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里垒着的乡愁
——抚思河北宣化古城
2015-09-21撰文王玲
撰文/王玲
城墙里垒着的乡愁
——抚思河北宣化古城
撰文/王玲
“九边冲要数宣化”,那刀枪剑戟的征尘,记载的是河北小城宣化显赫荣耀的历史。巍巍的古城墙,涛涛的洋河水,皆诉说着这座昔日边塞重镇的悠悠过往。如今,虽“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但古城的厚重底蕴犹在,葡萄城的世界荣光正盛,宣化人的满腔热忱正催生着家乡的新希望。
昔日景象胜平遥
“宣化曾经很平遥”,来到这座燕赵古城,熟悉宣化历史的人总不免这样遗憾地感叹。
自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两千多年来,宣化一直是地方的政治、军事中心,号称“京西第一府”。明朝时,作为府城,这里有着规模仅次于北京的城郭和建筑。谷王府、镇国府等都曾经设立在这里,彰显着这座北方军事重镇和地方政治中心的显赫地位。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和交易中心,这里也曾店铺林立、商贾不绝,一片繁华。这些都让当时身为县城的平遥难以望其项背。
时间流转到清朝,“走西口”的人潮将山西人带到了宣化,也将山西味儿带进了宣化的民俗里,作为代表的晋剧在宣化大受欢迎。一些在宣化经商成功的山西人开始扎根这里,花费重金建造一座座深宅大院。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宣化大北街的马宅。
如今,这些深宅大院、古衙公署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不见踪迹。走在宣化的小巷中,偶然能看见的古建筑大多已是断壁残垣,只剩一些木雕石刻印证着昔日的辉煌。古城不古,让老一辈儿人们的心里很不好受。特别是看着平遥古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宣化人感慨万千。然而,过往难追,也唯有期盼着这些留存下来的古建筑、古遗迹能得到充分地保护。
金戈铁马古城韵
在宣化,给人们留下极深印象的还有那有着600年历史、沧桑古朴的古城墙。它是宣化古城的历史缩影。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在它的肌理上刻下道道历史的沟痕。那些被人为凿出的洞窟,更成为它痛彻骨髓的过往。
作为屯兵最多的“九镇之首”,从唐末将领李克用到元太祖成吉思汗,从明朝皇帝朱棣到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宣化古城历经的大小战役不计其数。古城悠悠,那些鼓角争鸣、刀光剑影的峥嵘岁月似乎仍在眼前。如今,只留下几棵老榆树与古老的城墙相依偎,一起守护着宣化的前世今生。
据说明清时期的宣化城墙全长一万多米,东西南北各长约三千米,城池原有七门,后东南西北各留一门,分别为定安门、昌平门、大新门、广灵门。尽管后来墙垣毁损严重,但宣化古城墙现存的规模在全国范围内仍屈指可数。目前,宣化的多处城墙都在修复中,为的就是留住古城的历史风貌,留住宣化城的文化脉络,留住宣化人的乡愁!
和古城墙相媲美的自然要数宣化古城里的钟楼、鼓楼以及牌楼了。钟楼和鼓楼,即是当地人口中的清远楼和镇朔楼。清远楼上悬巨钟万余斤,楼下为十字拱门,颇具特色,享有“第二黄鹤楼”的美誉;镇朔楼也不甘示弱,上悬乾隆亲书的匾额“神京屏翰”。然而在当地人眼中,真正的好东西是那座“古上谷郡”牌楼。整座牌楼高9米,宽7米,是一座两柱单孔、歇山式瓦顶、木结构建筑。它的存在将宣化古城的历史追溯到战国时期。据《宣府镇志》记载:“镇朔楼前东巷口有‘澄清’坊,因察院在而故名。西巷口有‘威武’坊,因帅府在而故名。”这里所说的“威武”坊正是“古上谷郡”牌楼所在位置。而在清朝的《宣化府志》中也可查阅到“府署巷口有古上谷郡坊”的记载。飞檐翘角、玲珑俊秀的“古上谷郡”牌楼一直是宣化古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明《宣府镇志》记载:“(宣化)全镇飞狐,紫荆控其南,长城独石枕其北,居庸迄险于左,云中固结于右,群山叠嶂,盘踞峙列,足以拱卫京师,而弹压边徼,诚北方重镇也。”
世界荣光葡萄城
军事重镇的另一面,是千年的“葡萄城”。特别是皮薄、肉脆、多汁的宣化牛奶葡萄,素有“刀切牛奶不流汁”之美誉。据传宣化的葡萄是汉朝特使张骞通过“丝绸之路”从大宛带回来的优质品种,后经过果农世代精心栽种,才有了今天的规模和品质。而宣化最早的一架葡萄据传就栽种在鼓楼西的慈恩寺院内。
除了上千年的葡萄栽培历史之外,传统的“漏斗形”葡萄架栽培方式也是宣化葡萄栽培的一大特色。漏斗架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架式,因像漏斗而得名,架身向上倾斜30至35度,呈放射状,内方外圆。这种架形能够使光能集中、肥源集中、水源集中,还能抗风、抗寒。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2013年,宣化古城先后接过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牌匾,成为了葡萄业的翘楚。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总协调人肯哈夫汗曾评价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农业文化遗产,第一个产自域外并在境内经过长期培育形成的农业文化遗产,更是第一个离首都最近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三句话给了朴实善良的宣化人巨大的鼓舞,让他们更有信心,也更加坚定地要把这个沉甸甸的“文化遗产”一代代传承下去。
如今,葡萄园成了天南海北的游客到宣化古城后的必游之地,宣化葡萄亦成了宣化的代表特产。尤为重要的是,家乡的葡萄成了宣化人走南闯北时最为想念的家乡味道。
汉《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馀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於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
清远楼
《宣府十咏》
清·黄可润
千峰环合郡如盂,遥依长城势未孤。
关枕大荒分内外,国居北鄙肇黄虞。
中楼极目收千里,北寺临城俯万家。
上谷真如居谷上,夕阳未晚挂峰斜。
群策群力发展梦
岁月的风雨,历史的变迁,挡不住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行,宣化古城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宣化人也开始思索古城前进的方向。他们开始修复城墙,维护城市文化脉络,重拾属于宣化人自己的发展梦。
冬奥会来了,“京津冀一体化”来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来了,城市建设的机遇接踵而至。有远见的宣化人邀请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的专家们,对古城的修复与保护进行了论证,还借助中景恒基集团多年城市运营的经验,探索古城与现代城市建设有机结合的新路径。
华夏有五千年文明,传统文化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有专家提出,我们“要在宣化古城里看得到古建筑、听得到古传说、感受得到古韵味”。诸如,挎鼓、剪纸等民俗文化,白蜂糕、糖拉拉等传统小吃,古建筑等都应该在宣化古城永远传承下去。这些是古城的精气神,是古城地域特征的外在表现。
如今的宣化,老城在中间,新城在周边。有专家提出,老城在受到保护的同时,还应该具备现代化的功能。宣化的发展要协调好新、老城区发展的整体关系,不能再走新区包围老城的路。唯有区分开老城、新城,才可能重现昔日的荣光和威仪。另外,还可以通过一些系统建筑来协调历史建筑与文物建筑的风格,同时尽量使整个古城的建筑风格统一起来,让曾为“古上谷郡”,并享有“京西第一府”美誉的宣化古城成为京畿文化特色的代表之一。
在思想的碰撞中,在言语的交流中,以钟鼓楼为主轴的文化街、以马宅文庙为中心的明清民俗风情区、以葡萄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公园,以及边塞军事文化广场、辽墓博物馆、考古公园、边贸茶马交易中心、古城墙主题公园等规划已跃然纸上,宣化古城在专家的建议声中已铺开发展的新蓝图。
万柳公园
时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