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
2015-09-23邓成清江苏省射阳县人民医院江苏射阳224300
邓成清,张 萍 (江苏省射阳县人民医院,江苏 射阳 224300)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具有复杂而重要的生理功能,但是也是一个脆弱的器官,容易出现各种疾病[1]。其中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死亡率高、预后比较差的肝内恶性占位性疾病,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2]。而肝内良性占位病变有肝囊肿、肝海绵状血管瘤等,其中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内良性肿瘤,但是需要与原发性肝癌进行合理鉴别。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患者可以通过多层螺旋CT(MSCT)进行鉴别诊断[3]。笔者具体探讨了肝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方法与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8月~2013年11月在我院诊治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48例,年龄在70岁以下,肿瘤层面包括相对正常的肝实质,知情同意。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34 ~70 岁,平均(58.15 ±3.36)岁;体重 46.0 ~86.0 kg,平均(63.22 ±1.25)kg。
1.2 诊断方法:所有患者都进行CT诊断,选择Philip 64排螺旋CT,受检者均于清晨空腹行CT检查,扫描前半小时口服泛影葡胺水溶液,扫描范围包括膈顶部至双肾下极水平。所有受检者先进行常规平扫,再进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佛醇注射液60~80 ml,扫描条件为80 kVp和140 kVp 瞬时切换,螺距 1.375,扫描层厚 5.0 mm,层间距5.0 mm,选择配套的工作站进行图像分析。
1.3 诊断标准:肝脏恶性占位性病变:CT增强扫描病变动脉期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肝实质期及延迟扫描表现为密度减低。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诊断标准:CT增强扫描病变动脉期见周围结节状强化,肝实质期及延迟扫描呈对比剂充填表现。同时对不同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动脉期、门脉期与实质期的碘比值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CT诊断参数对比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鉴别:在48例肝脏占位性病变中,CT诊断为良性38例,包括肝血管瘤28例,肝囊肿8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恶性10例,都为原发性肝癌。
2.2 CT参数对比:经过CT参数的检测,恶性患者的实质期碘比值明显少于良性患者(P<0.05),不同患者的动脉期和门脉期碘比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不同患者CT检测碘比值对比(±s)
表1 不同患者CT检测碘比值对比(±s)
组别 例数 动脉期碘比值 门脉期碘比值 实质期碘比值恶性38 0.22 ±0.12 0.58 ±0.26 0.51 ±0.22良性 10 0.30 ±0.18 0.68 ±0.42 0.95 ±0.28 P值 >0.05 >0.05 <0.05
3 讨论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性质目前主要依靠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一些不典型的病例在传统的影像学上很难作出诊断[4]。
众所周知,CT成像是由于人体不同组织或器官拥有不同的密度和厚度,对射线产生不同程度的吸收衰减作用,从而形成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灰阶影像对比分布图。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的增强CT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诊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笔者在48例肝脏占位性病变中,CT诊断为良性38例,包括肝血管瘤28例,肝囊肿8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恶性10例都为原发性肝癌。
应用CT动态增强扫描配合高压注射器行肝脏检查,其中动脉期病灶接受肝动脉血供使CT值迅速上升,门脉期主要由门静脉供血的正常肝实质继续强化,而典型肝癌病灶此时CT值开始下降呈相对低密度;平衡期绝大多数肝癌CT值已明显下降,而肝实质密度降低不明显。本组资料中恶性患者的实质期碘比值明显少于良性患者(P<0.05),不同患者的动脉期和门脉期碘比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有很好的鉴别价值,应用有助于了解肝脏病变导致的异常,值得推广应用。
[1] 王承胜,段 青,薛蕴菁,等.3.0T磁共振三维容积内插屏气检查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8,16(12):905.
[2] 刘振江,杨秋娟,谢 君.螺旋CT和磁共振对肝脏囊性占位的临床诊断价值探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13(2):1730.
[3] 徐鹏举,严福华,王建华,等.弥散加权成像对肝细胞癌小病灶检测的价值[J].中华医学杂志,2009,89(9):592.
[4] 蒿 崑,赵 斌.CT、MRI肝脏局灶性小病灶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