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关系中的宣传因素

2015-09-23范淳钰

卷宗 2015年9期
关键词:纳粹德国国家形象宣传

范淳钰

摘 要:本文希望通过对纳粹德国时期相关宣传的分析,总结宣传因素在塑造国家形象、影响国际关系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对适当宣传手段的认识和使用。

关键词:宣传,纳粹德国,国家形象

宣传可分为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对内可以凝聚人心,提升综合国力,对外则可以改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在国际关系中具有一定作用,利用宣传手段可以通過改变民众的思想认识改变国家形象,从而影响国际关系。一战前英法两国处于敌对关系,1903年爱德华七世访问法国之初,民众甚至高喊“布尔人万岁”,但经过4天的访问和演讲,他离开巴黎时已“赢得了所有法国人的心”,之后不到一年,英法协约顺利达成。

纳粹德国与宣传的关系十分密切,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纳粹德国是靠宣传起家、维持政权和发动战争的。因此,通过分析纳粹德国宣传手段和纳粹德国在不同时期的宣传情况及其效果,可以较为明确地看出宣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根据纳粹德国的状态、国家目标和所处国际环境的不同,本文将纳粹德国的宣传分为夺取政权时期(1919-1932)、备战时期(1933-1938)和战争时期(1939-1945),并对不同时期宣传的方式、目的和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1 宣传手段

1.1 演讲

演讲是在公众场所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演讲是宣传的一大利器。从成本来说,演讲只要有演讲者和听众即可,成本可以说没有;从宣传的限制来说,演讲也不像报刊需要较为广泛的识字率和足够的发行量,可以说不存在受众方面的门槛;而从宣传效果来说,演讲可以配合手势和音调,令人印象更加深刻,具有极强的煽动性。一位优秀的演讲者可以通过演讲获得极大的成果,如马丁·路德·金和亚伯拉罕·林肯,而希特勒无疑也是一位天才的演说家。

1918年,希特勒在德国陆军的“政治训练”班上通过反犹的思想得到了上级军官的赏识,并“得到了在大庭广众说话的机会”,发现了自己演讲方面的才能。这项才能在之后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通过电台解决了听众范围的问题后,演讲成为他最有利的宣传手段之一,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政治生涯。

1.2 报刊

报刊是通过纸张传递信息的工具。与演讲相比,报刊对受众的识字率有一定的要求,但可以将信息传播到更广阔的范围。自古登堡实现了印刷的机械化后,报刊成为了宣传方面的首选工具,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报刊的力量已经到达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程度。1898年的美西战争就是在美国报刊的煽动下进行的,以郝斯特为代表的报业巨头通过操纵舆论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反西狂潮,直接推动了美西战争,那句有名的“你提供图片,我提供战争”更是直接点出了这场战争的本质,这场“报纸的战争”无疑展现出报刊通过宣传影响国家关系的巨大能量。

1.3 广播

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传播工具,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具有对象广泛,传播迅速,功能多样,感染力强的优点。戈培尔认为,广播在当时是向民众传达官方声音的最迅速的工具,“报纸属于19 世纪, 广播属于20 世纪”。

与其他宣传手段相比,广播对硬件条件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专门的电台,还需要专门的接收装置如收音机,因而大多是由国家所拥有和经营的垄断事业,纳粹德国对广播的大面积使用也发生在希特勒掌权之后。由于广播的宣传作用与收音机的普及率息息相关,纳粹德国通过给予生产商补贴的方式制造了大批廉价收音机,大大扩展了广播的宣传范围,希特勒的演讲通过广播传递到了国家的各个角落,深刻影响了德国民众的思想。

1.4 电影

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视频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1895年由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通过电影进行宣传不像通过媒体那样明显,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更强的渗透作用。由于电影具有动态的影像,受众会更容易受到影片中场景和剧情的影响,从而更容易接受其中暗含的思想。

纳粹德国认为“电影是影响群众最现代化和最科学的手段之一”,战时德国放映的电影种类主要有故事片、每周新闻片和战争片( 手法上介于电影和新闻片之间) 等。希特勒很重视电影这种宣传手段,对有利于纳粹德国宣传的电影拍摄给予了极大的创作自由和金钱支持。纳粹帝国时期拍摄了大量电影,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希特勒御用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拍摄的宣传记录片《意志的胜利》和《柏林奥运会》,前者将希特勒拍成了人间之神,后者则为当时的纳粹德国塑造了强大而积极的形象,并潜移默化地宣传了法西斯思想。

1.5 奥运会等国际活动

除了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外,纳粹德国还非常注重通过奥运会等国际活动美化国家形象,掩盖侵略意图。1936年柏林奥运会时,希特勒不惜重金,通过电视向全世界进行现场转播,还举办了展览会、音乐演奏、戏剧、世界青少年营、学术座谈会、舞会及接待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整场奥运会笼罩在和平的氛围中,将纳粹德国塑造成一个强大而友善的国家,很好地掩盖了希特勒的侵略意图。

2 宣传目的

2.1 夺取政权时期(1919-1932)

在这段时期之初,希特勒作为初入政坛且没有后台的普通人,还没有获得足够的权力和资金,因此只能选择成本最低的宣传手段,即演讲和报刊。加入纳粹党后,他在各种不同场合进行了多次演讲,并向报纸投稿宣传法西斯思想,演讲费用和稿费是他当时的主要生活来源之一。

1919年,希特勒加入慕尼黑“德国工人党”。最初,这个微不足道的小党派完全是默默无闻的,组织集会时甚至出现过只有7名委员到场的情况,但希特勒在本地报纸上刊登通知后,出席人数激增到111人,会后还获得了300马克的捐赠。1920年初,他全面接管了德国工人党的宣传工作,很快将德国工人党改组为纳粹党,并设计出了日后纳粹德国有名的卐字旗帜。1920年底,纳粹党买下《人民观察者报》,迈开了成为正式政党的第一步。

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强,纳粹党党员人数日增,但就影响力而言还远未到可以进军政坛的程度,于是希特勒提出了新的口号:推翻共和国,撕毁凡尔赛和约,他的《人民观察者报》也对共和国进行了恶毒的攻击,帮助他获得了民族主义分子和共产党人的支持。1923年,希特勒发动的“啤酒馆政变”失败,他本人也被逮捕,以叛国罪进行审判。但希特勒却以这次世界瞩目的审判为契机,向公众进行了滔滔不绝的演講。这次被告席上的演讲使希特勒成功登上各国报纸的头版,并通过报纸的宣传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爱国志士和英雄,也使纳粹党的政治主张被更多人所接受。

1924年底希特勒出狱后,《人民观察者报》也随之复刊,并很快发表希特勒写的长篇社论《新的开端》,再次号召民众聚集在纳粹党的旗帜之下。1929年的经济危机成了他获取民众支持的好机会,他在纳粹党报纸上写道“残酷的现实打开了千百万德国人的眼睛,使他们看清楚欺骗人民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史无前例的欺骗、撒谎和背叛行为”,矛头直指共和国政府。同时,他在竞选中利用各种手段宣传自身主张,为不满的民众提出保证,充斥着希特勒照片、演说的各种纳粹党报纸在全国铺天盖地,他的演讲也被制成唱片在安了扩音器和喇叭的卡车上巡回放送。1930年,这个两年前还在国会中位居第九的最小党已经一跃而为第二大党,到了1932年更是成为第一大党,党员多达140万人,为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并最终走上独裁道路打下了基础。

2.2 备战时期(1933-1938)

2.2.1对内宣传

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就致力于德国的纳粹化,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共产党。纳粹党当局取缔了共产党的集会,封闭了共产党的报纸,意图激起共产党的反抗以便光明正大的逮捕共产党人,但他们所期待的冲突始终没有爆发,直到充满疑点的“国会纵火案”发生。纵火案发生后,纳粹党以极快的速度宣布其为共产党的阴谋,并通过各种途径向民众宣传共产党的威胁,营造紧张的氛围,从而获得更多支持以及任意钳制和逮捕反对者的权利。

除了打击反对势力外,希特勒还十分注重自己独裁统治的正统性。希特勒主持的纳粹德国第一届国会的开幕日期正是俾斯麦在1871年主持第二帝国第一届国会开幕的日期,象征纳粹德国与俾斯麦时期的荣耀一脉相承,希特勒在会上与总统兴登堡元帅庄严握手的画面也体现了他执政的合法性,这一场景通过照片、电影、录音传向四面八方,让全国和全世界都能看到听到。之后在德国广为流传的明信片上印着腓德烈大王、俾斯麦、兴登堡和希特勒的肖像,文字说明是“国王所征服的,由亲王建成,元帅保卫,士兵拯救和统一”,将希特勒描绘为德国的拯救者和统一者,也是德国伟人的继承者,他的统治被美化为德国历史的延续。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民众的暗示。

在老总统兴登堡死后,作为的总理的希特勒开始谋划夺取德国的全部权力,建立独裁统治。兴登堡把死后让王室复辟作为临终希望,但他的遗嘱并没有被完全公布。纳粹党人选取遗嘱中赞扬希特勒的话作为大肆宣传的材料,兴登堡的儿子奥斯卡·冯·兴登堡上校也在电台发表了广播讲话,呼吁德国全体男女同胞根据兴登堡的遗愿投票赞成把总统职务移交给希特勒,而他本人很快被希特勒擢升为少将。在有选择地公布了一部分对自己有利的遗嘱后,希特勒在受人尊敬的老总统的光环下成功获取了90%以上的民众支持,他对纳粹德国的独裁统治正式确立。

2.2.2对外宣传

德国的统一和独裁在国际上造成了一定的恐慌,世界各国还无法忘记一战中德国的所作所为。为了获取更为宽松的国际环境,掩盖战争野心,希特勒于1933年发表了“和平演说”,这是他一生中最漂亮的演说之一,是欺骗宣传的杰作,成功给世界各国留下了深刻的好感。《泰晤士报》、《每日先驱报》和《旁观者》等国际性报纸纷纷声援他要求平等待遇的要求,对他在演讲中热爱和平的表白深信不疑。

但不管他如何表白自己对和平的热爱,他的种族理论和独裁统治还是招来了国外的强烈反感。对此,希特勒一方面对国内的报刊和广播进行检查,不让国外的反对声流入国内,另一方面则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利用各种机会美化纳粹德国的国家形象。纳粹德国听任全世界来观察,游览事业生意兴隆,不论多么反纳粹的外国人都可以前来自由参观,而他们往往会带着对纳粹德国和希特勒的良好印象回国,就连一战时的反德斗士劳合·乔治也不例外。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更是纳粹党美化国家形象的极好机会,反犹的牌子被悄悄取下,全国都“装出最规矩的态度”,款待方面更是不惜工本,让客人们看到了和报纸上截然不同的、“在希特勒领导下团结一致的一个快乐、健康和友善的民族”。

在国际上树立德国的良好形象后,希特勒开始着手破坏凡尔赛合约并试探英法美等国的底线。面对各国的谴责,希特勒再次发表了“和平”演说,获得了西方民主国家人民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泰晤士报》在内的各大媒体也欣喜若狂地欢迎了这篇“合理的、直爽的和全面的”演说。即使在后来强夺奥地利、攻击捷克斯洛伐克之时,希特勒也倾向于把过错归咎于对方,捏造对方国家的骚乱、暴动,再以保护者或自卫者的姿态使用武力夺取,继而将自己摆在受害者或正义的一方,博取英美的支持,而他也成功了。

2.3 战争时期(1939-1945)

1939年希特勒开始对波兰下手,从而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纳粹德国经过一段时期的休养已然羽翼丰满,撕破了一直以来伪装和平的面具,而英美等西方民主国家也不再相信希特勒的谎言。这一时期的对内宣传手段对内是报刊和广播,对外则主要是广播,纳粹德国在战争期间将广播视为海、陆、空三军战场之外的“第四战场”。这一时期的宣传目标对内要提升士气,煽动民众情绪,对外则夸大自身实力,威胁敌对国家。

1939年希特勒进攻波兰前,戈培尔在报纸上发动了强大的宣传攻势,“波兰完全陷于骚乱之中——日耳曼人家庭在逃亡——波兰军队推进到德国国境边缘”、“3架德国客机受到波兰人设计——走廊地带许多日耳曼人农舍成为一片火海”以及“波兰全境均处于战争狂热中!150万人已经动员!军队源源运往边境”等耸人听闻的标题把波兰放在进攻的位置上,企图激起民众对敌对国的仇恨,令德国人民相信波兰人拒绝了元首慷慨的和平建议。之后德国自导自演了波兰对德国电台的进攻,伪装成波兰士兵的党卫队员还用波兰语进行广播宣布进攻,用“事实”证明先动手的是波兰,获取了民众对战争的支持。纳粹德国在这段时期的对内宣传手段还包括夸大或虚报胜利、神化希特勒等,目的都在于提升军队士气、煽动民众情绪。他们的做法非常成功,许多民众直到战争结束都无法相信失败的事实。

而这样的谎言对于纳粹德国以外的国家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对外宣传方面纳粹德国的主要目标放在夸大自身实力、震慑和威胁敌对国家上。1939年4月,德国在紧靠英国BBC的频道旁开设了一自称是“霍霍爵士”主持的节目频道,以有趣的内容获得了大量听众,战争开始后,“霍霍爵士”开始抨击英国政府,恫吓英国民众,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威胁。而当1943-1944年战争局势转向有利于同盟国时,戈培尔开始在民众中散布“新型炸弹”(即原子弹)的谣言,之后又在《人民观察者报》宣告,更多的“神奇武器”即将部署,对内提升信心,对外威胁敌人。

3 总结

希特勒出身寒微,父亲不过是奥地利的一个海关小职员,与军队和贵族掌握着的德国政坛可谓风马牛不相及,正如威廉·夏伊勒在《第三帝国的兴亡》中所说,“考虑到他的出身和早年的生涯,人们很难想象有比他更不相称的人来继承俾斯麦、霍亨佐伦家族皇帝和兴登堡总统的衣钵了”。但事实却是,这个一战中的普通下士在短短几年间不仅拥有了自己的政党,还成功击败了出身高贵的对手,成为了德国的独裁者。这固然与当时德国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但希特勒采用的宣传手段也大大加速了他获取民众支持并最终夺取政权的过程,对纳粹德国的发展同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宣传形式不容乐观。在对外宣传方面,我国新闻媒体一直被定义为党的喉舌,在外国民众看来宣传色彩较为浓重,在效果上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差距,西方媒体长期妖魔化我国,对我国的国家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损害,近几年随着我国国力提升产生的“中国威胁论”等言论也不利于我國的发展。在对内宣传方面,近几年我国民众对媒体的信任程度也有所下降,认为港台或外国媒体的报道更具可信性,甚至宁愿相信网上或微信流传的小道消息或谣言,官方媒体的辟谣则常常被认为存在一定的政治目的。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民众与政府的分歧,使其易被国外反对势力煽动,不利于国家的稳定。我们应当更为清醒地认识到西方国家在进行对外宣传时所用的种种手段和目的,对于各种渠道得到的信息进行辨别,做到去伪存真。

参考文献

[1]1899年-1901年英国人与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为争夺南非领土和资源进行战争。

[2]巴巴拉·W·塔奇曼:《八月炮火》,尤利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1年11月第一版,5-6页

[3]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董乐山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34页

[4]R.E.赫茨斯坦:《希特勃赢得的战争》,伦敦,1979年,176页

[5]R.E.赫茨斯坦:《希特勃赢得的战争》,伦敦,1979年,272页

[6]黄跃民:《战时纳粹德国对内宣传模式初探》

[7]阿道夫·希特勒:《我的奋斗》,第354页

[8]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董乐山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39页

[9]卡尔·迪特利希·埃尔德曼:《1933一1939年民族社会主义统治下的德国》,慕尼黑1981年版,第37页

[10]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董乐山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222-223页

[11]陈明慧:《纳粹德国的新闻与宣传》

[12]赖纳·卡尔施,海科·彼得曼:《希特勒的“原子弹”——纳粹德国核武器密档》,闻立欣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6月第1版,194-195页

猜你喜欢

纳粹德国国家形象宣传
浅谈苏德战争期间纳粹德国的军事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浅谈行贿犯罪案件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纳粹德国精神动员的特点初探
纳粹德国原子弹计划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