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OOC在中国高校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5-09-21安颖

高教探索 2015年9期
关键词:联盟高等教育

安颖

摘要:MOOC浪潮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教学模式的革新,这将改变中国高等教育教学的格局甚至是整个高等教育的格局。但是MOOC作为教育界的新生事物仍然处在探索中,这要求中国各高校在MOOC时代保持一份谨慎,积极寻找应对MOOC挑战的良策。

关键词:MOOC;高等教育;联盟

MOOC(慕课)是大规模在线公开课程的英文首字母缩写(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一般采用复数),这是一种源自美国的教学革命。MOOC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对高等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2011年,以斯坦福大学教授开设的“人工智能入门”课程为标志,MOOC风暴开始席卷全球,2012年被称为美国的“慕课元年”。[1]其后,MOOC开始传入中国,并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也有了一批知名高校开展MOOC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出现了一批MOOC问题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中国高校的MOOC时代已经揭开了序幕。

一、MOOC在中国高校的发展现状

与以往任何一次教育改革所不同的是,现代信息技术使得MOOC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教育变革,MOOC在国外兴起之后便迅传播到中国,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场信息时代兴起的教育变革将有可能彻底改变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中国高校均不甘落于人后,迅速积极应对。根据中国高校在MOOC发展中的组织模式的不同,可以将中国高校的MOOC发展划分为如下四种模式。

(一)中外合作模式

MOOC诞生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国外高校在MOOC的探索中走在了前列,这为中外合作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MOOC诞生伊始就引起了国内知名高校的极大关注,一些国内较有眼光的高校深刻地洞察了这场变革背后的机会,因而这些高校纷纷与国外知名高校就MOOC开展合作,合作的方式较为灵活多样,或是加入国际知名的MOOC平台,以抓住信息时代的教育发展机遇,或是合作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例如,2013年,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率先与美国的edX慕课平台合作,将该校优质教育资源推向edX平台;紧随其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也纷纷宣布与美国的Couresra合作,开发慕课课程。在中国的港澳台地区,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国立台湾大学等也相继与国际知名的MOOC平台合作,开发慕课资源。中外合作模式反映了中国高校在MOOC问题上的鲜明态度,更反映了中国高校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智慧与勇气。

(二)地方高校联合模式

与国内知名高校慕课的发展战略不同,随着近些年高考扩招压力的增大,地方综合性高校在优质教育资源方面捉襟见肘,教育资源紧张成为各地方高校发展的共同难题。MOOC以其所独有的优势为解决诸如师资、教学场地等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为此,地方高校更多地将MOOC视为一种缓和教育资源紧张的手段,希望通过MOOC来改变当前所处的窘境,UOOC联盟便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优课(UOOC)联盟由深圳大学发起并成立。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大学,为抓住机遇,应对变革,再次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发起了UOOC联盟。优课(UOOC)联盟整合校际优质教学资源,形成优质课程共享机制,丰富教与学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UOOC联盟运行一年多来,整体效果良好,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加入。

(三)区域性高校联盟模式

MOOC依靠信息技术使得区域性高校间的资源整合也成为了可能,其目的仍然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并缓解教育资源的紧张局面。由重庆大学发起并推动建立的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就是为了上述目的而成立的,该慕课联盟得到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在内的40余所高校的积极响应。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慕课课程建设,以解决各高校校内选课不足的问题。东西部联盟共享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分为三种基本模式:第一种模式,直播课堂大班授课,该校课堂小班研讨,在线课堂进阶式学习;第二种模式,本地课堂大班授课,该校课堂小班研讨,在线课堂进阶式学习;第三种模式,在线课堂进阶式学习,在线课堂研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将MOOC教学模式诠释得更具生命力。与地方性高校联盟不同的是,区域性高校联盟是跨地区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其目的和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范围,提高高校自身的影响力。

(四)行业性高校互助模式

除了上述三种合作模式之外,国内高校也出现了第四种合作模式,一些特色较为明显的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面临共同的问题,为了促进资源互补,他们发起并成立了行业性高校联盟,重点是加强以MOOC为代表的特色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全国林业高等院校特色网络课程资源联盟便是一例。2014年5月,全国林业高等院校特色网络课程资源联盟在北京成立。这一联盟成立的宗旨是适应当前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充分发挥林业行业院校自身特色与优势,集成各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林业行业跨校教学合作活动,并面向社会开展特色课程推广和知识传播,提升林业高等教育的地位与知名度。“联盟”建立了统一的课程资源平台,并对课程资源的建设和使用做出了详细规定,联盟成员涵盖了绝大部分全国林业高等院校(共计32所高校)。

就在众多中国高校张开双臂迎接MOOC时代的同时,国内一些企业也紧跟MOOC的时代步伐,投入到MOOC市场的开发中。这其中网易公开课、新浪、果壳网等纷纷推出类似MOOC的开放式网络课程,虽然形式各异,但从中都可以看到MOOC的影子。另外,优酷网也与美国的Udacity达成独家官方合作,成为了全网首个Udacity课程发布平台。从事MOOC研发的企业群体既有平台提供商,或专门服务于高校,或专门面向个人用户群;也有内容提供商,借助云平台,主推自身拥有的资源,服务于特定用户。企业的加入,因其身份和角色不尽相同,而极大地促进了MOOC的商业化和市场化。企业的加入,使得最初以免费为宗旨的MOOC有了一丝商业化的气息,从长远来看,这是有利于MOOC良性发展的。

二、MOOC在中国高校的发展问题

中国经历了自己的MOOC元年之后,这一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新生事物日益为人们所熟知并接纳,由此中国掀起了规模巨大的MOOC热潮。但是在这股MOOC热潮的背后, MOOC发展所面临的重重困境更值得我们冷静思考。

(一)教育技术的局限

MOOC的诞生实现了互联网与教育的完美结合,大大提升了人们在教育上的便利程度。但是MOOC技术本身并不成熟,即使是成熟的技术也不是高等教育的全能上帝。MOOC时代尚有很多教育技术细节等待突破,例如,如何监控学生,看似只是个技术问题,事实上却是技术无法根本解决的问题。有效学习从根本上需要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自觉的投入,MOOC教育模式的有效性有赖于个体诚信意识的增强和自律惯习的培养。在这些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MOOC采取实时监控的技术手段依然是治标不治本,也可以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此外,技术进步并不必然带来成本的降低,MOOC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沉淀资本,在MOOC前景并不十分明朗、政府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成为MOOC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社会资本很显然要追求合理的经济回报,由此产生利益化的驱动,这将使MOOC面临适当收费问题。因此如何在市场与公益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二)教学模式有效性的挑战

MOOC通过将教与学的过程进行时空剥离,成功地实现了课堂教学由知识传授到互动评价的转变。但是MOOC所崇尚的全新教学模式能否真正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却是值得人们反思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MOOC教学模式是否能够真正产生实效还有待时间证明。MOOC教学采用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形式,一改传统课堂沉闷、被动的局面(所谓翻转课堂实际上是把传统大班上课讲授基础知识、个人课后质疑研究艰深问题教学模式翻转为个人自学基础知识、大班上课研讨艰深难题的颠倒模式)。中国当前的教育仍然充满了应试教育的弊病,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否胜任翻转课堂的需要,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人们有理由担心将教学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去消化,学生能否真正将知识内化吸收,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此外,MOOC学习模式能否持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受到人们质疑。

(三)学分认可难题

从社会性学习资源转向正规的在校学习资源,MOOC将从满足个体自发性学习的资源转变为满足个体自觉性学习的资源,因此,MOOC的学习结果将面临着考核的问题,这就将MOOC学习的学分认可提上了日程。然而,MOOC课程的学分化至少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MOOC课程是否已经达到了授予学分所要求的质量;其二,如何通过可靠的途径评估学生是否已经完成了上述课程。这也就是说,实现MOOC的学分化至少需要两步,这需要对相关利益主体进行协调,绝非单纯行政命令就可以解决的。很显然,学校间自发的协调行为无法全面解决学分认可难题,只有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出面,才能够从面上实现学分的互认,真正赋予MOOC选修的学分以现实意义。

(四)育人瓶颈限制

MOOC在教学模式上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但是这种尝试一开始就带有三个方面的局限性。首先,以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在立体空间中用语言表达观点,并且人与人之间能够通过语言、动作等实施互动。而在MOOC教学模式下,书面交流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口头语言交流,这使得直接经验传递的传递效率大打折扣。其次,MOOC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难有保障。其三, MOOC教学模式将教育功能异化,使得传统教育模式下所具有的个体社会化的功能被极大削弱,其后果是个体社会性被忽视。这些都是MOOC在人才培养方面限制的具体表现。

虽然存在上述种种问题,但这并不能否认MOOC的发展潜力。MOOC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的自然产物,它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也符合整个社会的发展潮流,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网络化、碎片化学习的环境和习惯。虽然它还极不完善,但是通过人们的努力这种局面将会得到改善。因此,站在教育发展规律的立场上来看,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武断地否定MOOC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而应该用发展眼光来审视它,包容它现在的种种不成熟的表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希望找到应对良策,这才是我们应该秉持的客观态度。

三、MOOC在中国高校的发展对策

面对上述诸多问题,MOOC的发展可谓前途未卜。事实上,任何一种新生事物,产生之初由于其不完善,还处于发展阶段,因而都备受诟病,显然MOOC也不例外。但是只要我们翻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就会发现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主动权正处在回归学生主体的潮流。而MOOC正是契合了这种学习主动权的回归潮流,因而我们应该对MOOC这种新生事物心存期待,而非武断否决。并且要抱以这样的智慧和自信:MOOC现在所有的问题都将经过人们的努力而得到解决,MOOC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将是大势所趋。

(一)攻克技术盲区

虽然MOOC技术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不成熟的地方,但是我们可以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克服技术盲区,进行技术上的完善。MOOC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将教与学进行时空分离,分别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例如线下自学时侧重理解,集中上课时侧重答疑,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虽然有效学习从根本上需要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自觉的投入,但是MOOC课程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优势,通过富媒体的形式将课程打造成具有精美视觉和听觉效果的“教学大片”,或是通过类似游戏通关的形式,让传统枯燥的课程充满乐趣,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逐步将学习过程中技术监控的他律行为转变为学生的自律行为,克服技术盲区。

(二)转变教学模式

MOOC教学中采用的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并不会必然带来学生负担的加重,事实上它是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前提下对学生学习潜力的激活。根据布鲁姆的掌握学习原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如果我们的教学是富有成效的话,学生成绩分布应该是与正态分布完全不同的。因此他提出‘掌握学习的概念和理论,认为教学质量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评价,而不是根据某些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评价……只要恰当注意教学的主要变量,就有可能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达到掌握水平”[2]。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并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教师给学生提供详细的反馈,诊断学习问题,便能逐步克服教学模式转变带来的震荡。

(三) 推动学分互认

MOOC最初主要是针对社会学习者而言的,当这一教学方式被引入大学之后,如何与大学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相衔接就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只有与学分对接,才能实现MOOC的跨校间教学资源的自由整合,因此,学分对接是MOOC教学模式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正如美国高等教育西部州际合作委员会副主任罗素·波林(Russell Poulin)所言:“从学理层面来讲,学分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这也是MOOC发展的方向所在。” [3]随着学习过程的碎片化和学习平台的多元化,以及高等教育市场的客观形成,实施学分兑换和学分互认,是激励个体学习积极性、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趋势。深圳大学牵头成立的UOOC联盟的学分互认的实践探索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的探索,这为推动学分互认提供了直接经验。

(四) 弥补育人不足

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MOOC也不例外。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介入,MOOC教学模式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确实会带来传统教育效果的某种缺失,为此传统与现代教育模式互补是逐步克服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事实上,MOOC发展的趋势并不是完全取代传统大学教学模式,而是与传统大学教学模式实施有效互补。未来大学的教学模式必然走向一种混合式教学,即线上线下教学的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克服MOOC的负面影响,而将其积极作用发挥到极致。正如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Susan Hockfield)所指出的那样,校园环境能够提供在线教育所无法复制的机会和经验,其言外之意便是MOOC设计的初衷是改进而非替代校园经验,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融合将是主流的发展趋势。

四、小结

科技的发展使我们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够感受到技术的重要性,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也开始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教育。被称作 IT 教父的乔布斯在去世前曾提出过这样一个令无数人陷入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信息技术几乎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十分有限? 事实上这个问题随着MOOC时代的悄然到来已经渐渐有了答案。MOOC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影响力日益深远,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到这场教育变革实践中,MOOC浪潮已经开始向我们席卷而来。但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MOOC存在着诸多不足,这需要我们在MOOC浪潮的狂热中进行冷思考,进而寻找堵塞MOOC“漏洞”的良策,从而在世界高等教育的“洗牌”中占据先机。

参考文献:

[1]马若龙,袁松鹤.MOOCs:教育开放的模式创新与本土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14(12): 20-26.

[2]B.Bloom, The 2 Sigma Problem: The Search for Methods of Group Instruction as Effective as One-to-One Tutor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6 (1984): 4-16.

[3]Kolowich, Steve.The MOOC Disruption Proves Less Than Revolutionary After All [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13, Vol.59 Issue 45.

猜你喜欢

联盟高等教育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