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琴艺术在目前的价值分析

2015-09-20王勇

关键词:儒道乐教古琴

王勇

摘 要:古琴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的人类智慧结晶,作为儒道文化思想的重要载体,古琴在当代而言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逐渐成为了目前文人乐器的重要标识。正因如此,古琴在如今文人乐器行列中所占有的地位才能水涨船高,被陈列为博物馆作为藏品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凭借其独特的古琴艺术价值及自有魅力,也能进一步吸引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将其艺术文化传承开来。

古代文人十分热衷于琴棋书画,而古琴作为古代文化艺术视角下文人乐器的重要载体,它秉承了儒道文化思想内涵。同时,在琴棋书画中,琴乐也是最具张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能娱乐助兴,同时其琴音袅袅,可传达我国古代艺术文化的深刻精髓,用于修身养性。不过,可惜可叹的是现代人们对古琴比较陌生而又淡漠,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古代与当前现代而言存在着空间、时间、审美观、思想意识等的交错纵隔,所以古琴文化价值在现代人文环境中的艺术价值地位十分尴尬。基于此,本文从古今两方面探讨古琴的文化价值差异,并以此为号召,对目前古琴艺术发展提出后继展望。

一、儒道文化思想下的古琴艺术价值分析

琴棋书画之所以作为我国艺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是因为其具有高度的教育意义在其中。可以说,在音乐成型的发展阶段中,人们对其艺术价值表现方式并未有着深刻理解,而是仅限于传统音乐理论上的思考与摸索。因此,古代中的古琴艺术价值体现在于其音乐艺术风格的形成。同时,我们知道,其琴音温婉而又敦厚,旋律中正而又平和。一方面,中正平和是儒家学派的文化思想精髓之要义;另一方面,温婉敦厚又是道家学派的文化思想内涵。因此,在古代时期,古琴所秉承的艺术价值多会受到儒道两家学派的文化思想所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体现

以诗、乐、舞为乐教思想表现形式的音乐文化形成起源于儒家音乐思想,即乐教思想属于儒家学派音乐文化价值的精髓所在。而古琴作为古代艺术文化视角下的音乐工具载体,它的文化价值体系发展又脱离不开其乐教思想。乐教思想形成在我国中华几千年来的发展史中,经历了“制礼作乐”的道路历程:春秋时期讲究“合德平心”,到汉乐府时又主张“以俗入雅”,再到汉晋南北朝时期的“清商曲辞”,隋唐时期的“燕乐演绎”,以及两宋与元明清等曲目或剧种的昌盛兴衰等历程。然而儒家学派下的乐教思想始终是立足于道德文化的内涵理解之上,体现的是仁德的本质要义,强调通过音乐来教化人心。这正应了荀子《乐论》中的“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由此可见,在乐教的思想浪潮下,古琴所扮演的角色始终贯穿在“乐教始于心”的道德线上。在古代,德属于统治阶层的重要修养素质之一,强调以德服人,而“礼乐文化”中的礼则又表达一种“礼乐之邦”“礼仪之邦”之意,更是发挥了配合“德”的乐教文化思潮的积极推动作用。不管如何定论,可以说只有那些具备丰富道德教化的古琴之道方得古代乐教文化思潮的高度认可,而这也恰恰与儒家学派思想文化内涵如出一辙。

(二)道家思想的体现

对于我国文化宗教传承的道家教派而言,其对古琴的古代艺术价值推动也发挥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依据现存的古代古琴优秀作品予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古琴作品都深受于其学派思想影响。正因如此,现代多数业界同仁学者在研究其古琴音乐文化发展历程中,都将“琴学”文化的起源认定为来自于古琴。同时,道家学派对于古琴文化也秉承的是“大音希声”的主导思想,强调古琴给人以宁静、朴素、温婉、敦厚的感觉。因此,古琴对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而言,其乐声属于一种永恒而又绝对的美,能够向人们传达出一种至善至美的思想内涵,这恰恰又遵循了万物发展规律深谙于道的和谐性。同样,庄子作为老子的得意门生,又对老子所秉承的“大音希声”思想内涵进行了改进,提出了“至乐无乐”的音乐思想,他认为世俗音乐具有一定的淫乱人心的负面作用,这与儒家思想中古琴乐教思想中的“教化人心”相互对应。直到东汉时期,在当时的《琴操》中才提出了古琴具有儒家学派思想的同时,又继承了道家文化思想。“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这句话表明古琴在修身养性的同时,又具有消除淫念与安邦治国等多重寓意在其中。但不管如何,古代古琴文化在道家学派思想的影响下,其琴乐又具有向生命与大自然真切追求的意味在其中,从其历经的历史作品中也高度体现出了儒家教化性思想向后来儒道思想结合的艺术性转化过程。

二、目前音乐文化下的古琴艺术价值分析

对于目前而言,音乐文化视角下某种乐器形态下的音乐形态能够在社会中流行,得到人们的高度追捧并不在于其文化底蕴有多么深刻,而在于它是否能够激发广大社会群众的心理需求与兴趣欲望。在古代,上至古代帝王,下至黎民百姓,对琴棋书画都极为看重,琴排在首位,固然有着它的权威性,有着它的教化人心与引领艺术的重要作用。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古琴文化比较陌生却又淡漠,更多的是不了解古琴艺术价值。而这也正因为古琴被当代定义为“古”字开头琴乐的文人乐器,纵隔了空间、时间、思想文化以及审美观等多重要素在其中,所以现代人们对古琴的艺术价值定位也有所差异。

(一)现代人文环境中遭遇尴尬境地

古琴作为儒道两派文化思想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普通意义上的乐器音乐文化传播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古今文人音乐的载体。而古琴自上古时期流传到当前近代明清时期,可以说是其从未能走脱到儒道思想的文化背景中。近代过渡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历经巨大变革,以古旧的文人群体逐渐淡漠出人们的视线,古琴也随之脱离了“古雅文化”的背景之列;同时随着上世纪“五四”运动新文化的兴起,当时一味强调“破四旧”,文化大革命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等进行了一系列批判,古琴也进一步丧失了其得以延续生存的人文环境,导致古代源远流长的古琴文化在近代历史中遭受强烈冲击,其生存状态岌岌可危,这些危机固然也包含琴派文化衰败、琴学研究的淡漠、琴学文人的阙如等多个方面。

(二)古琴传统琴学与目前主流审美意识存有距离

琴学属于音乐文化领域中的一道别致风景线,在音乐文化历史演进的过程中遭受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革新。可以说,古琴音乐的意识形态形成与其所起源的年代背景、历史文化、蒙受的学派思想等息息相关。同时,古琴韵律具有中正、平和、委婉、低缓、敦厚等音乐质感,所以颇具琴学的审美意蕴。但是,受到现代文化思想的冲击,纵横几千年的传统琴学文化已经处在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现代人更多人追求的是现代音乐,诸如流行、摇滚、通俗、美声等音乐的欣赏,对于古琴这种古典意蕴的音乐欣赏比较小众化。如此可见,现代人们对于音乐文化的审美观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大改观,人们更乐意接受现代多元化的音乐领域,需要能够透过现代音乐风格寄托现代社会人的情感,强调雅俗共赏与娱人娱己。正因如此,我们知道时代在进步,历史车轮也在如期而至的滚滚向前,应能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古琴艺术价值,诸如“琴者,禁也”抑或“娱己不娱人”的思想意识应能有所改观,这样才能使古琴乐器在如今音乐文化领域中发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价值。

(三)目前音乐学者与古琴艺术家对古琴的支持

古琴艺术价值的体现在于有人能够欣赏其音乐,体悟其具有的文化价值,需要有着一干人等对其予以高度支持。不难发现,诸如民族乐器中的琵琶、二胡、古筝等都被世俗所欣然接受,受到业界的一定追捧与热衷。这是因为诸如琵琶、古筝等音乐作品的形制与演绎手法和古代相比有着极为明显的改进,这正是这些民族乐器适应当前音乐领域文化发展要求的根本原因所在。但是,古琴形制从古至今仍然传承的是上古文化思想内涵,在现代社会民族乐器与时俱进发展及改进的这一过程中,它在形制方面未有较大改变,所以难以适应现代音乐文化的传承需求。虽然不可否认的是古琴在现代乐器音乐领域中具有高度文化价值,能够透过它见证我国几千年来儒道思想的文化结晶与思想文化价值内涵,但是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在古琴形制保护方面加以创新,它也难以在现代音乐文化领域中得以生存下去。因此,它的现代音乐文化价值体现于其能够追朔古今,既有古代乐教于心的深刻文化思想价值,又有着其对现代艺术文化价值的发展愿景存在,值得人们深思与接受其在民族乐器中的重要地位。

三、古琴艺术发展前景思考与后继展望

在当前看来,保护与传承属于古琴文化发展史中的强调核心。现如今,我国关于古琴文化的流派有广陵派、梅庵派、岭南派等多个代表性琴家派系。保护古琴文化在于对古琴音乐人、传承人等的保护。如此一来,古琴具有的原生性文化必然不能够摒弃,因此古琴在现代音乐领域中得以传承与延续,展现其特有的丰富音乐魅力,必然要考虑其具有的文化思想与其表现的哲学态度。基于此,应能针对于3方面对其文化传承予以保护:一是强调古琴文化特有的原生性儒道思想内涵;其二,借鉴与学习其他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优秀实践经验,探寻一种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其三,为古琴艺术价值与音乐文化的传承开拓一个能够适者生存的适应性道路。

近些年来,在国内探寻古琴音乐价值的过程中,许多琴家与演奏者们发现,古琴在文化传承中丧失的不只是其在音乐领域中的审美理念,同样其弹奏技巧也逐渐被遗忘在历史尘埃中。许多琴者只知其形,不懂其意,对其艺术价值、演奏技法、演奏传统等并未有全面而丰富的认知,因此也很难通过弹奏演绎其原曲作品的表达意蕴。若要改变如此的发展境地,应首先要熟知或全面了解古琴的历史文化、艺术内涵、演奏理论及谱法等,特别是对调弦技法等有关于古琴文化内涵的知识要进行透彻研究。其次,在我国教育学科专业体系中要为古琴求得一席之地,并面向社会编制出教科书与文化理论课程,要在演绎组织活动与新闻媒体中予以宣传,以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其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古琴属于我国老祖宗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集结了几千年来的艺术文化底蕴与智慧结晶,为使古琴能够被社会民众欣然接受与广泛认知,其所走的道路还很长。因此,首先应加强对古琴的文化传承并予以重点保护;其次,要保持古琴文化艺术原有的原生性,逐渐使其走入广大民众的面前。由于古琴属于音乐领域中的重要文化载体,所以不仅具有其特有的教化人心的重要作用,同时又兼具其洗涤心灵的音乐特质、魅力。为此,为古琴谋求宣传与推广之路,随着时间推移,必然会受到民众的追捧与热衷;第三,古琴能够被列入全球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国家的荣耀,更是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值得我们对其予以厚望。

我国具有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传承发展历史,关于古琴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也延续了长达数千年之久,属于我国民族文化的艺术精华所在。因此,对于上古时期古琴的“制礼作乐”发展历程应能深刻研读,同时要深谙其具有的儒道思想文化内涵,从而才能在当下推行“琴学”的发展历程中,逐渐让人们主动掀开其独有的神秘面纱,探究其独具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积极保护古琴艺术价值与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使其在传统艺术文化的视角下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黎敏.基于乐教传统的视野谈古琴在当代美育完型中的立美重建[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2).

〔2〕魏勇,卫小溪.三千年的等待:古琴的哲学精神与非遗价值[J].世界遗产,2014,(3).

〔3〕朱默涵.古琴的内在文化价值探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6).

〔4〕孙慧.从社会学角度下看古琴的发展[J].青年文学家,2013,(6).

〔5〕沙勇.浅谈古琴艺术的发展与现状[J].价值工程,2010,(17).

〔6〕马幔.“和而不同”——中国古代琵与古琴审美文化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1.

〔7〕张海涛.古琴艺术当代发展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11,(2).

〔8〕于珊珊.对古琴艺术传统的认识与发展思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3).

〔9〕唐勍.古琴艺术的教育意义与复兴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1).

〔10〕楚小庆.中国古琴艺术的基本范畴及其美学内涵[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0,(4).

猜你喜欢

儒道乐教古琴
《朱载堉<六代小舞谱>学术复原与“乐教”》(插图)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圣王与革命——由“汤武革命”看宋儒道统论中的“排荀”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浅谈孔子的乐教思想对当今音乐教育的意义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孔子乐教思想研究述评
“老孔同源”与儒道互通——宋翔凤解《老子》思想的文化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