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思考
2015-09-22刘小群
刘小群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去创设情境;在课程巩固阶段,情境化的小游戏练习能够保持学生的热情,而具有生活情境的数学作业能够让学生体会生活和数学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学习数学。本文提出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课程内容已经越来越深,难度越来越大,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都越来越高,单靠传统的黑板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升学的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情境教学方法必须引起重视。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出贴近生活,新奇有趣,有助于理解和消化知识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对此进行探讨。
一、设置游戏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来说,做有兴趣的事情会加倍投入,事半功倍。小学生的年龄和心智状态处在一个敏感的阶段,对一切都好奇但又难以克服爱玩的天性。小学数学教师恰好可以利用这样的现状,利用游戏吸引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教师要想使孩子爱玩的天性充分释放,就要利用游戏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只有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他们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所以,教师可以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收获知识的快乐。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过程中,我以平时学生爱玩也容易玩的“剪刀石头布”这一游戏情境导入,马上吸引了学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我想请一位学生和老师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有谁愿意吗?(积极举手)
师:那怎样才能算赢?我们需要一个裁判。(请一人当裁判并做好记录)
生:三局两胜吧。(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猜一猜,你觉得我们谁会赢?
生1:有两种情况,可能老师赢,也有可能小杰赢。
生2:对,不一定的,要看第三次,第三次谁赢就谁赢 。
师:那好,我们再来一次。
生1:老师赢,老师赢了2次。 (追问):你确定吗?
生1:确定,三局两胜,一定的是老师赢。(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再追问:如果第二次还是老师赢,你们觉得结果怎么样?
生1:那就一定是老师赢了。
生2:小杰不可能赢了,三局两胜,一定还是老师赢。
生3:都不用来第三次了,即使第三次是小杰赢,三局两胜,一定还是老师赢。
利用学生爱玩的游戏,将学生带入愉悦的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后,把可能性的三种表现形式“可能,不可能,一定”自然而然地呈现,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二、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真正达到因材施教。实践表明,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根据特定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设置源于生活的、难易适度、科学的、有梯度的、有层次的问题链,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100以内加减法》练习课中,出示教科书p26页的情境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要求学生找找你看到的,知道的数学信息。
生1:超市架上有三种球,排球,足球,篮球。
生2:排球每个39元,足球每个58元,篮球每个45元。
生3:国庆促销,每个球优惠8元。
师:“优惠8元”是什么意思呢?
生1:就是平时说的打折,就是便宜的意思。
生2:就是比原来要少的意思。比如原来每个足球58元,优惠8元,就是少了8元,58-8=50(元) 原来每个篮球45元,优惠后是45-8=37(元)
生3:还可以提一个问题:每个排球多少元?39-8=31(元)
问题情境的创设立足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在提出“优惠8元”是什么意思?学生们纷纷讨论后,明白优惠就是减少的意思。提出主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数学问题。
三、故事情境
在教学《几分之几》一课时,我设计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八戒分烧饼,在故事情境中带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几分之一的分数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1)故事引入:大家看过《西游记》吧。话说这一天,师徒四人又累又饿,他们走到一个山脚下,八戒和沙僧前去找吃的。一会工夫,八戒就找到了一个又大又香的烧饼,他看到烧饼口水都流下来了。你猜猜八戒会怎样分这个烧饼呢?(课件出示八戒和烧饼)现在请你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把它看成又大又香的烧饼,想象八戒会怎么分?动手分一分吧。
(2)展示分的方法。
(3)得到分数。并用彩笔图上颜色,表示分数。在展示学生分“烧饼的过程,也是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与故事情景结合,把学生轻松地带入新知识的学习。
四、实物操作情境
在教学《平均分》一课时,我用具体的实物,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中感受数学的生活化。要学生按要求分一分实物。(课件出示)
生1:我们分的是苹果。有16个苹果,分给4组,每组分了4个。
生2:我们分的是可乐。有8瓶,分给4组,每组分了2瓶。
生3:我们组分的是面包。有36个面包,分给4组,每组分了9个。
生4:我们组分的是香肠。有20根香肠,我们组分8根,其他3个组各分了4根。
师:你们对那一组的分法比较满意?为什么?
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得出每个小组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通过情境的创设,选取平时熟悉的素材,按小组进行合理的分配,使学生有一种积极参与的愿望。在分的过程中,思考怎样分比较合理、科学:通过具体操作,感受“同样多”,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实际教学中,能充分的利用生活资源,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在各种情境教学中,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主动探究、交流。真正体会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将学习过程融入浓郁的生活氛围中,让学生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让孩子在情境中“触摸”数学。
参考文献:
[1]段欣欣.小学数学情景教学初探[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1).
[2]李金萍.小学数学情景教学探析[J].小作家选刊,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