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理强化班的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015-09-18张琦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年15期
关键词:数学思维

摘 要 国家出台“珠峰计划”后,全国高校都针对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同济大学的创新实验区从此诞生。数理强化班是是创新实验区中的一个,为了使其越办越好,发挥最大的人才培养效益,对其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学生、教师的感受说明这种模式是大家普遍认可的。但在数理强化班中也出现学生积极性逐渐降低、回到专业后不适应等问题,最后给出一些改革的建议,以期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数学思维;创新实验区;数理强化班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5-0083-02

1 引言

同济大学的创新实验区是一系列不同性质、不同特色实验班的统称,在2012年为8个,2014年增至12个。由于笔者是“基于强化数理基础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班”(以下简称为“数理强化班”“数强班”)中的一员,对数理强化班的各方面情况都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主要对数理强化班的情况进行分析。

2 数理强化班之体验

笔者的体验 怀着对数学的无限热情,笔者在开学报道的当天,毫不犹豫地填写了数理强化班的报名表并被顺利录取,虽然曾经意识到数理强化班的生活可能是富有挑战性的,但是当拿到课表的时候,还是着实吃了一惊:每天平均八节课,而且课后作业也非常多。慢慢的,笔者习惯了数理强化班充实的生活,沉浸在微分、积分、矩阵、微分方程的怀抱中,天天与它们打交道。在这里,笔者学会了主动学习,主动地去探索一个问题,还享受着特殊的待遇和优秀的师资。经过一年半的学习,笔者也获得了沉甸甸的收获,平均绩点位列班级第一,获得的学分数大约是普通土木学生的1.5倍,而且由于工科数学分析难度要超过高等数学,这也让笔者在竞赛中更加得心应手,获得了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

学长的体验 笔者在数理强化班的联谊会中也有幸认识了一些优秀的数理强化班学长,也曾经问过他们对数理强化班的生活的体验,以下是他们的部分回答:

老师们满满一黑板的板书,更容易让我们跟上老师的思路,更能培养数学的那种严谨的作风,更多地了解到数学的哲学之美。微积分取极限的思想、以直代曲的想法等,都令我们对前人的成就叹服。

无论我们在工程计算,还是在经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高中阶段学习的数学早已不足以应对工程计算。数理强化班学习的一年半时光虽然不长,但确实让我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数学基础。我很庆幸自己在数理强化班学习过。

教师的看法 给数理强化班上课的教师一般都是同济大学数学系的资深教授,他们在课上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将苦涩难懂的数学向学生娓娓道来,在课间也会向学生聊一些他们对数理强化班的看法。以下是部分学生与教师的聊天片段。

学生:老师,您对这种办班模式有什么看法?我们有什么优势呢?

教师:我觉得这种办班模式是大势所趋,现在这种“一进大学就分专业”的方式稍显功利,目的性过强,实际上应该扩大数学入口,之后再分流吧。因为学习具有单向性,可以先学理科再转文科,但是反过来就难了。

你们的优势当然体现在数学上,不仅仅是在知识上,更体现在一种数学思维上。我觉得你们当中很多人过一阵子现在学的就忘了,但是思想在那里,再拾起来是比较简单的,毕竟你们接受过系统的训练。数学不误人!

小结 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学长还是笔者,对数强班这种模式还是非常认可的,对它所起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不少学生对数强班都有着深深的感情和眷恋,因为他们在这里有了沉甸甸的收获,经历了数学思维的熏陶,这将是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3 数理强化班的问题分析

学生的实际表现 在大学伊始,学生都怀着无限的热情来到自己心仪已久的大学,数理强化班的学生也不例外,当时为了在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课上抢到一个好的位置,甚至提前几天去占座。慢慢的,情况有了转变,占座本越来越少,只有那些被称之为“学霸”“学神”的人仍然在占座。到了大二以后,虽然数学课达到五门,但是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没有了坐前排的热情;上课的时候记笔记的少了,玩手机的多了;作业认真做的少了,抄作业的多了。每次考试独占鳌头的人越来越固定,因为学霸们已经慢慢适应了上课的节奏和要求。

以上现象充分说明,实际上数强班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教师要求的内容,取得理想的成绩,其他学生或多或少会有一种“混日子”的倾向。

角色转换过程分析 从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开始,笔者在数理强化班的学习生活正式画上一个句号,进入土木工程学院继续学习。进入大二下学期后,基础课越来越少,而专业课越来越多,这些课程和单纯的数学完全是两种思路,导致很多学生不适应。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角色转换,不能尽快适应专业的学习氛围,那期末的成绩必然会受到影响。

数学路在何方 笔者离开数强班已经接近一年,通过这一年的学习生活,笔者经常会问自己:我学的数学用在哪里?数学路在何方?正如结构力学教师说过:“现在给你们土木专业学生用的教材,那是数学能避开就避开,数学跟瘟疫一样,凡是用到数学的地方就给出规范。”笔者通过学习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和钢结构基本原理发现,很多地方用单纯的数学推导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能通过做实验去得到近似的解答,即使公式是用数学推导的,最后也通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钢结构设计规范加以简化和近似,以方便工程师查阅。用一句话来说,尽量用线性、直观的东西来代替复杂的东西,方便工程人员使用。

小结 毋庸置疑,数理强化班同样存在许多问题,有的学生由积极主动逐渐变得消极被动,有的学生回到专业之后又有太多的不适,有的学生抱怨学的数学没了用武之地……也许这都是很正常的问题,但若能找到症结所在并通过有效的措施去解决这些问题,数理强化班不就更上一层楼了吗?

4 总结

以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完善数理强化班的人才选拔制度 学校应该对数理强化班学生的成绩进行更全面的考虑,比如考虑到各地的教育水平、高考试卷难易进行加权,或者可以进行面试,在面试过程中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最终选拔结果更加令人信服。

完善对数理强化班的学生的宿舍安排 学校可以采取在开学之前就进行预选拔,在各省的招生计划中将创新实验区作为一个专业,单独给这些学生安排宿舍。如果非要在开学后再进行选拔,可以预留一定数量的宿舍,选拔完成后将选拔出来的学生安排到统一的宿舍。这样,学习上可以相互促进,生活上可以相互照顾。

完善数理强化班的退出机制 数强班可以实行淘汰制,比如每学期根据成绩排序,排在后面的学生停止在数强班的学习,回到原专业,这样或许可以起到激励作用,督促学生进步。

加强数理强化班的学风建设 数强班享受着特殊的待遇(如选课时的保护),又拥有优秀的教师资源,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但一部分学生在“混日子”,这无疑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加强学风建设势在必行。可以建立完善的班委,各司其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做好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为了避免学习数学的盲目性,可以请专业教师开设数学在专业中的应用等讲座,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同时告诉学生少一些急功近利,数学素质的养成或许会使你终生受益,并不在于你目前接触的专业课中是否用到。

同济大学的创新实验区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尽管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这是探索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积极面对,不断进步,非为其表,而求其实,相信数理强化班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林靖娅.地方高校强化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1.

[2]陈金宝.高等教育强化班学生管理体系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8):179.

作者:张琦,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获得学科竞赛国家级奖励三项、省市级奖励四项(200092)。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思维
对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渗透的思考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教学中数学思维法则及发散思维的建立
从思维发展的视角看初一数学教学衔接问题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