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寻访乡愁,不说再见
2015-09-21姜志燕
卷首语寻访乡愁,不说再见
西塘
又见12月。
时光倏忽。我们也在寻访中华乡愁之旅中相携走过了一年。
这一年,走过天南海北的古城镇,犹如行入旧日繁华梦中,只愿长醉不愿醒。帝王之都北京城,六朝古都南京城,九河下梢天津卫……随处可见的古迹和洋溢在空气中的怀旧氛围,给徜徉其中的人提供了回归传统的通道;静卧于洱海畔数百年的古生村,藏在陕北高原皱褶中的梁家河……近乎透明的淳朴和干净的古村,保存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白山黑水大东北,古今交融的上海朱家角古镇……山川风物不相同,千言万语说不尽中国的好。
虽说乡愁言不尽,为何要说一年的乡愁?乡愁不只是一种情绪,包含着对古建筑的欣赏,对慢生活的赞许,对真纯人性的认同,对传统伦理的期许,对乡亲故土的眷恋。无论这个时代如何追随高科技和先进生产力,在我们内心深处,总有着对家园和自然的向往和依恋。
国家主席习近平曾为《福州古厝》作序说:“古建筑是科技文化知识与艺术的结合体,古建筑也是历史的载体……古建筑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历史名城的传统风貌和个性。现在很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毁掉很多古建筑,搬来很多洋建筑,城市逐渐失去个性。在城市建设开发时,应注意吸收传统建筑的语言,这有利于保护城市的个性。”
习主席这段真挚感人的话说于12年前,于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在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的当下,回归传统家园显得尤为有意义。社会上很多有识之士自发形成保护和活化中国古城镇、古村的力量,也发布了海量信息和观点。在寻访中华乡愁系列专题即将收尾之际,我们特意遴选这些有识之士的建设性意见,集合为专题,希望鼓励和带动更多的人关注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传统、我们的古城和古村镇。
最近,有读者问,《中华民居》何以七年专注于中国传统民居和古建筑?
我思索良久后回答他:也许,几个人、几支笔、一本刊物发出的声音很微弱,但在冬天里孜孜不倦地播撒点点种子,春天总有芽儿萌出,秋日或已满园—这就是专注的力量。
祈望热爱传统民居的人越来越多。
主编:姜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