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有效结合,提升语文素养

2015-09-22岳建萍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有效结合习作教学阅读教学

岳建萍

【摘 要】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阶段使学生打好写作基础,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但习作教学并不是孤立于语文教学之中的,而是与阅读教学有着密切联系的。阅读是语言吸收的过程,说话和习作是语言运用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是基础,只有有效地结合具体的阅读教学内容,渗透习作常识,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逐步提高。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有效结合,学生不但会在思想态度及情感等方面受到熏陶,还会学到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知识,为学生的习作做好铺垫。

【关键词】阅读教学;习作教学;有效结合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而“习作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训练,帮助学生在反复接触与练习中形成创作技能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是语文教学所达到的最终目标。

一、将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有效结合的意义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常说:“习作即做人”真诚地抒写美好的情感,可以陶冶情怀,培养出“礼之用,和为贵”的宽容心、责任感、自我反省精神……一个人格健全、心智成熟的人,应该具备这些良好的品质。因此,进行科学的习作教学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目前习作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费力指导,费神批改,可收效甚微。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常常是文笔苍白,软弱无力。这使习作教学举步维艰,几乎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攻克习作教学这个“老、大、难”问题。朱熹说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实,阅读是小学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识字的重要途径,也是写作的必备前提。阅读教学是习作教学的基础,习作教学则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阅读教学应该始终遵循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到全过程学习之中,让他们从阅读中去感悟、去体验、去获取。我认为,只有将阅读教学这股源源不断的“活水”,引进习作教学之中,只有把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通过阅读教学来指导习作,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习作现状,才能水到渠成。

二、将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有效结合的方法

1.品读优美词句,积累词语

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理解词语是很重要的一步,一些重点词句或优美词句,在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妙在何处,然后再运用词语练习说话,提高运用能力,如《七月的天山》中: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

“密密”、“重重叠叠”、“斑斑点点”这几个叠词将森林的茂密写得淋漓尽致,品读完这段后,让学生练习用叠词造句,体会叠词的妙用。

2.品读精彩句段,体会修辞手法

句子教学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通过句子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学会遣词造句,是引导学生积累词句、锤炼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文中佳句,及时加以揣摩、仿造,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有效建立句子的概念,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也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欣赏,学习文中的好句,重点句。如我在教学《七月的天山》一课时,文章第四自然段描写野花的句子很美: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野花的五彩缤纷,流露出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之情,对天山的热爱之情,我让学生反复读朗体味,并背诵,结果在第六单元《乡村风景》的习作中,就有些同学把它用在了描写野花的段落中:

“沿川湖畔的山坡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我躺在花海中,仿佛就是一朵小小的野花,太阳公公把温暖的阳光洒到我身上,风婆婆轻轻抚摸着我,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吮吸着甘甜的雨露,茁壮成长……”

恰如其分的运用,为习作增色不少。

3.重视标点符号的用法指导

标点符号的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中低年级,刚写习作时不会正确使用标点。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既有助于朗读,又使他们学会了如何正确运用。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中,山的特点是奇、秀、险,而水的特点是静、清、绿,每个特点之间都是并列关系的,并列关系的句子之间用分号,而并列关系的词语之间就要用顿号,如,市场里有很多蔬菜:有黄瓜、茄子、西红柿、白菜等。《落花生》一课中“翻地,播种,浇水,除草,收获”几个词语之间就要用逗号,因为不是并列关系,不能颠倒顺序。再比如《慈母情深》,或者《穷人》等课文中,省略号特别多,表示的意思又不尽相同,如果在阅读教学中都能引导学生体会,那么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就不会乱用标点符号了。

4.划分段落,了解文章结构层次

划分段落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抓住作者的思路,弄清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一步一步把文章写下来的,各段之间又是怎样联系衔接的。学生只有在学习别人文章段落层次安排的基础上,感知,理解,最后才会把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不同文章可采用不同的表达顺序,如:叙事性的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时间顺序又分为季节顺序,一天内时间推移的顺序,还可以按空间转换顺序,地点变换顺序,还有倒叙,《七月的天山》就是用地点变换顺序,按游览的顺序写天山的美景的,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这样写的好处,并鼓励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更能让他们从感知他人文章的结构层次中,体会了他人对写作材料的安排,并会在自己的习作中进行效仿,从而自己也能把写作材料安排得条理清楚。

5.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

作者写作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文章抒发自己内心的某种情感,并且会自然地把这种情感蕴涵在字里行间,阅读中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或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学生的情感也会不由自主地丰富起来。而丰富的情感正是善文者必须的素质。

总之,习作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认真钻研教材,寻找读与写的结合点,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习作资源,指导学生在读中学写,将写的训练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训练学生的细节描写能力,为写作打下基础。通过对读与写结合点的敏感捕捉,巧妙引领,在精讲巧练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言表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练就扎实的写作基本功取其法,用其材,力求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文本中的习作资源,让学生进行丰富、活泼的有效性练笔,从而促进学生的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日趋规范、生动,思维能力和驾御语言的能力得以同步发展,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提升。

猜你喜欢

有效结合习作教学阅读教学
探讨小学班主任管理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结合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