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成为“装醒”的人
2015-09-18於常勇
於常勇
经济学家卡尼曼做过一个实验:向上抛出一枚硬币,落地正面,你赢得100美元;落地背面,你输掉100美元。
你会参加这个赌局吗?
实验证明,大多数人会拒绝——对他们来说,失去100美元的恐惧,远比得到100美元的欲望要强烈。
最少收益多少,才会平衡人们失去100美元的恐惧?
实验证明,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答案是200美元。
也就是说,面对同样的财富,如果还没到自己手中,人们愿用一倍努力来赚取;但如果已经握在自己手中,人们会用两倍努力来保住它。
这就是经济学上著名的损失厌恶效应。
这种效应投射到改革中,会形成这样的效果:普通大众只愿用一倍努力来支持改革,而一些既得利益者则愿用两倍努力来反对改革。
再看一个故事:一天傍晚,小明和同事在加班。这时,小明收到朋友寄来的一箱蓝莓。
而恰巧,领导肚子饿了,正到处找东西吃。
发现小明的蓝莓后,领导要求小明拿一半出来分享。
同事们一开始很兴奋,但很快就感到失落——半箱蓝莓分下来,每个人只得到一点。
但小明心里更不爽——虽然大家只得到那么一点,但自己却损失了一半。
这就是经济学上著名的分散效应。
这种效应投射到改革中,会形成这样的效果:要让大众获得较满意的改革收益,既得利益者就得承担非常大的“损失”。
损失厌恶效应和分散效应一叠加,就会加倍放大成乘法效应。
乘法效应投射到改革中,会形成这样的效果:一些普通大众只愿用一倍努力来支持改革,而一些既得利益者则愿用十倍甚至更多努力来反对改革。
这样的效应叠加,就催生了一批“装醒”的领导干部——在中央强力推动改革之下,他们不敢明目张胆反对改革,于是就只好“装醒”——表面支持改革,实则拖延或阻碍改革;嘴上支持改革,暗里却搅浑改革舆论,让改革诉求不了了之;搞选择性改革,对自己有利的改革就干劲十足,对自己不利的改革就虚与委蛇;说起简政放权头头是道,但操作起来却明放暗不放、放虚不放实……
这样的“装醒”者,各地各部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
所以,最近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作风,更加注重按“三严三实”要求做好经济工作。要求主动把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做到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要实,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
“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习近平总书记说。
改革越是艰难,越是需要啃“硬骨头”时,就越需要领导干部挺身而出,断腕割肉,将改革一步一步往前推进。
这是一种不容推卸的责任,更是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
美国芝加哥大学一位教授访问北京大学时曾说:“芝加哥大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做困难的事。”
因为困难,往往是机会所在。
从竞争的角度看,每一个困难背后,都是一个重大机会——因为困难让大众止步,而这正是你脱颖而出的机会。
翻阅历史会发现,一个个伟人,正是担起了前所未有的重任,才成就了前所未有的伟业。
回首往事会发现,那些让人产生“飞跃”的经历,几乎都集中在那些让人觉得困难的事上。
机会往往伪装成困难到来——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做那些困难的事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
所以,我们不要成为“装醒”的人——关键时刻,要挺身而出,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