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学中注重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
2015-09-23季婧敏
摘 要:人文关怀理念在护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厘析护理教学中人文关怀理念的现状,探究护理教学中注重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人文关怀;护理教学;路径选择
所谓人文关怀,是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通俗说来,就是要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2010年1月,我国卫生部办公厅印发《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提出优质护理这一概念,要求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除了为患者提供必需的诊疗技术服务之外,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患者的身心健康需求,体现对人的生命与身心健康的关爱,是一种践行人类人文精神信仰的具体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群众不再局限于物质上的满足,而是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在就醫过程中,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理念的缺失导致护理服务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甚至可能由此引发护患矛盾。因此,应注重对在校护生的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提高人文素质,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员。
1 护理教学中人文关怀理念的现状分析
1.1 教师知识结构较单一,人文知识欠缺
医学人文教育包括了医学和人文两个不同领域的学科,对师资力量要求更高,不仅需要任课教师具有专业的医学知识,还需要掌握人文知识。护理教师中大部分都是毕业于临床专业,对护理的认识不充分,对护理中的人文、社科知识的认识更加不足,这使得教师的知识结构欠佳。
1.2 学生人文素质相对较低
现在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都是高考分数相对较低,人文知识基础差底子薄。而且大多都是90后父母宠爱的一代,他们往往自小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因此造成了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能力相对比较欠缺,做得不到位。再加上护理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不稳定,学习缺乏主动性,对护士的职业认同度不高,认为护士工作的社会地位不高,感觉付出与回报不能等同,心里产生扭曲和压力大,缺乏实现职业目标的价值感。
1.3 直接体验相对较少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学条件的相对限制、动手机会的缺乏,他们大多只能坐在课堂上听,停留在感官感受,无法真正理解和体会患者的心理状态。临床上护理的对象是患者和家长,护生们因为年龄较小,没有过多的人生经历,面对患者,尤其是儿科患者,他们也很难体会患儿父母爱子心切时埋怨和焦虑。
2 加强护理教学中人文关怀理念培养的路径选择
2.1 打造综合型的任课教师队伍
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人格魅力、言行举止等对培养护生的人文精神可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任课教师要给自己充电,实现转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的人格魅力充分体现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学校要采取多种途径、方式积极为任课教师素质的提高提供更好的条件。学校要经常为教师提供人文教育相关知识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
2.2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渗透人文关怀教育
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关爱意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向护生介绍护理学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强调护理学始终贯穿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贯穿着人文关怀意识。这样才能使得护生逐渐懂得如何关爱每一个人。同时也要发挥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注重师生互动,营造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教授实践技能课程时,比如教授抱婴儿模型时,告诉护生因为婴儿的头部相对较重,脊柱弯曲尚未出现,颈肌发育也较为滞后,所以抱婴儿时应特别注意头部的保护。讲解时,边用婴儿模型示范,动作正确轻柔,语言亲切,让护生能从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真切的感受到护士对婴儿应有的关爱与呵护。通过一个阶段、一定时间的教学和训练,护生们就不会再把模型看成是假的婴儿没有认真对待了,而是慢慢学会了抱起婴儿模型的正确动作和注意事项,真的把模型看作是一个幼小的生命了。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也可以加快护生人文理论知识到实际临床应用的转化,更好用实践丰富理论知识。
2.3 增加体验和感受的机会
亲身体验的感受会远远大于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灌输,鼓励护生多体验陪护亲属和朋友去医院就医,增加去医院见习的机会,也加深对临床护理的认识,感受护士的护理素质,更直接体会患者的心理诉求。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中,体现关爱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机统一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培养和检验护生关爱意识的实践方法。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各个操作环节中、各个轮转科室中体现人文关怀意识。如轮转到儿科实习中,给新生儿沐浴时,带教老师不仅要强调关爱,还要体现出关爱;操作时要求环境温湿度适宜,注意保暖;动作轻柔、迅速,强调安全。指导学生认真完成,注意爱护婴儿。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护生的意识习惯养成,逐渐懂得珍惜、爱护。
2.4 注重提高护生的沟通能力和技巧
在现代护患关系中,患者已不再是单纯地被动接受治疗的对象,更多的是要与之交流,也有各种诉求。因此,适时的人文关怀,有效的沟通,能够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乐意接受治疗,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堂病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人文交流的环境,锻炼护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提高沟通能力,培养关爱意识,使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倾听患者的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关爱,尊重、关心、理解和帮助患者及其家属。
“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现代护理新理念的整体要求和宗旨。而人文关怀是其核心所在。要做到关注患者,服务病人,就是要体现人文关怀。加强护生人文关怀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实践良性接轨的必然要求,是护理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是护生角色向护士角色转换的有效保证,有利于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在护理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积极多方式、多层次、多途径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及综合素质,使其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文兰.儿科护理教学中护生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94-95
[2]沈妍谷.妇产科护理教学中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5(1):144-145
[3]卞龙艳.护理教学中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0(8) :2234-2235
[4]孙曙青,朱碧华,曹梅娟.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14(3):190-191
作者简介
季婧敏(1984-),女,福建福州人,菲律宾波比丘大学理学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