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米勒《文学死了吗》看文学

2015-09-23金文超

卷宗 2015年9期
关键词:文学

金文超

摘 要:在网络时代早已经来临,新一轮的手机时代到来的当下,学术界以及社会都在讨论这么一个话题——文学死了吗。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米勒早已经看到了这个话题的热度,作了《文学死了吗》一书。文学,在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学是不是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或者是消失在这些移动硬件中,还是早已经在人们心中死去了?米勒在本书中都作了详细的分析,告诉你,文学到底死没死。本文力图从书中下手,探讨文学之本质问题。

关键词:文学;文学之死;文学的本质

1 米勒对文学的论述

米勒用六章完成了这本书,第一章就企图定义文学。作者认为,不同媒体有各领风骚的时代。文学虽然末日将临,却是永恒的、普世的。它能经受一切历史变革和技术变革。文学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的一切人类文化的特征。在西方词典中,文学除了包括诗歌、印刷成书的戏剧小说之外,还包括了回忆录、历史书、书信集、学术论文等。这些定义早就已经过时。我们可以看到,文学可以有很多种定义,既可以是广义的全部文学创作,也可以是从形式或者情感效果角度加以衡量的文章。而文学成为可能,使文学走入民间,那就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广泛的识字率以及言论自由与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出现等。作为生产作品的作者,作家被迫为自己作品中的思想负责,这样,“自我”就被发明出来,所以到了浪漫主义后期,现实主义逐渐成为了主流,对人的关心,对自我的关注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可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福柯对作者的质疑,文学本身也促成了“自我”的碎化。这就造成了一定的疑惑,到底,什么才是文学。文学常常具备迷人的具体性。尼采认为,文学是暴力的,他认为,悲剧本质上是过度的狂热,所有的艺术从本质上说都是悲剧的。文学也是有陌生性的。强调文学的陌生性,平息人们对文学真正陌生性的自觉不自觉的恐惧。这些都属于文学理论中的一种,而文学理论的繁荣也就标志着文学的死亡,同时又促进了文学的“不死之死”。文学的最后一个特征,文学可以定义为一种奇特的词语运用,来指向一些人、物和事件,而关于它们,永远无法知道是否在某地有一个隐性存在。这种隐性是一种无言的显示,只有作者知道它。它们等待着被变成语言。而作者的描绘,使得文学具有秘密性,诸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全新的世界”,詹姆斯“无人踏过的雪原”,德里达的“文学作为完全的他者”等等。这些都是文学的秘密,是需要人们窥探的。文学不同于现实,是另一空间领域的再现,这另一空间领域,绝对是不可捉摸的,只有通过人的意识才能从中摸索,但永远不可到达的。它存在着,但又是虚空的。虽然它是虚无的,但并不是不可认知的,所以作品也需要读者。

文学只有被读者阅读接受才有其存在意义,为什么要阅读文学其实还是在探讨文学的本质意义。首先,文学是虚拟的现实,虚拟不代表虚假,虚拟的现实于人来说是有益的。在西方文论中,有两个大的阵营,一个是柏拉图的,一个是亚里士多德的。柏拉图及其主义理论延续者认为,文学的虚构性妨碍着理智,人们需要的理智会在虚构中逐渐淡去。但亚里士多德却认为,文学是模仿,我们从模仿中学习,从模仿中得到快乐。文学具有净化的功能,他称之为卡塔西斯。相比这两种观点,其实还是能看到共同之处。我们阅读文学,是因为它提供了社会有用的愉悦因为它被具有表现上的真实。你无法承认这些故事的真实性,但是你依旧会被打动。

米勒所探讨的文学之死,其实就是在探讨文学的本质问题,而他给出的答案必然是,文学没有死。

2 文学没有死

文学并没有死去,而且会一直存在,这是必然的。到了现代社会,关于文学的存在问题之所以能够成为问题,就是因为人们已经过于狭隘的看待文学了。其实,文学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影视作品、网络小说,这些都是文学的一种变体而已,万变不离其宗,它们依旧是文学。那么纯文学呢?纯文学依旧不会死去,因为它包含着是最接近真理的文学形式,接近真理就说明它会一直存在,因为真理是没有办法到达的,只有不断的追求、接近的。

文學没有死,对理论家们来说,虽然说理论永远滞后于文本,但是文学理论的繁荣又从另一方面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因为理论总是批判的,而万事万物都是发展的,文学依旧是。批判的理论总能促进文学的进步。好比对辞赋的批判回到了先秦时的现实描写,文学就是在这样的不断翻新不断发展中向前进。对于作家而言,作家中心论虽说已经站不住脚了,对文学的欣赏与解读,权利交到了读者手里。可是,作者真的不重要了吗,并不是,作者作成文本一定是基于自己看世界的视角,读者再怎么解读,都不能脱离这一个视角。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只要文学作品还能打动人,文学就不会死。

参考文献

[1][美]希利斯 米勒.秦文彦译.文学死了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2]肖锦龙. 米勒“文学终结论”的本义考辨.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四期

猜你喜欢

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当下文学的尊严与自信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爱上了文学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CNN intelligent early warning for apple skin lesion image acquired by infrared video sensors①
文学
我与文学三十年
我与文学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