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观照指向表达
2015-09-23张赛清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9-0210-01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主要讲李时珍和弟子庞宪于月夜投古寺,谈吃苦,记录寻访所得的故事。课文情节生动,描写细腻,情寓景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来令人回味无穷。教学中遵循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统领教学,重点体悟课文语言的表达特点和目的,教学效果相得益彰。
1 由题入手,探究表达的虚实
这一环节分三个层面进行:
首先,读题,由题目来猜测课文的主要内容。课题是《李时珍夜宿古寺》,学生由此推断课文主要是讲李时珍是怎样“夜宿古寺”的。
然后,读文验证。学生发现课文并没有讲李时珍怎样“夜宿”的,而主要是写他怎样“记录寻访”的,这样,题目和课文内容之间就发生了矛盾冲突,似乎文不对题。
最后,探究题目和文章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感悟其中虚实共生的密切关系。既然课文主要是写“记录寻访”的,那么课题改成《李时珍夜记寻访》如何?这样,题目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似乎非常相符,匹配,但是效果如何呢?学生将课文,题目和主要内容反复比较,权衡,很快体会到这一题目的确很“实”,但是却淡而无味,文章顿时似乎失去了一半的美感;正是因为题目“夜宿古寺”,李时珍应该“夜宿”,却没有“宿”,有了这样的“虚”,却“虚”中有情,“虚”中有味,人们才被李时珍的以苦为乐,甘于奉献的精神所打动,学生也借此领略了“题好一半文”的魅力,这样的教学真值得回味。
是的,课文中的“实”往往是“无”,而“虚”则常常是“有”,其中的“有”“无”,是单调乏味还是丰富蕴味全靠我们教师智慧的引领,点拨,学生才能洞见别样的“写”景。
2 “俯视”记载,揣摩表达的目的
纵览全文,课文的一、二段1至7节分别写了“投宿古寺”和“笑谈吃苦”,而第三段8至13节用了六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了“记载寻访”的经过。显然,这是课文的重点段。我们在教学这一重点时习惯于将精力投注于人物的表现,从人物的言行来感受人物的形象,“记录的内容”似乎无足重轻,直接省掉,这部分内容就这样淡化了。其实,只要我们仔细研读,深入到文字的背后,才会发现“记录的内容”介绍得很详细,是这一重点中的重点,课文为什么记述“记录的内容”,又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写呢?“文章处处无闲笔”。这里面别有深意,很值得我们体会,揣摩,以品味表达的秘妙,教学可以这样进行:
首先,俯视全段,把握这一段的主要内容。“俯视”,即要求学生对这段内容作整体性,全景式,大视角地全面把握,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由 “整体”到 “部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然后,画出有关“主要内容”的语句,即记录“寻访所得”,也就是课文中详细介绍的五种药草的名称,颜色,做法,特点,功用等,将其集成一体,连体成“块”,整合阅读。学生一旦将“五种药草”连起来一读,就会有所发现——李时珍所述所记的内容不但准确细致,而且丰富全面,学生就此自然地产生独特的感受,从而在心中树立鲜明的人物形象。只有历经这样深入细致的阅读过程,学生才能感悟到其中深藏着的意味:写“药”,其实是为了写“人”;而写“人”,可以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可正面,也可侧面。在这样具体的语言材料中,学生多角度地感知了写“人”的方法,感受了其中的妙处,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增添了习作表达的兴趣。
读中寓写,读中悟写,读中学写,这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绿色通道。
3 梳理“环境”,感悟表达的美妙
以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是这一篇课文的写作特色。教学中,不仅仅要让学生认识这一写法,还要“学以致用”,真正将这种写法落地生根,产生作用。
教学可分三个步骤展开:
首先,精读第4节的环境描写。思考:这一节主要写什么?在学生概括出古寺的破败,从具体的词句中感受“破败”之后,再让学生探究:课文是写人的文章,主人物是李时珍,为什么要写“物”——古寺?为什么要具体描写古寺的破败呢?这与主人物李时珍有怎样的关系?这样将“物”和“人”联系起来,学生才能透过“古寺”看到“李时珍”,透过“破败”感悟人物的“精神”。由“物”及“人”,由“景”到“人”,深入透彻,才能点石成金,学生才能准确地体悟这一写法的妙处。
然后,以“一”举“三”,拓展阅读课文中另外两处环境描写,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谈感受。如“露天的” “呼啸”“尖叫”“当空”等,再将这些环境描写整合成一个相同的“类”,独立的“体”来阅读,欣赏,这样的“整体”因为具有内在的联系性,便于学生把握其中的异同,感悟其中的规律性,从而懂得环境描写的目的。
最后,联系运用。回顾:自己或同伴的习作中是否运用过环境描写这一写法?阅读欣赏相关的语句,体会这样描写的作用,再迁移、实践运用:
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当时的情景,给句子补充适当的环境描写: (任选一题)
1、《勤劳的爷爷》 爷爷领着我们来到菜园,只见______ , _______。
2、《顽皮的弟弟》 弟弟的房间真是乱七八糟。_______。
3、《巧手婆婆 》 婆婆做的_____真是色香味俱全。_______。
由景及人,由浅入深,由阅读感知,到实践运用,学生在语言运用实践中,充分享受表达的乐趣,教学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作者简介:张赛清,女,1979年1月出生,学历:本科,职称:小学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