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在羌塘草原

2015-09-18刘金桐

西藏文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野牦牛糌粑羌塘

刘金桐

上世纪50~80年代期间,我曾在青藏高原奋战达20载,记不清自己多少次造访过这雪域羌塘。我领略了羌塘的荒凉和它的严酷与无情,但我更感受到了羌塘的豪迈和它的美丽与富饶,这里厚重的文化沉积和人们建设新生活的热情与献身精神,则尤令我无法忘怀。

这里没有树木、没有田畦,自古不曾出产过五谷、水果和蔬菜。它奇特的严寒能冻僵强壮的身驱。它严重的缺氧使人心脏超负、血液粘稠、头脑反应迟钝。这一切都构成对生命的挑战和威胁。这里最为神奇的是瞬息万变的气候。常常可见本是万里睛空的草原,瞬间雷电大作,乌云把雪山和草地遮得严严实实,瀑布般的暴雨急速从天狂泻草地;瞬间又刮起如雷鸣虎吼般的大风,急风惊沙暴雪带着长哨漫天狂舞,似要横扫一切,顿时草原人畜均无处藏身。那真是令人心惊肉跳的恐怖,有次我曾见到,有的牧帐被这大风卷起又吹至天空,羊群被其刮进湖中。这里还有牧民最怕出现的“白灾”,那时,整个大草原被持续的大雪覆盖,雪深一至数米,一片白茫茫,粮草被掩、道路被封,有些牧帐和牛羊圈也被雪埋,人畜正常生存要等大雪消融。这时,牧民、干部和解放军官兵奏起了抗灾凯歌。然而,人们在这里却能享受到地球最美的多姿多彩的壮丽风光,充分感受到那大自然无尽的魄力。

1964年夏天,我来到地处藏北草原深处的班戈县采访。这次我是从藏北重镇、那曲行署所在地的那曲镇骑马去班戈县的。那曲行署一位名叫边巴的藏族干部去班戈县有公务,与我同行。我们带了一路要吃的糌粑、酥油、茶叶,还各自带了被褥,为应对万一,我还带了一支五四手枪和四颗手榴弹。考虑到牧区常有走一天看不到一户牧民的情况,我们还带了一顶小帐篷,以便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可以自己搭帐篷住宿和烧水、煮茶、吃糌粑。一路上,我们每天清晨起床,点燃牛粪火,烧好茶水,吃些糌粑,把被褥装在帆布被套里,搬到马鞍上,就上马动身赶路,中午在一个湖泊或小溪旁休息一会,让马饮水吃草,我们俩也吃吃糌粑和喝几口水。夜晚,我们就住在牧民帐篷里,把马拴在草地上,并从草地上拾来牛粪,同牧帐主人一边聊天、一边烧水煮茶吃糌粑。

这里的草原是美丽而富有魅力的。遇到晴天,草原的天空和地面,就像被水洗过一样纯净。我每天早晨起来走出帐篷,就要站在草坡上,久久地远眺。她的辽阔,她的清新,就会立即使我感到,自己的心胸似乎也变得更加开阔和清新。时值夏季,草原就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绿油油的地毯。在这茫茫的绿色的地毯上,盛开着鲜艳的红色的、黄色的、白色的野花;镶嵌着一个个微波荡漾的大大小小的湖泊,散落着一顶顶白色和黑色的帐篷,以及安静地在吃草喝水。绵羊和牦牛,不时还可看到成群的野生动物在奔驰。在这绿油油的草地的深处,则是白雪皑皑的雪峰。雪峰上面,是一团团淡淡的白色、蓝色的云彩。一到傍晚,金色的晚霞又洒满草原、湖泊和雪峰。这一切辉映在一起,一个辽阔的、五彩缤纷和充满生命活力的人间仙境立刻呈现在你眼前。

我们从那曲镇到班戈县政府所在的普保乡,共走了四天。这几天,我们饱尝了藏北草原美丽的风光,也领略了这草原的威风。从那曲镇出发后不久,行走在茫茫草原上的我们,就很长时间见不到帐篷、人影和牛羊,甚至连野生动物也很少见到。我们骑在马背上甚感倦意,马走起来也懒洋洋的。在倦意中,我忽然感到我的马的前腿往下跪,还没等我清醒过来,我也接着从马上摔了下来。不过,因为地上都是草皮,我没有感到多痛。边巴看到我从马上摔了下来,连忙下马拉我起来。我又发觉我的眼睛看不清周围的东西了,原来是眼镜不见了。我们只得又接着找眼镜,好大一会才找到。可是我们继续前行不久,边巴又因为马的前腿下跪而从马上摔了下来,不过他没等我下马拉他,就自己起来了。原来,这一带老鼠横行,老鼠洞特多,马在这一带行走,很容易踩到老鼠洞。马只要踩到老鼠洞,前腿就会往下跪,马背上的人的身子就会往前倾斜,人就很容易摔下来。第二天下午,我们又进入了一个满眼不见人和牲畜的草滩。我们看到在草滩的缓坡上,有三只狼正嚎叫着望着我们,且那嚎叫的声音拖得很长,凄厉而恐怖。我们没有理睬,继续前行。一般来说,人与狼相遇,只要人不理睬狼,狼是不会主动靠拢人的。可眼前这三只狼却嗷叫着向我们走来;同时,嚎叫又是狼传递信息的手段。我警惕起来,连忙对边巴说,我们今天可能是遇到饿狼了,而饿狼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包括吃人吃牲畜。看来这几只狼还在把见到我们的情况传递给其他狼。很快,这三只狼离我们只有几米远的距离了,同时,我们前面又出现了十多只狼,这些狼又接着在我们的前后左右分散开来,形成对我们的包围,我们的马也被惊吓得不往前走了。狼那向我们张望的眼神、咧开的大嘴和露出的雪白牙齿,让人感到冷冷的杀气和恐怖。边巴急着问我:“怎么办?”我说,不要急,要沉着。狼的攻击力量很强,但防守能力很差。狼怕火、怕枪声。边巴高兴地说,这就好办了,我吸烟,这里有火柴,我的挎包里有笔记本和书,可以拆开来点火,你又有枪。我说,我的挎包里有稿纸,也有书,也可拆开来点火。于是,我们俩把稿纸和拆开的书和笔记本点燃扔在四周,我又连续朝天开了几枪。狼群看到火光和听到枪声,很快就向四处逃走了。边巴说,那么多狼围了上来,我还真担心我俩葬身狼腹,还是刘记者有办法。进入第三天,白天,我们还算顺利,但到晚上,老天爷又来找麻烦了。我们睡觉的时候,天空是满天星斗,但到了半夜,狂风就把帐篷吹得哗哗作响,随后又下起了雨,雨水从帐篷顶的天窗里直往帐篷里灌,睡在帐篷里的人只得连忙起床。牧帐主人找了一块厚厚的牛毛毡将天窗盖了起来,雨水不再往帐篷里流了,但我们的被褥和衣服已部分被淋湿,地上也是水汪汪的,大家无法入睡,只有坐着等待天明。天刚刚亮,我们喝了牧帐主人煮的茶水,吃了点糌粑又继续赶路了。此时,我已感到浑身无力,并咳嗽起来,显然是已经感冒。第四天上午,天气晴朗,可一到下午,这里狂风又起,乌云密布,雷声大作。忽然,一声巨响似乎就是向我身上猛袭过来,我一看,我旁边的一团牧草被雷击中而烧焦了。我心想,好险啊!差点被雷劈。雷声过后,天空又下起了暴雨,一眼望去,附近也没有牧帐,无处避雨,我们只有顶着暴雨和狂风前行。这时,单薄的雨衣似乎也不起作用了。傍晚,我们抵达县里所在的普保乡后,衣服和被褥都已被雨水湿透。我的病情又加剧了。我除了四肢无力、发烧和咳嗽外,还感到胸口发闷、喘不过气。

我在班戈县城所在的普保乡的一个牧业点采访一天后,匆匆地在班戈县委藏族干部尼玛次仁的陪同下,向我向往的纳木错湖进发了!“纳木错”,藏语为“天湖”的意思,她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是我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咸水湖。藏民奉其为“神湖”,常有信徒,甚至是印度、尼泊尔等国的信徒,来到这里沿湖转经,祈祷平安和幸福。

纳木错乡藏族干部丹增领着我俩,用整整两天时间,游览了纳木错湖最有魅力的地方。头一天是个大晴天。清晨,纳木错湖雾霭茫茫,周围群山若隐若现,太阳升起,云消雾散,清风拂面,浩瀚无际的湖面上,荡起涟漪,放眼望去,她的东南部是海拔7117米、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峰,北侧依偎着和缓连绵的高原丘陵,草原环绕四周,辽阔的湖面像一面宝镜,镶嵌在如茵的草甸中。湛蓝的天、碧绿的湖、雪白的山峰、绿色的草地、黑白相间的帐篷和牛羊,还有五颜六色的山花,交相辉映,浑然一体,俨然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置身其中,无不感到心旷神怡。令我最为惊讶的是,纳木错湖的水是那么清澈,散落在几十米深的水底的块块鹅卵石,也历历可见。

羌塘草原是西藏,也是驰名全国乃至全球的大然大牧场,肥壮的牛羊和骏马犹如天上的星星散落在无边的草原,丰富的畜产品从这里源源销至西藏和全国各地,在北京,我也曾品尝到来羌塘牛羊肥和喷香和酥油。这里隋时可见成群的,皮色和形态相异的野生动物,悠闲地聚集和尽情地奔跑在草地上和湖泊边,那真是一道道让人激动的独特而美丽的风光。在它拥有的野生动物中,有体太硕大,奔跑就腾起遮天蔽日尘土的野牦牛和藏野驴;有被称为草原小精灵,一小时能奔驰80公里的藏玲羊。它们给这空旷的草原增添了无限生机。

1956年春,我和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十多名干部乘敞篷汽车从青藏公路进藏时,一天途经羌塘草原,我忽然从篷布敞开的汽车后面看到一大群藏玲羊正从路西一侧从前方的公路走来,似乎想越过公路往路东一侧走去。我连忙叫司机停车,让大家观看藏羚羊。车停下来以后,除高山反应严重的几个同志外,都下了车。可是,此时藏羚羊也停下了脚步,可是能是他们也发现了我们,司机说,藏羚羊生性胆小,但很机灵,只要我们人不动,汽车不走,藏羚羊看到没有动静,感到自己不会受到伤害,就会继续往公路走来的,果真如此,一会儿,就有几只胆大的藏羚羊走上了公路,并站在公路四处观望了一会,后面的大批藏羚羊看到还是没有什么动静,就陆陆继续跟着走上了公路。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左右,就全部走过了公路。我数了数,这群藏羚羊大约有三四百只。它们过了公路之后,就一路狂奔起来。

野牦牛,羌塘草原最魁伟的野生动物,体魄强健,身躯硕大,力大无比,大者体长3米左右,全身披满黑而厚的长毛,犄角粗壮气派,呈弧形生长。据藏文史料记载,藏北猎人猎杀过的最大的野牦牛,两角之间的头顶可并排坐两个人,一个人在牛角之间伸展两臂不能同时触到左右两侧的牛角尖,动用了20头驮牛才将这头野牛驮走。按每头驮牛常规驮载50公斤估算,这头野牦牛的重量应在1000公斤上下。野牦牛极善爬山过河,踏雪履冰,生命力极强。比家牦牛多2.4倍的厚毛使它们能够卧雪御寒,能在摄氏零下40℃照常生活。野牦牛多刺苔的舌头十分厉害,是它的三大武器之一,它的另两件武器是犄角和蹄子。角是它们嬉戏、求偶、拒敌的有力武器。野牦牛喜欢群居,一般30多头一群,多者达300余头。它们性格剽悍,却仍伺机与家牦牛“认亲”,藏族牧民常从野牦牛群中找到失散的家牦牛,而野牦牛有时也在高山上混入家牦牛群中。家牦牛同野牦牛交配下的第一代牛犊,藏语叫“踵擦”,生长迅速,体格也很健壮,但野性十足。上天给了它们一切,也教它们学会抒发情怀。我曾多次看到,有的野牦牛独自跑到山坡上,面对茫茫草原和雪峰呼喊,并且那声音总是拖得很长很长……

我忘不了羌塘的美丽、富饶和它丰厚的文化宝藏。但我更忘不了这里的人们。

我忘不了在这里不时见到的一排排坟冢,里面长眠的是那为了这草原的新生,在这里英勇献身的解放军官兵和各民族干部;忘不了那名叫高振洪和索秋的年轻汉藏干部夫妻。他们在带领这里的牧民开展民主改革时,刚结婚不久就被反动牧主残忍杀害,夫妻俩的头都被刽子手砍下,索秋还被刽子手剖腹;忘不了一个没有双眼的人大雪天仍让人扶着奔走在草原,他是乡牧民协会主席布德,说要为建设草原新生活多出力。布德小时就因不堪牧主的折磨逃离草原当了筑路工人,后又因反对反动牧主的叛乱被叛匪残忍地挖掉了一双眼睛;忘不了在这里见到的一所帐篷小学里,学生中竟有很多是快成年的小伙和姑娘。他们告诉我,民主改革前无法也无处读书,如今最大的希望是从头读书学文化,找回那被耽搁的年华。性格开朗的曲珍姑娘还大声地说自己将来找爱人也一定要找个有文化的人。同学们说,是啊!没有文化怎样建设现代化的羌塘。我禁不住感到自已看到了这里的明天;忘不了人们在这草原奇迹般建起的首座工业城——硼砂城,那是我国经济困难时期,背信弃义的“朋友”又登门逼债从这里源源运出的硼砂,使我们度过了被逼债的难关。

多姿多彩的羌塘草原啊!人们爱你爱得如此炽热而深沉,期待明天的你更加美丽和妖娆。

责任编辑:嘉央

猜你喜欢

野牦牛糌粑羌塘
羌塘禁区
羌塘盆地油气二维地震勘探进展综述
糌粑中风味物质研究
濒危野牦牛的分布、种群、致危因素及保育
羌塘盆地可控震源采集试验分析
食用糌粑对家兔血糖和胆固醇的影响研究
野牦牛 可可西里的最后守望者
野牦牛 荒原的沉默者
西藏南羌塘盆地侏罗系海平面相对变化初步分析
玛依岗日的野牦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