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的探讨
2015-09-23广小利
广小利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在相同的市场的市场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就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本文结合目前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就现代学徒制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在传承人类社会技术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经历工业革命后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后,以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为特征的现代学徒制因其对德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使得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并思考学徒制。在此背景下,现代学徒制受到我国职业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在理论和实践中提出建立现代学徒制的呼声不断加强,一些地方和企业也积极开展试点工作。
1 現代学徒制的内涵及特征
传统学徒制是一种古老的职业训练方法,是指在职业活动中,通过师傅的传帮带,使艺徒获得职业技术和技能,主要是在师傅或专家的指导下掌握所学手艺或工艺的背景知识和取得实际工作的经验。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它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相比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国家性。传统学徒制建立在手工作坊年代,一般是民间自发地形成。现代学徒制建立在工业发展时代,是企业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而传统学徒制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才应运而生,因而现代学徒制是出于国家战略要求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由国家层面推进的,推进主体不一样。因此,国家层面推进是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标志。
第二,开放性。传统学徒制具有封闭性,师傅掌握的技能一般不外传,一般只传给子女或者亲属,具有家族性质。而现代学徒制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只要有需求的人,任何年龄都可以参加学习和培训,具有高度的开放性。
第三,规范性。传统的学徒制主导是师傅,而现代学徒制由于是出于国家人力资源战略要求和产业要求,因此具有明确的规范性。为了达成国家人力资源战略要求,政府出台了规范性的政策,规定了教育、人社、财政、工信、学校、企业等部门单位在现代学徒制的推进工作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确保现代学徒制的顺利推进。
第四,系统性。传统学徒制没有具体的培养计划,完全是师傅个人的行为,没有考评也没有认证,缺乏系统性。而现代学徒制则要求从招生、学校培养、企业实训、考评毕业认证(职业资格认定)等方面都应该有明确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2 实行现代学徒制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的要求
1、物流行业发展对供应链管理的需求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十一五”特别是国务院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来,我国物流业保持较快增长,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和政策环境明显改善。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对每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它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物流管理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要求同学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徒制这种教学模式从内容到方法正是符合时代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在学徒制中强调高职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学习,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融合到操作实践中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理念素养和操作技能。
2、供应链管理课程特点的要求
供应链管理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方法,供应链的设计原则和策略,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方法与步骤以及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成本管理、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计划与控制,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再造,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方法以及供应链的新发展。学徒制这种教学模式就强调对操作性能力的学习,而且它是情境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包括将思考过程外显给同学,然后同学们可以进行模仿,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处理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现行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问题
由于供应链管理属于一个新兴学科,其知识和理论体系还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实训室建设投资大,学校普遍缺少专业化的实训设备。教学中理论多,操作少,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对现场实际了解甚少,严重欠缺实际知识与操作能力,难以尽快胜任现场工作。这也导致了就业问题,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导致市场中出现了数量上“供大于求”、结构上“供小于求”之现象,学生很难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造成很多学生在就业时无所适从,不能在企业当中找到明确的位置。
3 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可行性分析
1、 企业的合作与支持
推行现代学徒制首先要获得合作物流企业的理解和支持。高职院校在与物流企业合作过程中总会感到“一头冷,一头热”,企业缺乏与学校合作的动力与热情,目前物流行业普遍利润较低,一些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目的是为获得学校的廉价劳动力,对培养学生认识不足。如何提高企业的积极主动性,除了高职院校要向合作企业讲明现代学徒制对行业发展的好处,积极诱导,也需要国家出台一些政策,给企业提供一些优惠与约束。被当成“现代学徒制”范本的德国,在1969年就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从法律层面严格规定了职业教育是每个职工的终身教育,即培训、就业、再培训、再就业。而实施“双元制”(也称双轨制)是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而现在越来越受关注的澳大利亚“新学徒制”,政府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运营,采用商业化拨款方式,即根据学徒的人数、开设课程的数量与培训的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拨款。显而易见,无论是德国的法律保障以及就业资格准入,还是澳大利亚的政府拨款,都是国家层面规则的设立和政策的保障。对中国而言,目前这些都是空白。
2、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重构
现代学徒制要求对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根本的变革,培养模式的改变也就需要新的课程体系。作为物流行业,应该建立自己的行业培养标准。英国的培养模式或许能提供一些借鉴。现代学徒制作为英国技能教育发展规划的建设核心。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学徒制项目的实施须以相关行业领域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体系(Apprenticeship Framework)为依托,其主要内容包括学徒制项目的招生要求、起止时间、课程设置、培养过程、所获证书等各项要素。据英国行业技能协会联盟(Alliance of Sector Skills Council)的定义,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体系是对实施学徒制项目所需满足各项标准的汇总,其制定目的在于保证学徒制人才培养项目的质量持久性以及与国家层面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相契合。可以说,框架体系的制定过程堪称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石。
3、专业教学团队
推广学徒制,校内专任教师进入企业、企业的技工师傅走上讲台应该是以后教学工作的常态安排,作为专业老师,必须是双师素质,具有活力,学习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作为企业老师,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目前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尚未完全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仍以知识的系统性作为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岗位工作任务不能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企业教师虽具有某项技能,但缺乏理论抽象能力。对于参加学徒制的校企双方的老师,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和教育教学方法及综合执教能力的培训,使其具备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执教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辉,刘冬.本硕层次学徒制:英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另辟蹊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4(1)
[2]关晶.西方学徒制研究一一兼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等.
[3]王士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模式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
[4]曹翠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