伤脾胃,最难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致生不测。”《金匮要略》云:“春不食肝者,为肝气王,脾气败,若食肝,则又补肝,脾气败尤甚,不可救。又肝王之时,不可以死气入肝,恐伤魂也。若非王时即虚,以肝补之佳。”指出春季饮食应适量适度,不宜过度饮酒,吃米面团饼等伤脾胃难消化之物,不宜吃动物肝脏,以免损害脾阳及初升之阳气。所以说,寒食节的食物是以冷凉、黏腻为主,从养生保健的意义上来看,是不太科学的。

此外,清明、谷雨是春季中最后两个节气,与前四个节气相比是真正意义上的春天。笔者在饮食方面有如下建议:常人宜食味辛甘、性温热的食物。主食宜选用小麦、糯米、玉米相搭配,也可早晚选用牛奶姜糖饮;蔬菜以鲜绿蔬菜为主,如茼蒿、生姜、芹菜、菠菜、茄子等,也可选用当归炖母鸡;果品以应季水果香蕉等为主,也可配食大枣。

责任编辑/邹佳璇

猜你喜欢

寒食节寒食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介绍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民盟福建省委会向福建中医药大学捐赠《精正大医图》
寒食节题墨竹图
渐行渐远寒食节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4月3日寒食节
清明节的由来
“寒食”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