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说明文教学的感性探索

2015-09-22廖贞明

亚太教育 2015年30期
关键词:情境体验感性

文/廖贞明

小学说明文教学的感性探索

文/廖贞明

摘要:传统说明文教学具有无可挑剔的科学性,但却确少“趣味”,一层不变的教学形式有不适小学生擅长形象思维的心理特点之处。本文立足说明文文体教学常态的基础,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具体的文本特色,从感情朗读、想象补白、情境体验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在说明文教学中融入新鲜血液,在“常”中求“变”, 活化说明文教学形式,让说明文教学感性一点,以期达到让小学说明文教学更加富有“语文味”,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统一的目的。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感性;感情朗读;想象补白;情境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码:A

文章编号:号:2095-9214(2015)10-0026-02

传统的说明文教学,都会关注以下几点:一是精彩的布局结构、行文脉络;二是多样的说明方法,让学生感悟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以及运用这些方法的好处;三是精准的遣词造句。这样的教学确实抓住了说明文教学的根本。但如果每篇说明文教学只重视这些,千篇一律的进行教学,就会造成模式僵化。“长期以来,说明文教学强调‘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讲语言’,有些教师把文体知识作为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教学每篇说明文都是几个雷同的环节,专注文体知识的共性,忽视了‘这一篇’的个性,……这样的课堂,模式僵化,科学没有了生命,文字缺失了魅力。”这样过于理性的教学势必使课堂枯燥无味,了无生趣。尤其对于擅长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更无法对说明文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获得的认知自然只能停留在表面而不能深入,使说明文教学就成了“匆匆过客”,与学生“擦肩而过”,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教学效率低下。

小学生的思维同时具有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的成分。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从高年级开始,学生逐渐学会区分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但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依然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思维仍具有很大成分的形象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著名语文教育家王尚文老师也这样写道: “我总觉得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和小学语文教学似乎太过理性,太过深沉,太过繁重,应当更加感性一点,浅近一点,轻松一点。其中太过理性又是问题的根本和关键。”“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只有适合于教学实际,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其中的关键则在于“常”中有“变”。说明文教学也一样。因此,小学说明文教学可以在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科学选择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具体的文本特色,感性一点,使得课堂更富有生趣。

一、感情朗读声情并茂

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著名科普学家石工说过,好的说明文“立意新,材料精,文词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入选课本的说明文均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阅读这些说明文,不仅能够吸收丰富的科学知识养料,同时还能得到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所以,教师在说明文教学时,同样应注重学生的朗读感受。《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饱含情感的说明文,“只有一个地球”这一声感叹饱含着作者对地球母亲的热爱,也饱含着作者对日益遭受破坏的地球母亲的深深担忧。根据文本这一特点,教学可以紧扣课题“只有一个课题”进行,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认知,在读中感悟。

师:昨天我们预习课课文,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课题,并想想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只有一个地球!(赞叹地读课题)

师:我听出了你的赞叹,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只有地球这么可爱了!

师:请你把赞叹带进你的朗读中,读读文中描写地球可爱的地方!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哪些描写让你觉得地球可爱?

……

师:你想怎么读?

生:我想痛心地读:只有一个地球!

师:我感受到了你的心痛,文中的哪些描写让你心痛?请你读一读。

生:(读第三、四自然段)

……

生:我读出了担心(生读第五六七自然段)

……

生:我读出了满腔热情(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

学生在反反复复地朗读中既积累了语言,又理解了课文内容,懂得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在回答为什么这样读的对话过程中,又巧妙地把“找方法”和“讲语言”结合了进去,让学生在深入的思考中,把说明文文体知识的理解隐于无形之中,这样的教学既注重了说明文教学的根本又避免了琐碎的分析,让教学充满了灵性。

二、想象补白 栩栩如生

阅读教学只有基于“言语形式”,才能引导学生学习“独一无二的表达”,才能真正提高听说读写的水平,逐步形成语文素养。说明文的教学依然如此。老师要善于结合每篇课文的主要特色进行有选择的侧重练习。根据具体的文本特点,在适当的地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也可作为说明文教学的一个策略。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第五自然段有一句 “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这一句话中的概括性词语“可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可怕的洪灾形象化,让可怕的洪灾变成一幅幅具体可感的恐怖画面。

师:你们见过可怕的洪水吗?洪水是怎么可怕的?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见了洪水冲毁了房屋,冲毁了良田,冲毁了工厂,突如其来的洪水让人们家破人亡,城市、乡村到处是汪洋。

生:水越涨越高,我仿佛看见了被洪水围困在屋顶的老人、孩子,他们都命悬一线。

生:浑黄的河水淹没了村庄,我仿佛看见几个小朋友被围困在一颗大树上,手紧紧地抱住树枝,他们的眼睛里流露出极度的恐慌。

生:我仿佛看见了哀鸿遍野,

师:这样可怕的洪水只是偶尔吗?

生:不是的!课文中写到:黄河在近2000年间来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原来今年这样、明年这样,隔一年,又这样,平均1.33年决口一次。也就是四年中有三年决口,四年中有三年是刚才我们所描绘的场面。所以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师:所以……

生:我们要植树造林、绿化黄河两岸。

生:我们要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

一个个活生生的例证有效补充了文本所描写的一个个抽象的数字和“可怕”这个概括性的词语,学生的想象让画面丰满起来,让洪水的危害犹在眼前。学生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不但充分认识了洪灾危害的严重性,明白了治理黄河的迫切性,而且在表达中自觉运用了举例、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收获了语言,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性的有机统一。

三、情境体验身临其境

情境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让学生在教学中扮演情境中的角色,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完成学习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 创设具体可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扮演角色,这样学生将学得更加轻松,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例如《鲸》的教学中关于“鲸不属于鱼类”的教学,传统的课堂都是问:请同学们说说鲸为什么不是鱼类?于是孩子们纷纷从文中找出几个原因,而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情境体验的策略,使课堂教学充满亮色。

师:海洋里正在举行一场鱼类运动会,鲸也来报名了。如果你是那个接受报名的工作人员,你会让它报名吗?

生:不会!

师:人们明明都叫我鲸鱼!为什么不让我参加鱼类运动会?

生:别急!别急!因为你呀不是鱼类!

师:说我不是鱼类,你倒是说说理由!

生:第一,我们是用鳃呼吸,你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我们鱼是没有肺的。这说明你不属于鱼类。

师:可是,我跟你们鱼类长得很像啊,怎么说我们不是鱼类呢?。

生:在很远的古代,你们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你们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你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这样,你明白了吗?

生:还有,你们是胎生的,是吃奶长大的,我们鱼类是卵生的,不是吃奶长大的。

师:好吧,好吧,不能参加鱼类的运动会,真遗憾!

教学中,学生自觉运用了对比等说明方法和文本的精准语言,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的角色体验教学,既没有忽略“工具性”,有不失时机地重视了“工具性”。教学只是作了一个小小的改变,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让整个课堂充满了灵性和活力。比起“说说鲸为什么不是鱼类?”的教学设计有趣多了,生动多了。自然,教学也就走进了学生的内心。

当然,说明文教学,首先应该立足传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感悟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和精准的词句。说明文教学,可以感性一点,并不是否认传统的说明文教学,而是企图在继承说明文传统教学优点的同时,根据文本特点,在“常”中求“变”,活化说明文教学的形式,让说明文教学更加充满灵性,使得说明文教学面目可亲,犹如给说明文教学这顿大餐加上几个小菜,让说明文教学更加有滋有味。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寨上小学)

参考文献:

[1]王贞纯.《说明文教学的偏差与矫正》(《语文建设》,2014,(9).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3]王尚文.《感性一点,浅近一点,轻松一点——让我们再次发祥儿童》(《小学语文教师》,2012,(4).

[4]滕衍平.《说明文的教学策略》《小学教学设计·语文版》,2012(4).

猜你喜欢

情境体验感性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创设有效情境体验之“四要”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融合生活,情境体验”模式下的高中学生地理教学
有效积累学生“音乐感性经验”的探索与实践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
把握教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函数单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