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强国视域下对高校“两课”的探究及现实思考

2015-09-23高玉梅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文化强国思考探究

摘 要:高校“两课”是指我国现阶段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解决大学生的 “三信”教育问题。承担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同时也肩负着建设文化强国的重担,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充分发挥高校“两课”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文化强国 两课 探究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9-0066-03

1 高校两课对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意义

1.1文化强国提出和重要意义

何谓文化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一个国家发达的文化软实力,也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家公民,还表现为一个国家发达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再次体现了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及实现“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他要求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述对大学两课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2高校“两课”内涵及其作用

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要培养基地,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和传播的重任,同时也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的前沿和阵地。高校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用什么思想塑造学生,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问题。高校“两课”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必修公共基础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通过“两课”学习,能够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促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同专业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专业体系,培养学生坚定马克思信仰,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社美丽的中国。

由于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积淀和历史传统不同,根据自己的国情、史情,制定适合本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1]文化强国战略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要求提出的文化发展方略。高校“两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以专业特色为导向,以落实中国梦的文化实践为基点,突出专业整合与综合课程的拓展功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校是大学生进行科学文化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大学生是先进文化的研究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力军。根据高校的作用和大学生的特点,高校大学生“两课”学习既要正确吸收先进优秀文明成果,又要自觉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文化强国和高校“两课”的内在要求。

高校“两课”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承载着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使命,即“立国”之命,担负着文明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任,即“立人”之责,指导大学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历史使命,即“立魂”之职。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和不断深化,加强和改进高校文化建设,不断提高高校“两课”的文化建设水平,是提升高校教育核心竞争力,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努力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但“两课”作为普通高校大学生公共基础必修课,目前普遍存在着层次较低、学生不感兴趣等问题,这就要求“两课”内容和教学过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力构建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强化职业特色等,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两课”的文化建设,理论联系实际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2 建设文化强国对高校“两课”的新要求和新举措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高校“两课”既作为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也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实践活动课程,在引领文化强国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地位。那如何发挥高校“两课”在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作用呢?首先必须弄清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高校“两课”到底提出了哪些要求,笔者以为可以从高校“两课”教育的目标发展、高校“两课”的文化功能以及高校两课的内容拓展三个角度进行更深入地挖掘。

2.1文化强国视域下高校“两课”教育的目标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2]可见,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需要更加重视和关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终达到文化自强。高校“两课”是以学生实际面临问题为起点,与大学生个人成长相贴近,根据大学生的生活特点和专业特点,对内容进行提炼、整合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又具有内在逻辑科学体系。根据时代要求和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高校两课目标的确定和实施,直接影响着高校课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大学生在教育行为、教育方向等方面出现盲目性和机械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观也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社会上一些低俗文化和不良思潮,导致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思想空虚、理想信念薄淡、责任意识不强、急功近利等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的现象, 这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理论都提出了严峻挑战。也进一步彰显了在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深入人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笔者认为高校两课职责:

2.1.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在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思想指导,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兴国之魂,是大学生的指路明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题,是大学生的精神旗帜。当今社会,对大学生进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两课”职责,胡锦涛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3]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概括。即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二十四个字凝练而清晰。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当前多元多样多变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新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兴国之魂,社会公众的“主心骨”。而高校“两课”一直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任务。 “文化的力量因价值而生,也以价值为用,没有价值体系的强劲确立,文化便缺乏力量,便没有文化大国,更没有文化强国”。[4]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只有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高校两课文化,才能营造社会主义和谐氛围,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更加繁荣昌盛。

2.1.2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意识

“两课”教育以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意识,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育方针,把服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作为“两课”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职业信念,树立为职业服务意识,也是高校“两课”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同时也决定着高校“两课”的性质和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树立文化强国的责任意识,依法治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高校“两课”要不断倡导大学生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所学的知识奉献与社会,使其入其心,化为行,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代同进步。

2.1.3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继承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不同的民族拥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和个性,而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部分。文化既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对待传统文化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在价值多元化,知识共享化的时代里,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织、交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属于前现代文化,而我们要建立现代中国文化,要用开放的建设性的态度,批判地吸收各种外来文化,吸取一切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以高校“两课”既立足于本国传统文化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既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又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外来文化,才能有更多的正能量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繁荣兴盛,只有这样我国才能由一个文化资源大国转变成为一个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2文化强国视域下高校两课文化功能的挖掘

目前,高校两课文化功能,很多学者从文化功能的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从文化强国这一视角出发,认为应该重视和深入挖掘两课的如下功能:

2.2.1文化传承功能

今天我们享有的文化,都是在世代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要从文化大国变成文化强国,首先我们必须保持住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国的形象,当然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也不是全盘承袭传统,而是取其精华,去其槽粕。虽然我们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有着令人羡慕不已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如四大文明、传统节日、科技发明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等。但是过去和现在并不能代表未来,如果不重视对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那么建设文化强国很有可能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句空洞的口号。高校两课将中国先进文化传授给受教育者,通过对学生价值判断和文化选择的引导,促使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从而使得优秀文化得以传承。

2.2.2文化导向功能

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如何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如何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高校“两课”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要充分发挥好示范和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文化品位,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每位幼儿教育者的职责,也是高校“两课”的要求。传播主流文化,弘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自己,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高校“两课”的文化导向功能具体表现为价值导向、目标导向、行为导向这三个方面,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做什么事,建设文化强国离不开高校“两课”的导向作用,否则就会迷失方向。

2.2.3文化传播功能

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教育的。高校“两课”本身就是教育者向教育对象传播文化的一种活动,只不过更多时候传播的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对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情感交流等也起着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实际上也表现为高校两课的文化传播功能。如果说高校两课的文化传承功能是对文化的纵向传递,那么高校两课的文化传播功能体现的则是对文化的横向传递,文化传播的过程,既是促使人们接受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过程,又是一种情感互动双方共同的学习筛选的过程。

2.3文化强国视域下高校两课内容的拓展

高校两课的内容是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不仅体现了一个政党执政理念,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任务的重要保证。高校两课分别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体,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以探索在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为基本线索整合教学内容,具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理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环境和保障;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分别是适应大学,领悟人生,感恩报国,锤炼品德,崇尚法治,高校两课内容是以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为出发点和目标,以学会做人为基本要求,以学会做事为基本诉求教学内容。但是笔者认为从建设文化强国这个角度,高校两课内容非常需要进一步地拓展,从而使高校两课内容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内容更具生命力和说服力。所以高校两课内容对应了相应的实践主题和社会话题,每个实践主题相应承担不同的实践目标促使学生知行转化。例如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专业的特点,课程设计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爱国主题宣传月、法制宣传月等已成为学校特色活动,构建了长效机制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两课还充分利用网站、QQ、微信、微哨等与学生交流互动,拉近了师生距离,扩展了交流空间,即时沟通、引导。通过多媒体教学,图片和音像、视频资料的直观展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教学,突出人本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关注学生“意义世界”的成长。

3 结语

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式,是人类社会生存状态的反映和体现,对内是一种精神支柱,对外是一种识别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引领,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文化强国作为新时期的战略目标,不仅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需要,更是我国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社会稳定和长久发展。高校两课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形式,对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两课应当紧跟文化发展步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实现“文化强国”这一伟大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7页.

[2]温家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N].人民日报,2010-07-30.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篇(中)[J].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4]沈壮海.文化之髓,兴国之魂[N].光明日报,2011-11-2.

作者简介:高玉梅,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文化强国思考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