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2015-09-23张颜莉杨莉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表达能力

张颜莉 杨莉

摘 要: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其中涉及了原作、译者、译语读者等多个因素,其中译者作为原作和译语读者之间的桥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见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不容忽视。本论文通过研究译者在翻译时的表达心理和表达能力来体现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地位。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表达心里 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9-0029-01

1 译者主体性的概念

译者的主体性,又称翻译主体性,即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即翻译主体能动地操纵原本(客体)、转换原本,使其本质力量在翻译行为中外化的特性。[1]总的来说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其翻译表达心理和翻译表达能力两方面。

2 译者的表达心理

译者的表达心理是复杂的多变的,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译者只有充分了解这些制约因素才能采取正确的翻译策略。

2.1译者的表达心理是受原作影响的

传统翻译观认为,翻译就是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和形式:“要把原作的内容确切地表达出来,无改变或歪曲的现象,无增添或删削的现象,无遗漏或阉割的现象。”[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翻译观是以“原文中心论”为代表的翻译观。此翻译观把原文看作是至高无尚的地位,认为翻译只是对原文的重现和复制。虽然此翻译观过于重视原文忽略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也反映出了原文对于译者的重要性,即译者不可能完全脱离原文去自由发挥,脱离原文的翻译也不能称之为翻译了。译者必须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翻译原文。

2.2译者的表达心理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

每一个人在宇宙中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人的一切活动都与其自身所处的时代紧密相关,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译者也不例外,其翻译活动更是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色和文化。

20世纪初苏曼珠与陈独秀用章回小说的笔法翻译的《悲惨世界》,每节多以“却说”“话说”开头,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如此翻译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审美期待,以免自己的译作因引进了有违目标文化图式而引起译文接受者的审美抵触。[3]

中世纪的欧洲神权高于一切,文艺作品中都充斥着神权的威严与至高无上。到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时代,神权动摇了,人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时候人权、人性得到了肯定,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文学作品中都充满了人文主义气息和对人性的关怀。

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考虑自身所处时代的大环境,翻译的作品只有符合当时人们的认知审美需求才能被理解并接受。

2.3译者的表达心理受其自身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和审美情趣的影响

郭沫若一向以翻译诗歌而闻名,他曾翻译过雪莱和泰戈尔等西方大师的诗,他们的诗歌都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的成长经历和教育背景使他具备和这两位大师相同的审美情趣。郭沫若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跟母亲口诵唐诗,母亲是他诗歌造诣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此后郭沫若又去日本留学,留学期间他接触到了大量的西方诗人,如莎士比亚、泰戈尔、雪莱、歌德等。因此,译者的表达心理与其自身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和审美情趣是密切相关的。

3 译者的表达能力

传统翻译观往往只局限于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对比研究,并且特别强调翻译要“忠实”原文,与原文“对等”或“等值”完全忽略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要知道翻译活动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如果翻译活动一味追求“忠实”“等值”而禁止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话那么翻译只能是“死译”了。在翻译中我们既不能忽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但也不能过度夸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而背离原文。总的来说译者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能动地选择翻译材料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好和擅长的领域,译者也不例外,每一个译者在选择翻译材料时都会首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并擅长的领域,就像傅雷在《翻译经验点滴》中提到的那样“选择原作好比交朋友:有的人始终与我格格不入,那就不必勉强;有的人与我一见如故,甚至相见恨晚。所以,译书要认清自己的所短所长,还得弄清楚自己最适宜于哪一派”。因此译者在选择翻译材料时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只有倾注译者感情和热血的译作才是真正好的译作,才能使原作在异国他乡焕发新的生机。

3.2能动地选择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指的是译者在翻译材料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手段。译者在翻译时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策略,翻译目的是影响译者选择翻译策略最直接的因素。翻译目的不同翻译策略也就不同。

如果译者的翻译目的是使不懂原文语言的普通读者理解并接受的话,译者会选择归化的策略,即在翻译时选择更符合本国人语言规范的词汇和修辞来翻译原文,这样的话本国读者在阅读时就不会出现因为语言规范的不同而导致的阅读障碍。

如果译者的翻译目的是面向那些熟练掌握原文语言并深谙此国语言规范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专家学者的话,那么译者会选择异化的策略,即译者会更加忠实于原文的语言规范和叙事风格,在翻译时会保留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让读者体会到两者间的不同之处,从而引起读者更大的阅读兴趣。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译者只有充分了解了制约其表达心理的各种因素才能正确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进行翻译活动。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译学词典[C].2004,82-83.

[2]马祖毅.英译汉技巧浅谈[J].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

[3]裘姬新.论译者的文化取向及其翻译策略[J].语言与翻译,

2004.3.

[4]马丽华.论译者主体性[D].河北大学,2008.5.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表达能力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加强联想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