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泥盘上盘出来的泥陶人生
2015-09-18朱林飞李先家
朱林飞+李先家
陶器烧制技艺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标志,早在五千多年前,荆州人就开始了陶器的烧制,使“郢城泥陶”烧制技艺在这一带民间世代传承。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替代“郢城泥陶”的各种生活用品层出不穷,品种繁多,使“郢城泥陶”失去了应有的生存空间,逐渐淡出了人们生活,导致“郢城泥陶”艺人无法生存,只有另谋出路。面对“郢城泥陶” 烧制技艺日益消失的趋势,以夏裕谷为代表的一批“郢城泥陶”民间艺人,仍然坚守在“郢城泥陶” 的泥盘上盘泥做陶,使“郢城泥陶”流传至今,得到了传承。2013年10月,“陶器烧制技艺(郢城泥陶)”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9月,夏裕谷被评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陶器烧制技艺(郢城泥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带着对“郢城泥陶”的好奇,2014年10月26日,我们专程来到荆州市荆州区草市村,探访“陶器烧制技艺(郢城泥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夏裕谷。
夏裕谷,1939年出生在重庆涪陵的一个烧制陶器的世家,初小文化程度,从小就在自家制陶作坊里的泥盘上盘泥土长大。14岁的夏裕谷在读私塾期间,有空便跟随爷爷和父亲在作坊里学习烧制陶器,以此为乐。三个月后,夏裕谷出师了。从此夏裕谷与泥陶制作技艺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陶器烧制生涯,在泥盘上盘出了属于自己的泥陶人生。
当我们来到荆州市荆州区岳山村、郢南村与草市村交界的地方,不远处有一柱高高矗立并升腾着黑烟的红砖烟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走近一看,两座小土窑,三排残旧的红砖瓦房,这里就是夏裕谷在泥盘上盘了大半辈子烧制“郢城泥陶”的作坊。那一柱红砖烟囱,还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夏裕谷拼了命才保护下来的,这个烧了40多年的窑场,因窑址地处新建的荆州火车站附近,恐怕是保不住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要被拆掉。
夏裕谷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中等的身材,健康的身体,话语不多,为人忠厚老实,待人热情大方,让人一点都看不出来他已经是一个75岁的人。我们一到,夏裕谷便热情地把我们迎进了他的家中。在夏裕谷的家里,我们看到的是满屋子里堆满了由夏裕谷精心烧制的大大小小的鼎、壶、钵、盒等70多个品种的仿古陶器。大的有锅盔坛子、仿汉扁壶,小的有狗盆上面精美的花纹。在这里,我们仿佛置身在“郢城泥陶”博物馆一样,使我们看到了荆楚之美,美不胜收,唾手可得。让我们目不暇接,大饱了眼福。
夏裕谷高兴地向我们介绍了他与泥陶的结缘,并幸福地回忆他是如何在泥盘上盘出了他的泥陶人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夏裕谷作为陶器的生产技术人员,被荆州纪南公社从外地引进的人才,定居在草市镇。夏裕谷的父亲与祖父都是泥陶工,他的祖上在涪陵祖传有一条龙窑,位于距离长江水道约15公里的清溪镇,已经烧了七八十年。因为涪陵榨菜非常有名,榨菜坛子需要量大,夏家和夏家附近的窑大都以生产榨菜坛子为主。年轻时的夏裕谷,因为生意上的原因经常往返于沙市、公安一带,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环境。1977年,被原纪南公社陶器厂聘请到荆州任厂长;先后受聘重庆涪陵黄棋拱陶厂副厂长;荆门市栗溪乡神龙陶瓷厂技术顾问。1990年以后,草市陶器厂因改制而被撤消,夏裕谷曾经和几个工人自办陶器作坊。随后,迫于生计,工人们纷纷另谋出路。夏裕谷的家人也劝他改行,但夏裕谷难舍钟爱泥盘上的泥陶情,依旧坚守在土窑中,继续在泥盘上盘泥做陶。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到现在,夏裕谷用土法烧制陶器从未间断,他还办起了个体烧制陶器的作坊。目前,为了生存烧制锅盔陶器内胆,成为夏裕谷当前的主要产品。烧制锅盔陶器内胆与当年在涪陵主要烧制榨菜坛子一样,因为锅盔这种小吃在江汉平原非常盛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导致使用锅盔陶器内胆的需要量增大,加上烧制锅盔陶器内胆的窑址不多,前来订购锅盔陶器内胆的商人络绎不绝,使锅盔陶器内胆的生意还不错。
2000年以后,夏裕谷悉心研究,精心烧制了一些仿古陶器,并掌握了一套成熟烧制仿古陶器的技艺,受到相关专家的好评。2003年,因陶艺爱好者的建议,夏裕谷开始尝试用“郢城泥陶”去烧制楚陶以及仿制青铜器的陶器。2004年春天,经过夏裕谷不断地探索,楚国时期的鼎、壶、盒以及编钟等仿古陶器,一件一件从夏裕谷一双盘捏泥土的手中呈现出来。从那之后,夏裕谷烧制出仿古陶器、实用摆件、楚陶篆刻等各类陶器共有200多件,其中复原的倒灌壶,曾经一度让夏裕谷闻名全国,一时间,夏裕谷使“郢城泥陶”又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夏裕谷从泥盘上捏出来的仿古楚国陶器,只有在订购之后,他才会用那口私人特制的倒烟窑烧制。
1989年,夏裕谷烧制的“郢城泥陶”陶器,在原荆州地区乡镇企业举行的手工艺产品展评会上,曾被评为一等奖;“荆楚一绝·倒灌壶”在参加全省工艺大师展示比赛中,夏裕谷被评为当地较有影响的泥陶烧制工艺师。2012年至2014年, 中央电视台7台《乡土》栏目、 长江商报、 荆州电视台、荆州新闻网多次对夏裕谷“郢城泥陶”烧制技艺进行了宣传报道。
夏裕谷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郢城泥陶”烧制技艺流程和“郢城泥陶”的分类。
据史料记载,陶器烧制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到明、清时非常盛行,“郢城泥陶”烧制的无论生活陶器还是仿古陶器,都千姿百态、琳琅满目。“郢城泥陶”烧制技艺主要分布在荆州区郢城、纪南、李埠、八岭山、马山、川店、弥市等乡镇;也波及到公安、江陵、松滋、石首、监利、洪湖等邻近县市;在武汉、荆门、宜昌、襄樊、孝感、黄冈、鄂州等地也能寻找到烧制陶器的踪迹。
在早期考古发掘的春秋中晚期的古墓中,我们看到,“郢城泥陶”是荆楚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郢城泥陶”有陶鬲、鼎、盒、壶等陶器。其主要有人物、工艺、动物以及生活陶器等。近四十年来,在荆州纪南城的内外考古中,发现有东周时期的制陶作坊区;现在的荆州区草市村在200多年前就有土窑;在荆州的熊家塚、谢家桥等地的古墓中,出土有大量的“郢城泥陶” 兵马俑及工艺陶器。充分证明了“郢城泥陶”烧制技艺历史久远,让我们领略到楚国“郢城泥陶”高超的烧制技艺。我们看到现在烧制的花瓶、鼎等陶器中,其瓶颈、鼎脚仍然保留着细而长的形状,依然可见源于“楚王好细腰”的特点。endprint
“郢城泥陶”是一项复杂的、难度比较大的烧制技艺。特别是陶器的厚薄、成型、拉坯等环节,全凭制陶艺人的手感操作,所以“郢城泥陶”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仍然具有生存的空间和传承利用的价值。
“郢城泥陶”的烧制,关键在于对泥土 (粘纯度)的采集、加工以及烧制陶器时对火侯、温度的把控,更离不开陶器的造型及精湛的手抹等方面的烧制技艺。长江流域烧制陶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湖北境内来说,具有代表性的屈家岭文化,出现有造型秀美精致、功能齐全多样的生活日用陶器。而且,通过几千年的传承,烧制陶器的作坊与方式基本没有改变。泥土是人类最初尝试用来烧制生活陶器的材料,对于沿江河而居的楚国人来说,河床上的粘土层为他们烧制陶器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质原料。夏裕谷的窑场,就坐落在连接荆州护城河与长湖之间的河道之上。历史上毗邻荆州的长江支流沮、漳河多次泛滥,因洪水过后淤泥层的堆积,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地形地貌,并提供给当地人称为“朱砂红”的粘土,非常适合烧制陶器。事实上,从周代之后的楚国人,一直在利用长江上不断泛滥而堆积的泥土烧制陶器。楚国历史上时间最久的都城——纪南城,距离夏裕谷的“郢城泥陶”陶器作坊仅约10公里。考古中发现,纪南城内曾多次发现大面积的陶器作坊遗址。这座楚国历史上最大都城内的陶器作坊分布在城内河床边,就像夏裕谷的窑场一样,不仅方便取水,而且还紧邻长江便于水道运输。在靠近纪南城内凤凰山一侧的陶器作坊遗址内,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当时为了取土、山体被挖掉的一部分遗址,其他作坊也陆续发现因取土而遗存的一些泥坑。巧合的是,夏裕谷就地取材后,也会留下大大小小因取土而留下的泥坑。
荆州一带烧制陶器的陶土虽然充足,但可供烧制釉陶的高温陶土却很少。历史上楚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都是工艺比较简单的红陶或者灰陶的陶器。因为当地缺乏烧制釉陶、瓷器的陶土材料,所以在考古中,一直很少发现有上了釉的陶器或是瓷器。在夏裕谷的作坊里,他仍然采用的是比较原始烧制陶器的生产方式,他烧制陶器使用的绳纹与拉坯的工具,与楚都纪南城陶器作坊遗址中出土的陶模、工具非常相似。
夏裕谷对我们说,烧制陶器要会认土、取土,必要时要用舌头去尝土,看取的土是否能作为烧制陶器的原料。夏裕谷还告诉我们,陶器分为红陶、灰陶、釉陶。红陶、灰陶只需要用约900摄氏度的低温,使用传统的土法烧制,荆州本地的陶土适合烧制红陶、灰陶陶器,当年的楚国人大量利用当地的陶土烧制红陶、灰陶。而上釉的陶土,需要用120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进行烧制。如果使用荆州河床附近的低温陶土,超过了1000摄氏度的温度烧制,就会把陶器烧变形;超过了1200摄氏度的温度烧制,就会把陶器烧成了“粑粑”。所以,寻找烧制釉陶的泥土,曾经是20世纪七十年代夏裕谷来到纪南公社后的首要任务。经验丰富的泥陶师傅会用舌头去品尝、辨认泥土,如果是像当地“珠砂红”一样低温陶土,酸味会很重。取陶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根据烧制陶器的类型而定。一般烧制红陶、灰陶陶器,需要将从河床上挖出来的粘土,经过一段时间的晾晒,去除粘土中多余的水分,将泥土加水用脚踩,使泥土与水充分融合。而烧制造型精细的壶、瓶等陶器,需要对泥土进行浆洗,沉淀泥土中的石渣,并把泥浆晒干,取最精细的泥土。最后,要有一个像弓的锯子,将锯子的一头吊在房梁上,并将锯子陷入泥土里来回反复推扯,把泥土中的泥渣颗粒粉碎后,才能用来烧制陶器。
在捏塑陶器前,将泥土进行反复揉合,待泥土被揉合到软硬适度时,就可以把揉好的泥土放在陶盘轮上旋转进行捏塑成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拉坯。拉坯是陶器成形的开始,也是烧制陶器过程中最难掌握的关键技艺。夏裕谷拉坯时捏塑陶器是不需要图纸的,拉坯陶器的器形都存储在夏裕谷的脑海里,完全凭经验和手感把所需要的陶器捏制出来。夏裕谷告诉我们:陶盘轮是由两块石磨组成的,拉坯时,先用一根木杆插在凹槽上,用手挥动木杆驱动转轮,让转轮旋转到一定速度后,扔下木棍,在一个有水的陶罐中将手打湿,双手将泥团慢慢拉起,捏塑成圆柱状,然后慢慢拉高。在拉高的过程中,用左手的大拇指把泥团掏空,根据所需要烧制的陶器,在陶盘上捏塑成型。其间,还要用脚不断地给陶盘轮加速。捏塑时,最难掌握的是力道,在高速旋转的陶盘轮上,稍不注意力道,就会导致泥团扭曲、变形,尤其是在掏空陶壶的内空时,双手要同时发力,彼此兼顾,让陶盘轮上高速旋转的泥团,在两手之间快速成型。说着,夏裕谷忍不住走到了泥盘跟前,他用了不到10分钟的时间,制作了一个精美的、高约40厘米的蒜头瓶。之前,蒜头瓶还是一团被揉好的泥巴,经过夏裕谷的双手在陶盘捏塑后,使蒜头瓶高低胖瘦对称,非常逼真。
看到夏裕谷不费功夫捏塑的蒜头瓶,我也忍不住想尝试一下泥盘的“味道”。虽然有夏裕谷的指导,但仍不得其法,总是在泥坯快要被捏塑起来时,陶壶就扭歪了。有一次,好不容易将陶壶快要掏空时,因开口过大,陶壶在竖起来的过程中就垮倒了。在一旁的夏裕谷不时伸过手来,想把我捏塑的泥巴陶壶扶正,当时我就像那团泥巴,怎么都“扶”不起来了。
显然,陶器烧制不仅需要耐性去慢慢领悟,而且还要掌握精巧熟练的陶器烧制技艺和扎实的基本功夫。夏裕谷在1952年弃学从陶,前后只学习了3个月的时间就出师了。让夏裕谷引以为豪的是,当年在涪陵陶器师傅的一群孩子当中,他学得最快。夏裕谷说,陶器烧制是心领神会的事情,功到自然成,如果不用心学习,陶坯是拉不好的。
尽管夏裕谷有几十年的烧窑经验,烧制陶器的成功率依然难以把握,工序越复杂的陶器,成品率就越低。就拿最容易分辨的红陶与灰陶来说,人类最先使用泥土烧制出了红陶,但发现红陶的保存时间比较短,灰陶比红陶的使用寿命要长些。灰陶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才出现,人们广泛地把灰陶作为建筑材料,例如青砖、灰瓦。同样是用低温土烧制的陶器,红陶与灰陶的区别就是通过焙烧后,红陶是自然冷却,得到彻底的氧化;而灰陶是在烧制好了以后,还没有氧化之前,必须要经过水逼使其变成灰色,这样才能提高灰陶的耐久度。但是,灰陶在水逼过程中,遇到水以后容易出现爆裂,致使一部分烧制好的灰陶器容易出现裂纹,导致增加了烧制灰陶的成本。endprint
失败是烧制陶器难以避免的事情,夏裕谷的窑场周围堆积着许多被打碎了的陶片。就像距离10公里之外的楚都纪南城陶器作坊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碎片一样,被随意地丢弃在窑膛的周围,逐渐被窑渣、红烧土掩盖。
“郢城泥陶”烧制技艺,是楚人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是楚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留给后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夏裕谷传承了“郢城泥陶”烧制技艺,夏裕谷的人生是在泥盘上拉坯度过的,他的“郢城泥陶”烧制技艺经家族的世代传承,在其多姿多彩的“郢城泥陶”陶器中,其技艺独特、造型别致、结构精美、色泽均匀、比例适中、做工精细、质地上乘、品相逼真,使烧制的“郢城泥陶” 陶器具有实用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夏裕谷掌握了烧制“郢城泥陶”娴熟的手法技巧和纯熟的烧制技艺,是当地难得一见的“郢城泥陶”烧制大师。特别是夏裕谷家传的倒灌壶、鸳鸯壶的烧制技艺独树一帜,被誉为荆楚一绝,让人赞叹不已。夏裕谷从烧制“郢城泥陶”日用陶器,到后来烧制仿古荆楚彩陶和仰韶文化彩陶,有多件陶器被全国部分省、市博物馆及古玩爱好者收藏。现在,夏裕谷将“郢城泥陶”烧制技艺,正在传授给他的三儿子夏江陵。夏裕谷执着地传承利用“郢城泥陶”烧制技艺,为弘扬荆楚传统文化进行不断地研究与探索,使荆楚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与利用,并通过“郢城泥陶”烧制技艺制作出了一批各种陶器,他不仅丰富了“郢城泥陶”烧制技艺,而且使“郢城泥陶”烧制技艺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夏裕谷执着地坚守在泥盘上,默默地在泥盘上盘出了他的泥陶人生。
“郢城泥陶”烧制技艺流程
1.取泥土溶水浸泡沉淀。首先把泥土中的沙、石杂质去掉,然后将泥土经过约四个小时泡溶后,提取纯泥浆成坯,其泥坯的含水量应按陶器的大小及品种而定。一般上盘时,泥坯的含水量约为20%;上模具时,泥坯的含水量约为40%。
2.经过反复的拉坯打磨,制成各种陶器。陶器的形状、大小、厚薄、高矮全在师傅的心中和手上。
3.根据陶器的需要,用专门的艳墨、氧化钠等化工染(原)料,对陶器上色、上釉。
4.上窑烧制陶器时,应根据陶器的大小、数量以及特点,分别装入灰窑或红窑中,注意要控制并使用适当的温度进行烧制。烧制时间一般在24小时左右,即可出窑凉冷。
“郢城泥陶”陶器大至分为两类
1.生活陶器类:各式水缸、盆、缽、罐、壶等陶器。
2.仿古陶器类:如商代的三羊累、左方盉;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编钟、兵马俑、陶鼎,楚国的方盒、长颈瓶、罐、扁盂、鬲等陶器;唐、宋时期的双凤壶、乌龟顶碑、鸡头壶、石榴瓶等陶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