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亡图存的兵工脊梁
2015-09-18岳学柏
岳学柏
1937年11月下旬,南京港,逃难的人潮蜂拥而至。
其间,一个个包裹着神秘机器的木箱,堆积于港口。
工人来往奔走,将一个个木箱抬上船。
一个身着中山装的中年男子,焦急地指挥着这场运输。
男子不时抬起头,向东南方张望。
东南方天际线外,已隐约响起枪炮声。
在那里,守卫江阴要塞的中国军队,正在拼死抵抗准备进攻南京的日军。
男子收回目光,催促工人:“快些,请再快些!”
他名叫李承干,是金陵兵工厂厂长,也是一名秘密的中共党员。
就在这个月的16日,李承干接到国民政府命令:人员设备全部西迁重庆,以保存民族兵工业之实力。
这年底,李承干带着人员设备,顺利抵达重庆。
1938年3月1日,工厂复工,同时更名为国民政府兵工署第21兵工厂。一个月后,新式重机枪像潮水般涌出21兵工厂,运往抗日前线。
工厂安全了,李承干依旧很急——
新厂区刚布置妥当,他就连夜组织人员赶工。
新设备一到新厂区,他就带领技术人员加紧调试。
为了研发新武器项目,他亲自组建技术团队。
…………
对于李承干的严厉,全厂上下无一人表示不满。他们知道,厂长心里蕴藏着一个梦想。
“中国士兵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战士,只要善加培养,再加上现代化的装备,他们将战无不胜!”一位美国盟军教员曾如此赞叹。
可是,对贫弱的中国而言,“现代化的装备”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正因为装备低劣,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人只能用血肉之躯去阻挡日军的机械化部队——
在平型关上,小米加步枪的八路军指战员,迎着日军迫击炮和重机枪的轰击一次次英勇冲锋。
在上海城内,为防止开火时枪栓崩掉,中国士兵被迫用麻绳绑住老掉牙的旧式步枪。
在台儿庄外,我军将士因为没有反坦克装备,只能身绑手榴弹,扑向日军坦克。
…………
那些悲壮惨烈的画面,那些舍身赴义的身影,让身为中国兵工人的李承干夜不能寐。
他是那么希望——有朝一日能让祖国的保卫者们也用上飞机和大炮!
为此,他和同事们开始了废寝忘食的研究和生产。
为激励全厂斗志,李承干将自己的梦想融入厂歌:“战以止战,兵以弭兵,正义的剑是为保卫和平……”
随后,李承干亲自研制出24式马克沁重机枪、82迫击炮等新式武器,因性能精良获得国民政府9次嘉奖。
抗战期间,21兵工厂共生产轻重机枪2.95万挺、迫击炮7660门、步枪29万多支、炮弹360多万颗以及手榴弹、炸药包若干。
这些武器弹药,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抗日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英勇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