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2015-09-22丁艳群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生活实践学习兴趣数学

丁艳群

【摘 要】生活是数学的源原,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他们有更多机会体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数学;生活实践;学习兴趣;数学价值

一、数学教学要贴进生活的必要性

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来思考问题,并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了学以致用,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使数学走进了生活。

2.教材与生活有机结合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在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鉴于以上认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让数学和生活在整合中丰富每一个学生的人生。

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处理:

(一)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在学习新知前,教师组织学生收集生活信息

在学习新知前,教师可组织收集与新知有关的生活信息,丰富学生对新知的体验。如,在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为了让学生从生活物品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课前我布置了一项作业: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上课前,学生展示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魔方、牙膏盒等。学生积极地汇报着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会,有的学生谈到了:制作长方体时要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要同样大;正方体的6个面要一样等。在整个材料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接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某些特征,教师只要稍微加以点拨,学生便可抽象出他们的本质特征了,同时,学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大塔吊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塔吊,学生不难发现塔吊上的许多三角形,为什么高大的塔吊上有许多三角形呢?换成其他形状行不行?进而引导学生猜想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关于塔吊的这一生活化的信息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在趣味的研究中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他们努力地去探索新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只有让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让学生拿不同的大小的圆形罐头,指出沿外面贴的商标纸剪开,展开后看是什么形状,有的学生沿着边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按斜线剪开,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把高瘦的圆体罐头沿高剪开,展开后是正方形,通过大家动手认识到: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是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长(或底)与圆柱底面周长相等,宽(或高)与圆柱的高相等,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在此基础上,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积的周长乘以高,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活泼,不仅理解了圆柱体面积的概念,掌握了计算侧面积的公式,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师要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1.创设现实的学习情境

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2.创设幻想的学习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澜。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保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可亲可近的情境。

3.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自经历将生活原形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很多问题都是数学知识的具体化,在教学认识平均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在昨天进行的数学比赛中,一小队6人总成绩是528分,二小队7人总成绩是609分。我现在宣布:这次比赛二小队获胜,随着二小队的欢呼声,一小队的学生有的就说“老师,因为二小队人数比我们多,当然总分就要比我们多了。就这样算成绩,是不是太不公平了?”我赶紧问到“那怎样算就公平了?”……在和孩子自然的对话中,引出了平均数、真正达到了课伊始、趣已生,让孩子们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类似的与生活相贴近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用处真大,实现了学习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化。

(四)教师教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现象

让学生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让孩子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旺盛成长,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

如在教学《百分率》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过程:课前我把一些发芽的和没有发芽的豆子在混合一起,上课时,我把这袋“混合物”拎进了教室,我慢慢打开袋子,捧出一捧豆子说:“我想帮农民叔叔选一些种子,同学们看!”虽然孩子们对黄豆并不陌生,但出现在课堂上,他们还是那样的新奇。有的前倾身子,有的站起来,有的甚至离开了座位?我趁机提出了问题:“如果想要买到最好的种子,我们要怎么办呢?”“看包装、问专家??同学们各抒己见。我顺势又问:“在有限的时间和人力的情况下怎么样才好呢?”同学们一阵议论之后最终得出:“求出它的发芽率,选发芽率最高的做种子。”我又问:“怎样求呢?需要哪些数据?”这时孩子们已是七嘴八舌,很快就得到了结论;我再次发问:“能帮我把手中的发芽率求出来吗?”同学们异常兴奋,边数豆子边记录,边统计边计算。之后我又提出了:“要想知道产品的质量好不好怎么办?“要想知道植树情况好坏怎么办?”等一些实际问题,让同学们深入理解了求百分率的解题关键。

这节课,学生上很投入,知识在自主愉快地氛围中落实得很扎实。本课通过实物,反映了生活中处处遍布着数学的足迹,使数学教学更加贴近于生活。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的实践中去。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光明日报出版社,20

猜你喜欢

生活实践学习兴趣数学
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重视生活实践的 “五个结合”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