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院犹在,匠师何方?
——白族传统合院民居工艺现状

2015-09-21撰文司清

中华民居 2015年12期
关键词:白族徒弟民居

撰文/司清

合院犹在,匠师何方?
——白族传统合院民居工艺现状

撰文/司清

在七彩云南中西片区,栖居着一个智慧而淳朴的民族——白族。工于营造的白族人,在苍山洱海畔,为世界创造了独具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合院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这种独特的民居形式和特征正是传统白族匠师的智慧和经验所赋予的。千百年来,白族匠师们巧夺天工的营造技艺也只在师徒间代代传递。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拜师学艺之风早已日渐式微,加之各种新科技的发展,对这种传统技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冲击,白族传统合院民居匠师的保护问题已经迫不可待。

大瓦房 空腔腔

1959年长春电影制品厂制作的《五朵金花》描述了一位白族小伙阿鹏与人民公社副社长金华的爱情故事,通过这部影片让美丽的白族人家走进了全国观众的视野。

在客籍和白族土著杂居的地方,过去曾有这样的俗语流传,说白族人是“大瓦房、空腔腔”,而客籍人则是“茅草房、油香香”。大抵是说白族人节衣缩食也要盖起结实舒适的住宅,而客籍人纵使住在简陋的茅草房里,饮食却绝不含糊,茅草房里经常油味飘香。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用石头打地基、砌墙壁。据传这种建筑方式从南诏时期已有,“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正是白族民居的真实写照。

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

历史悠久的大理白族四合院民居作为一种“社会共有形的建筑”,具备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文化特征,而这种特征正是传统白族工匠的智慧和经验所赋予的。白族人崇尚白色,其民居外墙均以白色为主色调。然而从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装修等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建筑又有着传统上的承袭痕迹。若以白族四合院与北京四合院为例作大致的比较,北京四合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为贵,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的特点有关。就房屋层高而言,北京四合院的住房大多是一层的平房,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两层。

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往往受家族大小、人口多寡以及经济能力影响,一般设“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等形式。大门大都开在东北角上,不能直通院子,必须用照壁遮挡,照壁上一般都写上一个大大的“福”字。

历史悠久的大理白族合院民居作为一种“社会共有形的建筑”,具备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文化特征,而这种特征正是传统白族工匠的智慧和经验所赋予的。

营造手艺 口口相传

大理白族四合院民居建筑作为少数民族的建筑精华,在营建技艺、装饰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然而,一些营造技艺已随着时间而逐渐流失。我国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建立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形式进行保护,偏重文物本身的保护和静态层面的研究,并没有对营造技艺和匠师传承予以重视。所幸的是,在白族地区有很多建筑的营造技艺和工艺做法依然在各地沿用,并且通过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承下来。

白族建筑的营造工匠主要是泥水匠和木匠。在我国很多地区,木匠有大木匠与小木匠之分。但是大理白族的木匠一般是全能型的,既是大木匠又是小木匠。这也是由白族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所致。“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白族民居独具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是云南地区优秀的民间技艺和古老文化遗存的艺术瑰宝。这也无形中对匠师的技艺水平提高了要求。正是得益于白族匠师的巧夺天工及对高超营造技艺的发展和传承,我们才可以领略到白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独具风采和内涵。

云南地区白族匠师群,由农民组成的传统匠人居多。他们农忙时候种地,农闲时间(一般自农历十月份左右开始一直到次年的四月份)组成施工队伍在当地或者邻村建房,营建活动以传统木构架民居建筑为主。他们正是传承传统民居建筑营建技艺的主力军。再有一种就是中青年协作匠师队伍。他们在离家较近的地方承包工程,组成较小规模的施工团队。营建活动以传统民居与仿古建筑为主,和农民组成的队伍差别不大,他们在没有工程或者农忙时也会解散回家帮忙务农,成员之间的合作较为灵活,大多为较亲近的亲戚朋友还有村里的街坊邻居。最后是规模较为庞大、业务量较为稳定的施工团队。他们在一位或者几位匠师的带领下,成立专业的古建筑工程公司,对外承揽业务,营建活动以园林寺庙等仿古建筑以及古建筑修缮为主。他们已经脱离了农民身份,所接项目也不局限于周边城市。

现代工匠和传统工匠的身份地位、生活方式、劳动工具及手段都不一样,最主要的区别还在于技艺主体和角色构成的不同。我国传统工匠在古代社会一直有着较低的社会地位,而且人身依附关系较为明显。传统工匠主要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技艺取得劳动报酬,而工匠又受制于雇佣,因此难以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

白族传统民居历史悠久,营造技艺的内容复杂,仅仅依靠工匠口述的营建技艺是远远不够的,仍需要更为深入的了解与考察,探索出更为有效的传承保护方式。

师徒关系 相承相争

在云南地区,传统白族工匠的技艺传承方式主要是师徒传授。师傅与徒弟之间的关系通常是父子、兄弟,或是邻里的亲朋好友,拜师学艺的时间也相对较为灵活,没有非常严格的进师门、出师门的规定。也许是因为白族人性情温和宽厚,但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师徒之间都是邻里邻外的族人,相互之间比较熟悉,很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白族传统拜师学艺有“投师三年,谢师一年”的行规。徒弟在三年学艺期间,没有任何报酬,生活条件也相对较为艰苦,师徒关系也绝大多数较为和谐。如果徒弟未学满三年想自行离去时,师傅也不会阻拦。当然,徒弟也可以多次拜师学艺,但是在白族地区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而且每逢春节、中秋、端午等重要节日,徒弟都会去师傅家拜访。过去师徒学手艺,都是在跟师傅做工的过程中学习,学徒期间不用在师傅家食宿,只需按时到场跟随师傅学手艺即可。然而这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匠带徒弟和徒弟学艺的积极性都逐渐有所下降,大部分传统工匠也相继转行。

在传统工匠的社会体系中,师傅和徒弟之间存在着一种竞争且又相互依附的关系。对于徒弟而言,拜师之后,徒弟一开始就要明白必须不断磨炼自己的技能,才能有一天出人头地。所以,徒弟须加倍努力。这样,当自己师满出艺的时候,才能像师傅一样在同行匠师们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因此,徒弟在学艺的时候常须时刻跟随在师傅左右,为的正是希望能更快学会更高水平的技艺。对师傅来说,为了提高自己在匠师们中的知名度和地位,他们须广收徒弟且要教出好徒弟。如果一个师傅的徒弟技艺精良并且数量较多,那么师傅的名气和地位就相应地得到提升。然而,师傅和徒弟又存在一定的竞争。徒弟多且技艺精良是师傅的光荣,也有助于提高整个建造团队的实力。但是矛盾的是,如果徒弟手艺过于出众,往往就会早早自立门户,成为师傅的竞争者。这也是传统技艺传承的问题。

昨日的辉煌 今天的彷徨

现今的工匠年龄大多数在40岁以上,40岁以下的工匠已非常少。正是因为工匠人数的逐渐减少,技术传承也面临更大困境,有些技艺甚至已经失传。此外,现在的年轻人多为独生子女,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读书念大学,只有在学业无果或继续不下去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做工匠。又由于现代机械化的兴起,学徒大多对机械工具更感兴趣,这也使得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更大阻碍。

云南白族的匠师代表的不仅仅是手工技能,更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向导,包含了传统营造中特殊的营建方式和意识形态。现在留存下来的这一代匠师,更是社会发展的见证。由于白族传统民居历史悠久,营造技艺的内容复杂,仅仅依靠工匠口述的营建技艺是远远不够的,仍需要更为深入地了解与考察,探索出更为有效的传承保护方式,甚至需要从社会保护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猜你喜欢

白族徒弟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Mark Twain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云南省鹤庆县白族本主庙及演剧活动考论
徒弟和保险柜
神探大脑门(1)探长出题考徒弟
大理白族扎染的传统工艺与图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