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功能探析
2015-09-18高松刘荣吴玉姣
高松 刘荣 吴玉姣
摘 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创新民族工作的机制、拓展民族工作载体的重要举措。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当前,准确把握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旋律,应当充分发挥高校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中的巨大作用。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功能进行深入探究不仅价值重大,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为方向功能、聚合功能、激励功能、保证功能和协调功能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8-0108-02
《现代汉语词典》对功能的解释为:“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1]通过对“功能”一词的考察,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功能。所谓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功能,是指高校通过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对各民族师生之间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特性以及产生的效果,以实现相互尊重、平等相互、和衷共济、和谐相处的教育活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方向功能、聚合功能、激励功能、保证功能和协调功能等五个方面。
一、方向功能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向功能,凸显其“方向盘”的作用。方向功能主要是指高校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重点内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民族政策,运用启发、宣传、教育等方式对广大师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把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引领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正确方向上来,进而引导各族师生理性地维护民族团结,提高各族师生捍卫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自觉性,旗帜鲜明地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不断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确立方向。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应当根据各地区、各民族实情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民族政策,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使各族师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自觉地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上来,引导各族师生自觉地维护平等、团结互助的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第二,思想导向。民族团结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民族基本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主要内容,加深广大师生对民族团结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各族师生在思想上认同,理想信念一致,提高师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以及非对错、惩恶扬善的鉴别力,并能够对错误思想及时地调整方向、纠正方向。第三,行为导向。行为导向就是通过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民族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各族师生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包容,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思想,提高广大师生民族团结的意识,用以指导自觉规范维护民族团结的行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选择积极正确的维护民族团结的行为,并能纠正、排除错误的动机,避免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确立方向、思想导向以及行为导向作为方向功能的三个层次,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的整体。
二、聚合功能
聚合就是凝聚、整合,是一个凝聚共识、整合力量的过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凝聚功能,主要体现其“黏合剂”的作用。这里主要指民族团结教育在思想方面、精神方面的发挥“黏合剂”的作用。“如果说思想统一是思想形成合力的基础,那么,人心凝聚则是形成合力的思想发挥强大作用的升华。”[2]高校通过民族团结教育特有的内容和放式,引领广大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逐渐达到思想共振,情感共鸣,行动共进,使广大师生能够凝聚共识、汇集合力、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一心,艰苦奋斗。
广大师生作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具体参与者,不再仅仅是从课堂上学习与传授,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有效形式,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深入理解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风俗习惯,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广大师生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能够在心理上、思想上认同,在价值取向、理想信念上达到一致,它是把广大师生的心灵与思想凝聚在一起的黏合剂。可见,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是增强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有力载体,是广大师生知与行,热爱与奉献统一起来的自觉的、理性的凝聚力。对于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实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祖国繁荣昌盛具有重要作用。
三、激励功能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是调动人们积极性的过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激励功能,反映了其“发动机”的作用。具体指高校合理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结合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奖惩激励等多种形式,“通过外在激励(正负强化)而引发受教育者思想动机的变化,增加其内在动力,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使之自觉将教育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并为之奋斗。”[3]使广大师生在维护民族团结过程中思想发动、情绪调动、情感激发、振奋精神,鼓励他们贯彻好、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不断涌现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同时,能够对他们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言行给予客观充分的评价与肯定,以此来巩固和发展他们的积极性,积极营造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并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全力推进民族团结的进步事业。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激励功能是双向互动的,一方面,通过满足广大师生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来充分调动起他们维护民族团结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对模范集体、模范个人进行表彰,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中树立典范和榜样,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先进事迹广为人知、深入人心,让“民族团结红利”成为各族师生积极参与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最大限度地激活各族师生积极投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挥其维护民族团结“发动机”的作用。
四、保证功能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保证功能,发挥的是“安全阀”的作用。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把民族团结教育上升为符合时代和国家赋予的特殊使命要求,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校园安定团结甚至全国稳定的基石,这就是保证功能。
民族团结,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各民族的团结稳定,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国防的巩固,必然会对维护国家统一、边疆稳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民族团结对于维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稳定,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国防的巩固具有重要的作用。让民族团结之树常青,这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全国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
从全国高校来看,每一所高校都有不同民族的师生共同生活在一起,要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睦、繁荣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决定了民族团结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宣传党和国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教育,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制定的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以“四个认同”筑牢民族团结的坚实思想根基,使各民族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不断增强他们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对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和谐校园的建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
五、协调功能
所谓协调,是指通过有效的途径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关系进行调节、节制,使之和谐一致。民族团结教育的调节功能,发挥了“润滑剂”的作用。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是人与人之间“思想情感认同,价值取向、行动步调一致”[4],形成团结一致、相互友爱、相互包容、共同奋斗的关系,使师生思想认识和行为自觉地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上来。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主要是协调人际关系和调节社会氛围等。
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个体的思想观念、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这样不可避免地存在分歧、矛盾甚至产生不和谐的行为,这就需要民族团结教育及时地协调,避免隔阂的产生,减弱对团结友爱关系的不良影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对个体的调节,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能够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人们的心理状态,使个体心理调适、情绪调节、身心和谐,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增进彼此的感情,帮助学生克服各自的认识偏差和心理偏差,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化解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或冲突,形成平等、互助、协助、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建立新型人际关系,保持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的民族关系已经日益成为全社会范围的关系。民族团结教育已成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任务,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则是重中之重。调节社会氛围、美化、净化和优化教育环境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调节功能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各地区民族特点和发展现状的了解,积极宣传民族文化,加深各族师生的相互了解,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在全校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朝着民族团结方向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加强人们之间的关怀和接触,有助于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维护好、发展好,有利于社会和谐关系的形成。
总之,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能够进行深入探究不但价值重大,而且意义深远。在进行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中,方向功能、聚合功能、激励功能、保证功能和协调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这五种功能可能不会同时发挥作用,而是根据任务、对象和情况不同分别加以实施或交替使用。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38.
[2]田维亮.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3.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17.
[4]孔庆榕,张磊.中华民族凝聚力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