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政治学分析
2015-09-23毕雷
毕雷
摘 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非均衡发展的问题开始逐渐的显现出来,各区域间在经济结构、技术结构、资源结构以及文化结构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区域非均衡发展虽然适用于某一特定的发展时期,但就今天我国的经济发展看来,区域非均衡发展对于国家的政治稳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文章从政治学角度出发,对当前我国的区域非均衡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均衡性发展意见,对于新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区域;非均衡发展;政治学
我國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区域之间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以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的发展最为明显。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区域性的差异更为显著。经济总量以及人均收入存在很大的差距,政治与经济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当前,协调区域发展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探索当中梳理中国区域发展战略。
1 我国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各区域间的非均衡发展变得更加明显,客观上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资源配置的差异而导致不平衡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地区经济发展,优先发达地区,并由发达地区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以整体带动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梯度推进。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将经济效率放在第一位。鼓励一些地区先富起来,尤其是“七五”和“八五”时期,开放了沿海经济带,经济梯度建设极大的带动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实现了经济梯度推进的延伸。
但是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间的经济差距被拉大。发达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对于稍落后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不显著,区域非均衡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各区域间的生产力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最主要的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区域,呈现出十分明显的经济梯度。临近沿海经济带的地区更加具有经济上的优势,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很难赶超这些地区,差异化更加明显。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区域非均衡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区域发展不均衡会引起社会发展的不安定因素。从政治角度来看,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就提出了区域均衡发展的战略,以打破经济发展的制约。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建设也在朝着这一方向努力[1]。
2 区域非均衡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国家政策的落实
我国的区域非均衡发展在一段时期内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随着经济结构发生改变,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深入,区域非均衡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政治安定,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首先,国家曾在一段时期着重与一些发达地区的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力度不够,认为可以通过发达地区带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而将发展的重点都放在了发达地区,而发达地区带动其他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导致区域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
其次,在政策方面,东南沿海城市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优势,沿海地区的优先发展使经济发站发生了一定的倾斜,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发展建设,所得到的政策支持不够,发展效率较低,与东部发达地区形成了十分明显的差距。
第三,由于相关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具有一定的倾向,不能公平兼顾各区域间的发展。这就容易造成区域之间矛盾与摩擦的产生,利益冲突使各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受到限制,不利于各区域间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区域间的安定团结,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2]。
(二)社会稳定
从政治学角度分析,区域非均衡发展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分布于各个区域。各区域间的非均衡发展会引发一定的矛盾。这就需要加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降低区域间的差距,国家相关政策要给予多民族聚集地区相应的支持,加强民族间的团结,维护社会的稳定,这就打破区域非均衡发展的限制,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除此之外,区域非均衡发展使人民群众的心理诉求得不到满足,对于经济落后地区来说,当地的群众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认为没有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激化了区域之间的矛盾。在当前国家的发展形势下,区域非均衡发展成为了不平等发展的象征,虽然满足了发达地区群众的基本利益,但是对于落后地区的群众来说就显得不公平。区域间的差异还包括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地区内部差距。人民群众的心理诉求得不到满足,国家政策的权威性以及公平性受到质疑,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除了区域均衡发展之外,城乡均衡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调整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实现国家整体的均衡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的政治心理诉求,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对维持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区域非均衡发展,会产生大量的人口流动。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流动到东部地区。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这些流动人口无法享受和该地区居民一样的待遇,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劳动人口处于城市的边缘群体。另外,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流失,使区域间的差距增大。与此同时,会出现大量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的难点问题,这些问题综合起来,极大的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3 区域均衡发展适应性的强化
区域非均衡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诉求,协调区域发展的适应性明显的弱化。发展战略调整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对于区域非均衡发展的优点是值得肯定的,在推行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同时,同时要吸取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经验,以强化区域均衡发展适应性。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于党和国家的建设当中去,实现统筹兼顾,有效的协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满足时代的需要。从政治学角度分析,区域均衡发展是适应当前发展形势的重要战略。首先,均衡发展能够达到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相关战略构想,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有效的避免了两级分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域发展不能脱离这一核心。加强各区域间的沟通与交流,由经济发达地区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以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
其次,城市建设和土地合理开发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建设以及土地资源开发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虽然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人口,但是在城市化建设和土地开发和利用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实施的重点应该落在中西部的城市建设和资源开发上面,对提升我国整体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加大对中西部建设的投入力度,中西部地区开发与建设最欠缺的就是经验和技术。东部发达地区可以在该方面予以支持。而东部地区在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当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中西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可以提供给东部地区。加强区域间的沟通与联系,相互促进,做到优势互补,建立完整的经济产业体系,以实现经济的整体发展。缩小各区域间的差距,减少发展当中的冲突和矛盾,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繁荣稳定。因此,区域均衡发展不仅针对于经济问题,还包括一系列的政治、社会以及国家安全问题,区域均衡发展更加适应于当前我国的发展形势[3]。
4 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价值
(一)以人为本
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满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在任何发展时期,人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區域均衡发展的战略构想也是由人来执行的。在哲学思想的引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从政治学角度出发,以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为目标,围绕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区域均衡发展弥补了非均衡发展的缺陷,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推动新时期我国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区域均衡发展提升了我国国民整体的生活水平,满足了更多人的心理诉求。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战略目标,无论是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建设都围绕其展开,而区域均衡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延伸与深化。区域均衡发展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区域均衡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各区域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经济的快速、平稳、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目标。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同和谐社会建设一样,都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的均衡发展也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的发展,还包括文化、政治、法律等多个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前提条件。平衡各个区域之间的利益,缩小差别,保证公平公正。将三农、社会保障以及收入分配差距等社会问题有效予以解决。将区域均衡发展落实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去,通过调整就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合理调节收入分配,让人们都能享受到区域均衡发展带来的成果。普及义务教育,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社会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下,加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对新时期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5 结论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区域非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建设的难题,区域均衡发展成为新时期的战略目标。围绕当前的经济形势,从政治学角度进行分析,区域均衡发展对于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区域非均衡发展适应性的强化,将“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理念,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战略构想。
参考文献
[1]李猛.中国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政治学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1,03:111-126.
[2]喻刚勇,丁贞栋.浅析中国区域非均衡发展和均衡发展战略[J].新西部(下半月),2007,03:27-28.
[3]黄晖.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制度分析[D].湖南大学,2013.
[4]保建云.区域发展差距、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一体化发展——基于区域非均衡发展转型大国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8,08:1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