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诗词起源看古诗词的意境及语言魅力
2015-09-20张曦
张曦
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起源于民间,早在三千多年前,一首《诗经》就将当时的社会场景、人民的精神和心理动态描绘和记录的非常清楚,诗词也随着社会的变更和朝代的更替不断的反映着当时人类的心态并记录史实,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瑰宝,中国诗词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鲜明的文字特征、凝练的语言等展现出或激昂或柔美或壮烈或深沉的魅力。
古诗词作为国人针砭时政、直抒胸臆或记录生活的一种途径,与中华文明相伴相生,生命力始终旺盛[1]。
一、中国诗词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
早在西周到春秋时期,我国诗歌就已产生,而其诞生的标志是《诗经》的出现。《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总共收录了诗歌近305篇,主要由“风”“雅”“颂”3个部分组成,诗歌的初起阶段是作为民歌或者民谣而存在的,均可以配乐演唱,所以一般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诗经》也是第一部广为流传并记录下来的关于人民生活和想象的描述,采用赋、比、兴3种方法表现,句子很短,多为四言并含有很多的重章叠句[2]。
以六言和七言为主的新诗体楚辞起源于战国后期,此种诗歌表现方式也被誉为“骚体”。在摆脱《诗经》的格式后,创作者在楚辞中使用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的形式来达情言志,因其句子多便于口语化,因此在句子末尾的语气助词较多,屈原所创作的《九歌》《九章》等就诠释了楚辞的这一表现特征,尤其其代表作《离骚》,全文多用“兮”字,文辞整体运用更具有楚文化的特色。楚辞的出现和表现模式的创新,为中国古代诗人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进行创作的应用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后,诗歌的创作者逐渐脱离了劳苦大众,而更集中在“读书人”的身上。
《诗经》和楚辞是诗歌后来发展的基础,被后人尊称为“风骚”,它们共同创造了中国古代诗歌,并且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方面入手进行创作,也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中国古代历史才得以保全,并有迹可循。
汉代前期,由于执政者对音乐的关注,音乐中可以做为歌词出现的文字就被系统的收集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乐府诗”[3]。在汉代时候,文人所创造的诗歌寥寥无几,而汉乐府民歌“乐府诗”以其记录现实主义和感慨现实生活的特点,成为汉朝时代诗歌的精华。汉乐府诗也叫乐府民歌,比较通俗易懂,侧重点在叙事方面,表述手法则以杂言和五言为主要方式。《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诗最杰出的叙事诗代表之作。其中《孔雀东南飞》不但是我国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叙事诗,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完全融合在一起的诗篇。在乐府诗的影响下,中国的诗歌开始往五言诗方面发展。
汉末魏晋时期,由于国家的动荡,诗歌开始被冠以个人色彩,以曹操三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为例,他们的诗作大多以人民疾苦和当时的时代动乱为主,借此来表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当时的诗歌大多出自建安诗歌。之后在魏晋向后面朝代的过渡期,“竹林七贤”中嵇康开拓了四言诗,而阮籍以规模较大、内容较为丰富的82首《咏怀诗》成为我国个人抒情五言组诗的鼻祖。西晋太康年间,诗歌开始向华丽的辞藻、文采雕琢堆砌方向发展。东晋玄言诗[4]在当时非常热门,东晋末年田园风格的诗歌才开始调节了当时的文风。田园诗歌以陶渊明为主要代表,风格自然淡雅,这对唐代山水田园派诗歌的产生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出现将中国诗歌从玄言诗推向了山水诗。这个时期七言古体开始登上了文学史的舞台,借诗抒发诗人的愤世嫉俗,这也为后来唐代的七言奠定了基础。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依旧畅行无阻。《西洲曲》作为南朝代表作温婉清丽,而北朝则以粗犷刚健而闻名,《木兰诗》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5]。
中国诗歌最黄金的时期就是唐代。在这个时期它才完成了诗体的架构和内容的健全及完善,众家崛起也为各种风格的诗歌作品增加了个人特色。清新自然的山水田园诗、慷慨激扬的边塞诗、浪漫主义的山水诗、现实主义的纪实诗以及中唐时期的新乐府诗、讽喻诗、散文诗等争奇斗艳,自成一派。晚唐时期,诗歌出现了感伤和借古论今的诗风,七言和七律在此时大行其道,而诗歌的题目也开始更加的人性化,“无题”诗[6]的产生更是让中国诗歌从神坛走到了诗人的生活当中。
宋诗更注重用诗来喻政,表达蜿蜒幽深,重在意境的渲染,而唐诗主要在整体的情韵方面,用境界来表达诗人的内心和眼界,俊朗开阔。宋诗开始把中国诗歌向议论和散文化方向发展。到宋末,爱国诗成为一种潮流。
(二)中国词的起源和发展
词是一种新的诗体,是为了配合燕乐演唱而出现的,与诗歌一样起源于民间,最早的表现方式是敦煌曲子词[7]。中唐之后填词的文人开始增多,晚唐时期“花间鼻祖”温庭筠成为文学史上第一个高产的词人,他为词规范了词体,他的花间词风影响到了五代时期。《花间集》作为第一部文人词集出现的时候,清丽疏朗的文笔带动了词的发展。五代时期的词风从清丽转为压抑,内容从对生活的描述转为书写思念故国之情和国家灭亡之痛,或者借助词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
宋代词开始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个人的离愁别绪开始增加了开阔的境界和苍凉的格调,而大量描写相思的慢词的出现,更是让词接近了平民生活,通过铺叙或者白描的手法,将词人或者词内人物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苏轼豪放派词的改革,让词开始脱离音律的束缚而独立成一种新的抒情诗体。南北宋之交女词人李清照开创了“易安体”,用白描的手法,描写闺情和离愁家恨,与南宋初期的词人一起,以词作为对抗世界的武器。南宋后期,词由爱国主义风格步入了格律词派。词的衰落期在元明,而清代词又开始复苏,并逐步纳入社会生活,借词进行社会影响力的发散,从此诗词与政治就真的密不可分了。
二、关于中国诗词的魅力
(一)语言魅力
诗词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源源不断的散发着魅力,进而完成了其诗体和词体的改造,而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形象和情趣等都与社会和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对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高度凝聚的语言艺术魅力。中国古代的诗词可谓一字千金,凝练是一种必须用紧凑、精炼、简单的文字概括事情的功力。“不知碧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里,一个“裁”字一个“剪”字将春风骤然的拟人化,生动传神的再现了一个绿叶生长的全过程。“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意境皆出。关于凝练,唐朝有个典故是贾岛的“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因为不满意这个“推”字,贾岛一直苦恼,韩愈听到这个消息,提笔写下一个“敲”字送给贾岛,贾岛茅塞顿开拍案叫绝,“敲”字在月下别有韵味,由此二人深厚的“诗词革命友谊”之路开始,中国的词语界也多了一个“推敲”二字[8]。中国传统诗歌的凝练手法在词中也有体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柳瘦”是李清照《如梦令》中的一句,一场雨后,润绿的叶子,打落了娇艳的花,仅一个“肥”字、一个“瘦”字便将叶子和花的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精炼的语言都需要反复的推敲和锤炼,当时文体的格式限制也对这种字字珠玑的情况是个推动,“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不仅是当时诗人如杜甫、卢延让自身的写照,也是当时和之前所有诗人词学家们的整体心态反应。中国古诗词能保留下来千年的文化底蕴,就是靠这些文人的呕心沥血和诗词的言简意赅却又极为丰富的内涵所延续的。
其次,一诗一境界,一词一世界。古代诗词对物象和生活的描述上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如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明月和鹊本来就是两个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事物,可是诗人简单的用一个“别“和“惊”字就将明月慢慢的升起,而乌鹊偶然在夜间划过的场景生动详实的表现出来。
人的想象力是最可怕的,古代诗词就植根于这种想象力之中,继而取得长足的发展。美学家朱光潜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9]诗是一种意境,而词更以境界为上品,但凡名句我们都可以看出里面所呈现出来的境界和意境,这不仅是当时场景的反应,也是作者的心境反应,当然就境界来说也分写实派和理想派,但是无论哪种,都会把一定的历史时期的风貌展现出来。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所蕴含的魅力还表现在绝句中,“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28个字将杨贵妃的骄奢淫逸暴露无疑。本来红尘一骑应该是非常急的事情,比如快马边关捷报或者说边关吃紧等,可是最后一句点题,原来是荔枝。“无人知”3个字更是将这种中国人的幽默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果真无人知么,那么后来动乱是由哪里来的呢,28个字,前后历史的缩影,不得不说古代诗词的魅力与古代人的无穷智慧是完全丝丝相扣的。
(二)中国诗词的意境魅力
西方的诗歌一般来说是与剧情为主的,被认为是具有场面感的美学主义。而好的艺术效果是需要诗人与读者能产生共鸣才可以达到和实现的。这具有双向性,比如诗人或者词人将完成的作品用开放或者未开放形式对读者展出,而以其意境来诱导读者的想象力,这在中国古代诗词里所具有的是一种类似于或者“含蓄”或者“空灵”或者双方都处于模糊的相互试探的猜测,而在近代则用“朦胧”的说法将其提炼,因为位于文字的两端,究竟作者第一时间的想法如何,读者再如何也无法体会到,反之对于作者来说,他想表达的意思,也是用语言无法完全准确的形容的,这样就导致了隔着一层纱进行创作和理解,而这种朦胧的美,构成了中国诗词的意境。
言不尽而意在于言外,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和余地,这种与西方所谓的“未完成美学”[10]其实是异曲同工的。中国的古典诗词,在表达上存在着3种意境。一是作者自己的意境,二是作品表现的意境,三是读者理解的意境。在理解过程中读者根据自已的生活和社会经验及以往的现实体会对诗词进行翻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读者会对同一作品有着不同的评价,这也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再次创造,古典诗词中意境中的含蓄朦胧美更是能诱导读者的参与。
中国的古典诗词讲究音韵和对仗和谐,这样在吟诵的时候可以朗朗上口,吟诵和对韵脚的描述也对整个意境有着帮助作用,所以会出现如行云流水一般婉转清爽的诗歌体验,具有丰富韵味的诗词却可以平民化这也是古典诗词魅力的最大反应,源自民间,又可以回归到自然,即便是幼儿都可以理解和诵读,这也是其之所以伟大的原因之一。而音律的平平仄仄相互协调,首尾音律和谐,严谨的音律规范,完整的格式系统,让看似感性的中国古典诗词表达却体现出更加理性的特征,这些都是现代和西方的诗歌中无法延伸到的领域。
中国古典诗词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格式和无限的魅力中外传诵,源远流长。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古典诗词以“国学”热潮的形式再次出现在市场上,这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院校艺术素养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诗经.中华书局,2006.
〔3〕何灏.浪漫古典行:开到荼縻(乐府卷).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09.
〔4〕张廷银.魏晋玄言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
〔5〕刘梦芙.山水诗百首.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
〔6〕王蒙.双飞翼.三联书店,2006.
〔7〕汤涒.敦煌曲子词地域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朱光潜.咬文嚼字.高中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9〕朱光潜.谈谈诗与趣味的培养.中文自修,2004,(Z1).
〔10〕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