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大学生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及原因分析
——以安徽省为例

2015-09-19王京京黄浩耿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女队员排球队员

杨 管,王京京,黄浩耿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在我国,排球运动是一项较为流行的综合性竞技运动项目,同时也是各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所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该运动项目要求学生必须在柔韧、速度、耐力、力量和反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能力。然而,由于排球运动本身具有攻防转换速度快、运动强度大以及对抗性较强等特点,致使学生在运动中极易出现运动损伤等问题。运动损伤的发生,不仅制约了学生运动成绩的提高,而且还严重影响着训练效果以及在比赛中取得良好的竞赛成绩。因此,为了减少和预防运动损伤的出现,笔者以参加安徽省第十三届大学生运动会十支体育院校队伍的队员为研究对象,调查他们的运动损伤情况,找出病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康复策略,为今后进一步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及促进运动水平提高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安徽省第十三届大学生运动会五支男子排球队62名队员和五支女子排球队67名队员,共计129名队员进行了研究调查,把他们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本次调查中,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29份,收回有效问卷129份,有效率为100%。

(2)数理统计法。用Excel软件,对所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的相关数据,进行进一步地统计和处理。

(3)访谈法。在实际调查过程中,与教练员和运动员就有关运动损伤发生的诱因和伤前预防、伤后治疗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临场观察了部分教练员对队员运动损伤的处理和治疗状况。

(4)文献资料法。此外,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结合从书本、杂志以及期刊中查阅的有关资料等进一步地进行比较分析。

1.3 诊断标准

按运动医学对损伤的分类法,本研究对所调查的伤病均属于训练和比赛中需要局部或全身休息治疗与修养的中等损伤、重伤以及伤后影响继续训练的轻伤,,那些对训练和比赛无任何影响的小面积擦伤等不列入研究之列。诊断标准均依照曲绵域主编的《实用运动医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2 结果与分析

2.1 队员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本研究被调查排球队员运动损伤情况统计

由表1可以看出,男队员62人,女队员67人,年龄最大的26岁,最小的18岁,平均年龄为22.41岁;对于从事排球运动年限,男队员平均为4.2年,最长的6年,最短的2年,人均受伤次数为3.5次,最多6次,最少1次;女队员平均为3.6年,最长的5年,最短的2年,人均受伤次数2.3次,最多5次,最少1次。在129名被调查对象中,患有不同损伤者122名,患病率94.57%,人均受伤2.9次。

2.2 队员运动损伤的部位(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男队员运动损伤部位依损伤的频数高低依次为:腰、膝、踝、肩等,而女队员则依次为:膝、肩、踝、腰等。从对男女队员运动损伤部位的频数高低比较中可以发现,排球队员在运动中受到损伤的部位有一定的规律可寻,或者说,这一规律就是由排球运动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来决定的。

根据排球运动的比赛规律,为了保证队员能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每名队员在场上都有其固定的位置,也叫做专位。因此,处于不同位置上的队员,决定了其应具备不同的技术特点和风格;所以,处于不同位置上的队员,其受伤情况也各不相同。如表3所示:男队员在腰、肩、膝关节的损伤中,主攻队员占居首位,分别占 55.3%、52.1%、58.4%;而在踝关节的损伤中,副攻队员则明显居首位,为54.6%。女队员在腰、膝、踝关节的损伤中,副攻队员则居首位,分别占 45.8%、87.2%和49.3%;而在肩关节的损伤中,主攻队员则明显占首位,为64.6%。但是,二传队员和自由人在比赛中,由于发生损伤的概率较低,所以其各项指标都低于主攻队员和副攻队员。

表2 队员受伤部位情况统计

表3 不同专位与队员腰、肩、膝、踝损伤的关系

2.3 队员运动损伤的类型

鉴于队员对运动损伤的认识程度有所差别,所以,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将队员发生运动损伤的不同类型,笼统地划分为拉伤、扭伤、挫伤、脱位和骨折等类型,然而,对于部分队员发生损伤的具体诊断则不做明确统计。如表4所示,队员运动损伤的类型主要集中在拉伤、扭伤和挫伤,而脱位和骨折的发生率则相对较小,这也和排球运动的比赛特点(隔网对抗)有着密切的关联。

表4 队员运动损伤的类型

2.4 运动方式导致不同损伤情况

由于在本文的调查研究中,被调查者都是在校学生,所以其活动的形式主要有训练、比赛、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等。在对这四种形式进行比较时,不难发现,训练中发生损伤的概率是最高的,男队员为76.4%,女队员则高达91.2%。而在准备活动、辅助练习、专项训练和正式比赛这四个方面的比较中,专项训练发生损伤的概率最高,男队员是78.9%,女队员是75.6%。此外,在日常的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对有保护、无保护以及保护不当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时发现,在队员处于无保护的状态下,其损伤的发生率是最高的:男队员为63.4%,女队员则占到了57.2%(见表5)。

表5 运动方式的不同导致队员损伤的情况统计

2.5 队员损伤的恢复情况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发现,当前,安徽省高校排球专选班队员运动损伤的恢复情况较为乐观,多数队员恢复较快,但也有少数队员的损伤比较严重,影响了其继续参加训练和比赛。所以,此类情况应引起体育教师、教练员及各高校相关人士的广泛关注(见表6)。

表6 队员受伤后的恢复情况

2.6 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从运动损伤流行病学的角度分析导致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十分复杂的。就问卷调查设计的导致队员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的12个方面进行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见表7):疲劳、局部负荷过重、准备活动不足以及伤病等成为导致男、女队员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由于队员麻痹大意、在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等导致男、女队员运动损伤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因此得出以下几条导致队员发生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表7 导致队员运动损伤的原因统计

2.6.1 对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排球队员运动损伤的发生,通常与队员对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特别是各高校大学生队员。与此同时,由于少数教练员和体育教师也有一定的错误思想,认为损伤在所难免,以至于在排球教学、训练及比赛的过程中,不积极的预防运动损伤,发生损伤后未能给与及时的治疗,也没有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此外,由于高校队员之间争强好胜,在忽略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下,盲目的进行比赛,也易引发各种伤病。从统计的数据表中可以看出,有23.6%的男队员和5.9%的女队员正是由于麻痹大意而引发的运动损伤。

2.6.2 准备活动做得不够充分 在训练和比赛前,由于队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或没有做准备活动,是排球队员发生损伤的最常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没有做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不充分;以至于全身各关节、肌肉群没能得到充分的预热;在日常训练和比赛中缺乏兴奋性,从而使得生理机能与运动强度不相一致。此外,准备活动所需进行的内容与专项训练所要进行的内容之间的衔接度不紧密;准备活动与正式训练和比赛之间的时间间隔过长等都是造成队员损伤的主要原因。

2.6.3 技术动作不正确 由于排球运动对队员的技术、素质要求都相对较高,所以,队员在日常的训练和比赛中,常因技术动作错误或技术动作不娴熟而盲目用力,急于求成,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运动损伤的发生。

2.6.4 身体局部负荷量过大 从运动方式的不同导致队员运动损伤的情况统计中可以发现(见表5),日常的训练过程是造成队员发生损伤的主要阶段。男队员有76.4%、女队员有91.2%的运动损伤都是在这个阶段造成的。此外,因身体局部负荷量过大而引发的运动损伤,男队员占33.7%、女队员占36.8%。这与队员的身体素质有着直接的关联;但归根结底,与不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盲目地加大训练量和训练强度是分不开的。

2.6.5 赛前短期集训造成队员身体疲劳 高校队员的比赛任务较少,短期的极端性集训造成队员的机体不能快速适应,极易产生疲劳,从而引发运动损伤。训练量过于集中,局部负担过重,缺乏合理调整等都容易造成队员发生急性损伤。队员在身体状况不佳或受伤后未能察觉等情况下,继续从事训练或比赛,会导致伤情进一步加重或恶化。当前,各高校队员的平均年龄在22.41岁左右,属于年轻队员,其力量、耐力、灵敏和速度等素质相对不足,抗疲劳能力也较差,在短期大负荷和大力量的训练中极易受伤。如今,队员因疲劳训练而引发的运动损伤,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男队员已达到了44.9%,而女队员也达到了45.6%。

2.6.6 队员普遍缺乏心理训练 队员的心理状态不佳,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或者情绪不佳、过度疲劳时注意力分散,尤其是大力量训练和高强度专项训练时专注度较差,往往由于动作不到位或力量分散而引起运动损伤的发生。

2.6.7 场地、器材及外界环境的影响 当前,由于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及内部设施陈旧,未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和维修;场馆内光线不良、地板质量较差,甚至有些场馆内还是水泥地,影响了队员的移动及判断,造成了队员在移动、完成技术和战术动作时因身体失控而导致了运动损伤的发生。此外,在进行专项技战术训练、专项力量训练时,由于保护不当或无保护等,都造成了队员的运动损伤。队员在有保护时和无保护时发生损伤的比例分别是:男队员为32.5%和 63.4%;女队员 22.7% 和 57.2%,差异非常显著(P<0.01)。此外,因为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队员发生损伤的比例男队员为14.6%和5.6%;女队员为 2.9%和 4.4%。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本次研究中所调查的163名高校排球专选班学生队员(男81人,女82人)均有过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损伤部位的发生频率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男队员从高到底依次为:腰、膝、踝、肩;女队员从高到低依次为膝、肩、踝、腰。此外,依据队员场上位置的不同,其受到运动损伤的部位的发生频率也不相同。

(2)从调查的数据中可以发现:队员通常是在训练中受伤的可能性较大,而且在无保护的情况下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最高。大部分队员的运动损伤都属于急性运动损伤,且受伤后仍能继续保持训练的队员接近1/2。

(3)经调查研究后发现,队员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有:没有意识到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性;在训练和比赛前准备活动不足或不充分;技术动作不正确;训练中身体局部的负荷量过大;队员在疲劳状态下进行训练;队员自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场地、器材陈旧等。

3.2 建议

(1)加强对队员的思想、纪律教育。进一步加强对高校队员进行思想、安全、组织及纪律性教育,引导、帮助队员全面正确地认识排球教学、训练及比赛的目的和任务,了解运动损伤对教学、训练和比赛以及对队员自身的危害,使队员充分认识到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意义,同时掌握一些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以便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2)在训练比赛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由于排球运动技术性较强,训练的强度也较大,因此,运动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身体各个关节、肌肉和韧带都充分得到预热。准备活动的内容和量应根据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实际情况而定,切不可盲目行事。在教学、训练和比赛过程中,队员在做完一般性准备活动之后,应逐步进行各专项准备活动,二者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宜太长;此外,对运动时负荷量较大和易受伤的关节部位,要对其做好充分的预热,最大限度地减少损伤的发生率。

(3)科学地安排训练和比赛中的运动量。在训练和比赛中应合理地安排运动量、运动强度,并采用科学的教学、训练方法,正确地认识负荷量和符合强度之间的关系。在安排运动量时,应该以绝大多数队员的承受能力为标准,对素质训练和技术训练的安排应保持适当的比例。在训练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和系统性原则,因材施教,注意休息时间的间歇,减少局部负荷,避免造成因运动量过大而引发的运动损伤。

(4)进一步加强对队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在平时的训练和比赛中,体育教师和教练员要加强对队员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并加强对队员心理控制能力的训练,多采用放松训练、表象训练等方法,教会队员如何把心理能量调节到最佳范围。与此同时,应进一步提高队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并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教练员和体育教师应注意观察每名队员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并善于了解和把握队员的各种不良行为和心理动机,以便于及时的发现并解决,减少和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5)合理地安排训练和赛后的各种运动恢复。教练员和体育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队员在训练和比赛后的各种恢复,以达到消除疲劳,加快队员的身体恢复。在训练和比赛中要避免为了片面追求快出成绩,而忽视采取各种恢复措施,以至于影响队员运动成绩的提高,甚至加大了队员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因此,在日常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应注意合理地安排间歇时间,防止过度疲劳;在训练和比赛后应监督队员进行适当地放松性活动,以便于消除疲劳,从而达到预防损伤的目的。

(6)加强医务监督,防止过度训练。体育教师和教练员要经常督促队员进行常规的自我检查,使他们养成自我检查的好习惯;要特别注意观察队员在训练和比赛后的身体反应,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对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等进行合理地调整;督促队员定期到校医院或一些地方级大医院进行体检,使其对自身的身体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深入了解队员的技能水平和日常营养状况,以便于及时调整训练计划,防止过度训练;严厉杜绝带伤、带病参加训练和比赛,以免伤势加重,延误治疗。

(7)在训练和比赛中加强对队员的的保护措施。减少队员发生运动损伤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训练、比赛和教学中加强对每名队员的身体防护措施,尤其是对于那些在运动中极易受伤的部位,如踝关节、膝关节和手腕关节等受力较大的部位,不仅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运动压力给队员身体造成的损伤,还有利于缓解关节间的摩擦;同时,要努力创造出良好的比赛和训练环境,进一步减少和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8)加强各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的建设更新。各高校有关领导及相关负责人应加大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设备的资金投入,并尽快对一些陈旧器材及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场地设施进行彻底地更新和修复,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队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因场地器材等问题而造成的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1] 刘晓栋,杨记柏.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点、原因与预防[J].北方文学,2011(4).

[2] 曲绵域,等.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 顾伟农,等.我国体院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点及原因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5).

[4] 张晓丹,葛春林.中国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流行病学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2).

[5] 姚磊.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3).

[6] 张新定,王德深.高校男子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特点及原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5).

[7] 邱金新,邱天贵.大中学生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原因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21(6).

猜你喜欢

女队员排球队员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小学排球教学策略刍议
国家越野滑雪队女队员芬兰备战冬奥会期间血尿素指标分析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水中接力跑
羽毛球业余混双比赛女队员技战术分析
仔细分辨认真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