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实践探索—以长春市绿园区为例
2015-09-22张永新孙晶莹
文/张永新 孙晶莹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集政府有机整体。[1]在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践中,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越来越成为政府和社会的共识。
一、长春市绿园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成效
长春市绿园区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建中,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积极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社会文化资源的整合,使社会资源和区域资源充分共享、惠及百姓,不断拓宽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一)以共建共享为原则,吸纳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建设
第一,整合驻区社会文化资源。绿园区发挥驻区高校、机构、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资源,与社区、村签订共建协议,成立基层文化服务协助联盟,实现了“工作联做、活动联搞、阵地联用、名人联育”。目前全区现有协作联盟30个,如由国健妇产医院、武警总队和工商学院等9个单位的志愿者以及由老党员组成的红霞服务队组成的“手拉手”联盟,通过开展“公益类”活动,联手帮助社区内的弱势群体解决生活难题;由区文化馆、图书馆、民生艺术团等13个志愿服务队组建的“文体”联盟,开展居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体联谊活动。驻区协作单位文化资源定时向社会开放,定期与社区开展读书会、演讲会、文艺演出等活动,建立了驻区单位与百姓间的常态联系机制。
第二,不断发展壮大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绿园区在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进一步健全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基层文化管理队伍、群众文化队伍、志愿者队伍,规范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形成类别齐全、专兼结合、体制内外并举的公共文化建设队伍。目前区文化馆现有23名工作人员,其中文化专业人员达到95%,图书馆工作人员18名;综合文化站都配备了1名站长和2名工作人员;每个社区、村配备了1名专职文化管理员。建立文化专家库、文化团队库和作品库。现有文艺团体 150个、文化社团95个、群众文化示范点105个、注册文化志愿者950人。
(二)积极培育和发展文
化非营利性组织,开展优质文化服务
绿园区各街道社区党委探索采取“孵化式”、“组建式”和“吸纳式”等多种方式,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非营利性组织,开展活动满足百姓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孵化式”培育是指将社区现有群众自发成立的各类志愿组织、书画、文艺团队等属于规模较小、松散型、未登记注册的服务团队孵化成“正规军”。主要是采取“一站、一流程、一通道”的“三个一”模式。“一站”,即成立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站,把其作为孵化基地,孵化培育社会组织;“一流程”,即制定社区社会组织“孵化申请、初期测评、实施孵化、中期评估、孵化终结”的“五步孵化流程”,对有发展潜力的社会组织进行全方位培育;“一通道”,即社区党委积极协调区内相关部门和街道党工委,对那些公益性强、社会急需、具有社会组织潜质但与社会组织标准上有差距的民间社团,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减低准入门槛,简化注册程序,帮助办理备案登记手续,促进其转化为专业性强、运作规范的登记类社会组织。“组建式”培育社会组织是指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人才为支撑,领办和创办社会组织。“吸纳式”培育是社区在装修设计时就预留出一定面积的办公场地作为服务区,建立社会服务超市,通过上门拜访、项目吸引、场地支持等措施,有针对性地吸引社会组织免费入驻,为居民提供更多自主选择服务的空间。目前绿园区共支持、扶助公益性社团组织80余个。每年参与社团活动的群众达到百万人次。
(三)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使社会组织更好地开展文化活动
为了更好地将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起来,绿园区政府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中不断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仅2013年针对群众需求,就确定了重症残疾儿童艺术培养、太极拳普及推广、社区文艺演出、新市民健康促进、残疾人“民俗工坊”等5个首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交由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承接,项目总预算近30万元。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满足居民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
为了更好地满足居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绿园区社会组织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探索创新“组团式、项目式、菜单式“的文化服务方式,让文化项目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组团式服务是建立兴趣服务网,由每个责任田党支部根据居民特点特长和兴趣爱好,成立太极拳协会、艺术团、书友会、健身舞协会、各种志愿者服务队等小型公益类、文体类社团组织,满足居民多层次普遍需求。项目式服务主要是把居民诉求打造成各类服务项目,满足群众特色文化需求。菜单式服务是将社会组织所能提供的服务以“菜单“的形式,通过社区的LED显示屏、宣传橱窗、宣传画册、社会服务超时以及责任田党支部服务阵地广为人知,为居民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
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长春市绿园区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参与不足、效率不高。
一是观念尚待转变。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当下,一些政府部门尚未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到“管文化”为主的角色转变。文化主管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的关系缺乏正确认识,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清,政府部门对于文化管理职能也不能正确定位,这成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体制瓶颈。
二是政策法规不健全。长春市已有一些宏观的规划纲要、指导原则,但尚未出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专门性政策和具体措施,特别是民办非营利性文化机构的配套扶持政策缺乏。这会导致现有的非营利性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在严重资金不足的状况下,无法开展正常的活动,加上企业参与行为的不稳定性、社会组织自身建设的薄弱性以及个人参与的随意性,使文化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性缺乏保障。
三是尚未形成稳定的多元投入机制。虽然近年来长春市绿园区社会力量通过冠名赞助、捐赠等方式开始广泛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但大多以零打碎敲为主。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也有限,2013年绿园区政府对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只有30万元,2014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虽然逐步增加,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百姓的多层次文化需求。而且在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文化项目的运作以及公益性文化服务方面政府购买服务设计较少。另外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运作机制不完善等原因,一些社会资金和力量还无法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四是提供文化服务的社会组织还较少。虽然绿园区政府建立了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通过提供办公场地、项目策划和活动指导等方式,对全区公益性强、社会急需、运营规范的社会组织进行孵化培育。目前,全区有443家社会组织,但能够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社会组织还很少,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要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主题,以激活群众参与力为核心,依托社区,面向社会,走出一条资源配置社会化、公共服务社会化、管理运作社会化、效用监评社会化的新路来。
(一)推进制度创新,构建社会参与机制
第一,引入公平竞争机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一是对小规模、进入门槛比较低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逐步向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开放,政府可通过委托服务、特许经营、公私合作等形式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进来;二是对那些具有规模经济特征、进入门槛较高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公共文化部门内部的竞争;三是对市场化或公益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加强政府购买、项目补贴、资金奖励、财税扶持优惠等手段,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与管理运作的社会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
第二,广开渠道,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保障机制。一是转变公共财政投入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完善社会捐赠激励机制。通过减免税费、资金扶持、表彰冠名、业务培训、项目帮扶等优惠政策引导各种社会力量从事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三是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成立公共文化服务基金,广泛吸纳来自公共财政、文化产业经营收益和各种社会力量捐赠的资金。如可以借鉴杭州市图书馆事业基金会的做法,设立特定的专项文化服务基金会,有重点地支持某方面的公益性文化建设项目和文化活动;还比如宁波慈溪市宗汉街道联兴村的“创新者之约”文化基金会的做法,鼓励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村(社区)设立文化建设基金会。
第三,创新绩效评价方式,建立综合性评审机制。效用监评社会化是将评估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要求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评估从现有的单一的评估主体转向多元化评估主体。建立包括党委政府、社会服务对象、新闻媒体、“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多元参与的监督评估体系,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与监督的有效性。[2]一是建立和完善由购买主体、服务对象及第三方组成的综合性评审机制,对购买服务的数量、质量和资金使用绩效等进行考核评价;二是吸收市民和农村居民参与评估,充分发挥独立的专业评估机构的作用,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
(二)创新公众参与新形式,提升公众参与率及参与度
公众参与是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动力,也是实现文化治理的有效途径。社会化的本质就是参与的最大化,因此要扩大公众的参与面,提升参与率,深化参与度。目前主要的是要创设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平台。长春市绿园区的经验做法是为了方便群众参与,制做了全区文化阵地网络图,并发放到村和社区,同时还将公共文化服务的阵地向基层延伸,在农村自然屯建立文化活动点18个;在社区建设了以社区红墙、文化墙为载体的文化景观 30处,文化楼栋623栋;在居民家庭中建设“365”书屋105个,开设图书漂流角68处,为群众拓展了活动阵地和展示平台。
(三)以社区为重要载体,壮大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关键在于要努力建设一支类别齐全、专兼结合的文化人才队伍。我们要以社区为载体组建一支社会化的人才队伍。一是发挥社区居民中的文化能人和文化热心人的作用,大力培育群众性文艺协会和志愿者队伍。二是制定出台文化志愿者的选拔、培训、激励机制政策,引导离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为基层提供文化志愿服务,担任文化指导员、辅导员或文化管理员,形成一支扎根基层,充满热情、素质较高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三是加强协会引导,发挥协会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完善培训制度,加大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文化爱好者的培训力度,从源头上解决基层文化人才匮乏的问题。
[1]张永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任务[J].行政管理改革,2014,(4).
[2]谢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