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路径式教学在外周血管病介入医师培训中的应用

2015-09-21蒋天鹏王黎洲周石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血管病基础理论医师

蒋天鹏 王黎洲 周石

临床路径式教学在外周血管病介入医师培训中的应用

蒋天鹏 王黎洲周石

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式教学在外周血管病介入医师培训中的应用。方法 从参加外周血管病介入医师培训的医师中选取10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按照临床路径式教学法进行教学,B组按照常规教学路径进行教学,对比分析两组医师对外周血管基础理论、技能操作等的掌握程度。结果 两组医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路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独立思考、增强临床思维、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和常规教学方法相比较,均占有更大的优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外周血管病介入医师培训中应用临床路径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医师们的临床思维和工作能力。

临床路径式教学;外周血管病;医师培训;应用

临床路径式教学模式是针对某种疾病的监测、治疗、康复、护理等所指定的一个有严格顺序的诊疗计划[1]。该种教学模式能够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医师的临床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从而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保障。本研究中,我院将临床路径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外周血管病介入医师的培训教育中,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在我院参加外周血管病介入医师培训的医师中选取10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医师都为普外科医师。将这些医师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54例。A组医师中,男42例,女12例,年龄23~37岁,平均(28.71±7.34)岁;B组医师中,男41例,女13例,年龄22~36岁,平均(27.34±6.76)岁。两组医师的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A组按照临床路径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外周血管的解剖、外周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检查、治疗、影像学知识等。基础理论知识学完之后再进行外周血管介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主要包括DSA阅片、外周血管的正常走行、血管造影评估、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等。第三,要进行手术观摩,一个培训周期至少要观摩30例以上的外周血管病介入手术。第四,要为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做助手,一个培训周期至少要参与50例次。最后,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手术操作至少20次。

1.2.2B组按照常规教学路径进行教学,由指导教师带领参加培训的医师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并参观、学习临床操作实践。

1.3评价指标

(1)医师们对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基础理论和具体操作的掌握程度;(2)基础理论评分标准:主要包括课本上有关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章节以及临床路径中的相关知识的运用,共50分;(3)临床操作评分标准:主要包括腔内隔绝术、带膜支架植入术等,满分为50分;(4)培训效果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对所有数据展开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s)形式,组间对比行χ2检验,若P<0.05则两者差异显著,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医师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评分

A组医师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评分分别为(48.67±11.32)分、(42.21±8.64)分,总分为(90.39±11.73);B组医师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评分分别为(38.73±9.38)分、(36.34±8.91)分,总分为(73.21±6.37)。两组医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医师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评分[(±s),分]

表1 两组医师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评分[(±s),分]

组别 例数 基础知识得分 技能操作得分 总分A组 54 48.67±11.32 42.21±8.64 90.39±11.73 B组 54 38.73±9.38 36.34±8.91 73.21±6.37 χ25.973 5.327 6.478 P <0.05 <0.05 <0.05_______

2.2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比较

临床路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独立思考、增强临床思维、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和常规教学方法相比较,均占有更大的优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比较[例(%)]

3 讨论

临床路径是相对于传统路径而实施的,主要通过设立并制定针对某个可预测治疗结果患者群体或某项临床症状的特殊文件、教育方案、患者调查、标准化规范、医疗计划等[2]。对于医院来说,临床路径能够规范各个医院的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执行效率、降低医师培训费用、提高医师培训质量;对于医院患者来说,临床路径能够在保证预期的治疗效果的同时,缩短住院天数、节约护理费用。

外周血管病主要是指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大动脉炎、闭塞性脉管炎等[3]。手术治疗会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随着介入治疗的兴起,该治疗方法以其不开刀、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在外周血管病的临床治疗当中。为保证外周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效果,要对外周血管病介入医师进行培训。传统的教育培训都是分科学习,知识点比较分散,不容易激发医师们的兴趣,不能有效保证培训效果[4]。临床路径式教学模式能够将教学内容和临床操作路径的各个节点项融合,使得医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具体临床操作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从而可以有效缩短培训时间,提高培训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临床路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独立思考、增强临床思维、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和常规教学方法相比较,均占有更大的优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医师按照临床路径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培训,B组医师按照常规教学路径进行教学培训。经过一年的培训,A组医师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评分分别为(48.67±11.32)分、(42..21±8.64)分,总分为(90.39±11.73);B组医师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评分分别为(38.73±9.38)分、(36.34±8.91)分,总分为(73.21±6.37)。两组医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外周血管病介入医师培训中应用临床路径教学方法,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临床思维能力,从而也就能够提高医师的医疗技术和水平。

[1] 王志军. 临床路径式教学在外周血管病介入医师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9):20-21.

[2] 蒋贝格,孙亮亮. 临床路径式教学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 基础医学教育,2014,16(5):396-399.

[3] 张勇,陈凛. 临床路径式教学在胃肠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5):15-17.

[4] 熊雁,王子明,王爱民. 临床路径教学与传统教学在骨科实习带教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2,2(7):133-134.

Application of Physician Training in the Teaching of Clinical Pathway Involved in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JIANG Tianpeng WANG Lizhou ZHOU Shi, Department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of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iyang Medical College, Guiyang 550004,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physician training in the teaching of clinical pathway involved in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Methods 108 case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from the interventional physician training in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physician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group and B group, A group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pathway teaching method, B group according to conventional teaching path teach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groups of physicians master degree of peripheral vessels, theoretical basis skill operation etc..Result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asic theory knowledge and the skill of operation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physician. The clinical pathway teaching method in stimulating the interest of students, enhance the independent thinking, enhance the clinical thinking,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other aspects and conventional teaching methods were compared, a big advantage,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 Interventional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pathway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raining of doctors in the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the physician's clinical thinking and the ability to work.

Clinical pathway teaching,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Physician training, Application

G642

B

1674-9308(2015)09-0001-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5.09.001

550004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介入科

周石,E-mail:jjttpp@sina.com

贵州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基金(黔科合SY字【2012】3145号)

猜你喜欢

血管病基础理论医师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血管病杂志》稿约
《心肺血管病杂志》对一稿两投问题处理的声明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
高速公路智慧服务区基础理论探析
改变七个习惯 防住六成血管病 我国首次针对生活方式与血管病关系的调查显示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