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时代变迁下文学期刊的名作观

2015-09-23汪文琴王晶

卷宗 2015年9期
关键词:经典创新

汪文琴 王晶

摘 要:名作的内涵被各个期刊赋予不同的定义,作为名牌期刊的《名作欣赏》对此更是标新立异。通过内部工作人员和外部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名作欣赏》确定“经典”为重要内涵之一;又以作品、作家、观点三个基本点确定另外一个重要内涵,即“创新”。本文从时代的变迁中,讨论、探析《名作欣赏》这个顶尖期刊的经典和创新的名作观。

关键词:名作观;经典;创新

1 《名作欣赏》的古今发展现状

《名作欣赏》创刊于一九八零年,是全国唯一以鉴赏中外古今文学名著为内容的大型名牌期刊。宗旨是培养文学欣赏趣味和艺术审美眼光,提升创研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零零五年初,改版为半月刊,增加下半月刊《名作欣赏》学术版。其中,《名作欣赏(鉴赏专刊)》侧重于微观的审美鉴赏,其内容为古今中外名篇杰作的文本细读和欣赏,而《名作欣赏(学术专刊)》侧重的是宏观的学术研究,其内容为古今中外作家、作品、作品评论和中西批评理论解读。二零零七年再次改版,变半月刊为旬刊,而上旬刊、中旬刊和下旬刊侧重的内容有所不同,分别为:文学鉴赏;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作家作品研究及思潮流变;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作家作品研究及思潮流变。刊物的不断改版并增加刊期,说明刊物所涵盖的信息与内容越来越丰富。

目前《名作欣赏》的主要栏目有刊首、策划、默品、探史、忆旧、语文、当下、讲坛和茶座等,栏目的设置也显示出浩瀚如海的知识容量。期刊的变化和栏目的设置代表了《名作欣赏》名作观的内涵,即经典与创新。

2 《名作欣赏》——经典之名作观

各个领域,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追逐传统的脚步,在文学领域,《名作欣赏》以其独特的形式追寻文学艺术逝去的美好。翻开有三十年历史的刊物,其简约的封面承载着守护和传承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历史使命,将经典的作品传播出去,而经典的作品即是名作。

(一)内部坚守经典之内涵

在《名作欣赏》创刊三十年之际,创始人张仁建道出创刊背景:经过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文学刊物应运而生,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处于精神世界极其困顿的状态,在其时创始人见缝插针横扫被扔进垃圾堆的古今中外文学艺术经典名作,那些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最精粹最适合广为流布的精神瑰宝被挖掘出来,显露真正的面目,从而创办《名作欣赏》这个刊物,为当时在社会献上难能可贵的精神快餐。虽然免不了被挂上投机取巧的帽子,但是对自身刊物的定位和推送方式顺应那个时代的要求,当然一时的轰动不代表一直都能名列前茅,张仁建在其文章《<名作欣赏>编杂余感》中反思:如果刊物只是消极地解决销路问题,盲目地迎合盛行一时的错误思潮,让格调不高甚至有害的作品放进,借以讨好读者,那么不仅玷污名作,而且亵渎工作人员的崇高职责这种极不道德又愚蠢的行为不可能维持刊物的持久生命力。此举说明,刊物的发展离不开的根本即是经典名作。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挑战,《名作欣赏》如何接招,这要从其外部活动论述。

(二)外部践行经典之内涵

《名作欣赏》与高校联合举办校园文化节的历史已有几年,比如《名作欣赏》津门校园文化节。在其中名作欣赏杂志社社长、总编辑赵学文直接道出举办文化节初衷: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喜欢阅读,学习经典,以此提升更多人的个人素养,并最终实现经典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王立新指出《名作欣赏》走进高校,对于鼓励学生热爱名著,热爱经典,并把经典中的思想智慧与自己的人生结合起来,进而培养年轻人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名作欣赏杂志社常务副总编续小强也认为“经典浸润人生,雅言传承文明”。继姑苏校园文化节、桂林校园文化节、津门校园文化节之后,《名作欣赏》第四次举办岭南校园文化节。在活动中,杂志社副总编辑、理事会秘书长王振华更是强调杂志社在全国各地高校发起校园文化节活动正是想推动经典文化作品走向校园,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的阅读经典、赏析经典的机会。校园文化节对经典的推崇正是名作对经典的要求。除此之外,名作欣赏还推出“全国大学生名作欣赏征文大赛”,其目的在于推动古今中外文学艺术经典作品在校园的阅读活动,全面展示莘莘学子在文学艺术领域的研究成果。

各位编辑工作人员对经典名作的重视,以及展开各种活动,为治愈“经典远去,阅读不在”提供一处良方,同时也说明《名作欣赏》的名作观包括经典在内。

3 创新之名作观

创始人张仁建在其文章《以特色与质量拓展刊物的生存空间》中明确指出办刊需要创新,而这个新不是随波逐流,紧趋时兴,也不是有意媚俗,猎奇标新,而是在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需要的前提下,勇于走新的道路,善于作新的探索。

(一)创新内涵之新作品

新作品的亮相在于稿子的来源,《名作欣赏》在封底留有一个《稿约》,实实在在表示要“优先介绍近年来不为读者所熟知的名作”。在其欢迎的八类来稿中,第三类就是“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名作的评介文章”,这里的“当代”,指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六年这段时间,指一九七六年开始的新时期,也指涉及当下与现实密切联系的现在。从它的《稿约》中,我们不难看出一种关注当前文学,对现实产生作用的意图。这一点,在其总第八期上一篇文章《愿如“枣花”香而有实——— 本刊北京座谈会侧记》中,表露的明显。对这份刊物,文章宣称,“我们不光指望岁月的更迭只在它的躯干上留下一道年轮,而且期望由于它的存在而能给岁月增添一点生意”。为实现关注当前文学的意图,它特辟一个专栏“新作拔萃”,专门发表对当前文学作品的评介文章。约稿的直白以及新作专栏的开设,就说明《名作欣赏》要新作品,新作品在其中自然变为名作。

(二)创新内涵之新作家

新作家不仅包括创作作品的作家还包括评论作家,因为只有具有学术思想的人才能研究出具有学术价值的成果。《名作欣赏》当然能意识到这一点,张仁建提出观点:既要借重名家更要注重新秀,靠中青年作者带来清新之气,疏通刊物与青年读者之间的血脉。刊物对于作者,既要借重名家的出色成果,更要注重新秀的可喜苗头。不借重名家,刊物的质量难以保持稳定,刊物的影响难以扩大;不注重新秀,刊物便放弃了培养作者的任务,长期下去,便会造成后继乏人、生机不足、代谢停滞的“贫血”危局。在对待名家和新秀的问题上,要坚持以文衡文而不以人衡文的原则,努力做到:借重名家而不唯“名”是瞻;注重新秀而要唯“秀”是瞻。

(三)创新内涵之新观点

新观点包括两种:一是对紧跟时代审美创作出来的作品的观点;二是对古今中外经典作品的观点。

首先是对新作的观点。上面我们所说的专栏“新作拔萃”, 就是为了落实关注当前文学的意图,它专门发表对当前文学作品的评介文章。第一篇评介当前文学作品的文章是黄亨的《评谌容的新作〈人到中年〉》,发表在一九八零年第二期也是總第二期上。紧接着在总第三、第四期(即一九八一年第一期、第二期)上发表《农村新貌的生动写照——读短篇小说〈乡场上〉》(赵国青)和《彩笔豪情谱英雄——评长篇小说〈东方〉》(张炯)。

经典作品的新评论新观点。例如,在《名作欣赏》中以《白鹿原》小说里女性为主题的文章有三篇,包括李海兵的《田小娥悲剧形象意义分析》。又如山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温旭姣发表文章《王实甫<西厢记>与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之比较》等。

由此得出,《名作欣赏》不管是对新作还是经典之作都站在新角度,开发新观点。

4 结语

《名作欣赏》紧跟时代的脚步,以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为立足之点,传承经典,而以当前文学发展势态为风向标,提升自己的质量,拓宽发展之路。也正是这两点造就其名作观的特殊,既经典又创新。

参考文献

[1]安东.作家谈批评[J].名作欣赏,1980:175.

[2]周先慎、元稹.《莺莺传》的叙事艺术和写情艺术[J].名作欣赏,1999:44—49.

[3]王鹏飞.“孤岛”时期文学期刊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6:25—30.

[4]聂珍钊.学术期刊与世界文学的研究与交流[J].外国文学研究,2009:24—29.

作者简介

汪文琴(1991-),女,江西万年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王晶(1991-),女,江西南康人,学科教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

猜你喜欢

经典创新
黑白色视觉特点及其在服装设计中应用探析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