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高层建筑上下同步逆作法中一桩一柱的钢管柱应力、位移研究

2015-09-18

建筑施工 2015年5期
关键词:边柱角柱中柱

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0129

0 引言

南京青奥工程作为国内第一例300 m以上超高层建筑上下同步施工的成功范例,其施工过程中所取得的监测数据,对于相关理论的验证与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该工程塔楼钢管柱沉降及应力监测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以详尽的数据说明超高层上下同步逆作法的可行性,推动上下同步逆作法施工在超高层建筑施工领域的应用。

1 南京青奥工程逆作法施工概况

南京青奥中心双塔楼及裙房工程总建筑面积2.87×105m2,地下3层,地上由2栋塔楼及裙房构成;塔1建筑高度249.50 m,58层;塔2建筑高度314.50 m,68层;裙房建筑高度27.5 m,5层。

工程整体采用上下同步逆作法施工,首先完成B1板,其后同步向上向下施工,塔楼施工至17层时,完成地下室底板。

塔楼为核心筒框架结构,核心筒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外框为钢结构。外框柱选用钢管混凝土柱,直接插入桩基,形成一桩一柱作为逆作法阶段竖向支承体系,底板封闭后转为筏板-群桩共同受力;核心筒剪力墙在地下室范围内设置钢管混凝土柱芯,并插入桩基,形成密排一桩一柱,在逆作法阶段承担上部剪力墙荷载,底板封闭后,施工剪力墙,钢管混凝土柱作为剪力墙的暗柱继续发挥作用,剪力墙荷载由筏板-群桩共同承担[1,2]。

2 南京青奥一桩一柱钢管柱概况

南京青奥工程外框一桩一柱钢管柱截面尺寸为1 300 mm×1 300 mm~1 600 mm×1 600 mm,核心筒一桩一柱钢管柱截面φ600 mm~φ900 mm,钢管内设置栓钉,钢管内采用水下C60自密实微膨胀混凝土,桩基采用水下C60混凝土,施工时一桩一柱混凝土一体浇筑。桩基入岩5 m,采用复式注浆。钢管柱分布如图1、图2所示。

图1 塔1钢管柱平面布置

图2 塔2钢管柱平面布置

3 钢管柱应力监测结果及数据分析

塔楼区域钢管柱选择56个测点组进行应力监测,编号为1~57(编号10除外)。塔1选择外框角柱4个(1、2、4、5),截面1 600 mm×1 600 mm;外框中柱9个(3、6、7、8、9、11、12、13、14),截面1 300 mm×1 300 mm;核心筒外墙角柱3个(15、25、21),边柱4个(20、18、19、26),中柱5个(16、17、22、23、24),截面φ900 mm;内筒中柱2个(27、28),如图3所示。

塔2选择外框角柱5个(29、30、33、34、36),截面1 400 mm×1 400 mm;外框中柱7个(31、32、35、37、38、39、41),截面1 400 mm×1 400 mm;核心筒外墙角柱4个(42、46、48、52),边柱4个(51、47、44),中柱5个(43、45、49、50、53),截面φ900 mm;内筒边柱2个(54、57),中柱2个(55、56),如图4所示。

图3 塔1钢管柱应力测点布置

图4 塔2钢管柱应力测点布置

1)塔1外框角柱与中柱应力监测结果:经数据整理,求平均值比较后,塔1外框角柱与中柱应力表现为同调增长,外框角柱应力小于中柱,差值为6 MPa左右,并随着施工进行,应力差值不断减小(图5)。

2)塔2外框角柱与中柱应力监测结果:经数据整理,求平均值比较后,塔2外框角柱与中柱应力表现为同调增长,外框角柱应力大于中柱,差值为20 MPa左右(图6)。

图5 塔1外框角柱与中柱应力监测结果

图6 塔2外框角柱与中柱 应力监测结果

比较塔1与塔2外框柱应力监测结果,可以看到外框角柱与中柱应力均为同调增长,应力差值稳定。塔1外框角柱截面大于中柱,应力值小于中柱;塔2外框角柱截面等同中柱,应力值大于中柱。即在同截面条件下,外框角柱应力大于中柱,增大角柱截面,可减小其应力。

3)塔1内筒中柱、边柱、角柱应力监测结果:经数据整理,求取平均值比较后,塔1内筒中柱、边柱、角柱应力表现为同调增长,中柱应力大于边柱应力,差值在20 MPa内,边柱应力大于角柱应力,差值在10 MPa内(图7)。

4)塔2内筒中柱、边柱、角柱应力监测结果:经数据整理,求取平均值比较后,塔2内筒中柱、边柱、角柱应力表现为同调增长,中柱应力与边柱应力等同,中柱边柱应力大于角柱应力,差值为10 MPa左右(图8)。

综上,内筒中柱边柱应力大于角柱应力、中柱、边柱与角柱应力差值在极小范围内波动。应力差值产生于施工初期,随后各钢管柱应力同步增长。

4 钢管柱竖向位移监测结果及数据分析

图7 塔1核心筒角柱与中柱应力监测结果

图8 塔2核心筒角柱与中柱 应力监测结果

塔楼钢管柱共选择48组竖向位移监测点。塔1外框选择8个边柱(1、14、12、11、8、7、5、4),6个中柱(13、10、9、6、3、2);核心筒外墙选择4个角柱(17、15、22、20),4个边柱(24、21、19、16),2个中柱(23、18),具体如图9所示。

塔2外框选择8个边柱(25、38、36、35、32、31、29、28),6个中柱(26、27、30、33、34、37);核心筒外墙选择4个角柱(39、41、44、46),4个边柱(42、43、45、48),2个中柱(40、47),具体如图10所示。

图9 塔1钢管柱位移监测点布置

图10 塔2钢管柱位移监测点布置

1)塔1内筒与外框钢管柱沉降监测结果如图11所示。由图中可知,塔1内筒外筒沉降变化具有相同的曲线特征,内外筒沉降差异值为5.691~8.451 mm,沉降差增量随时间逐渐变小,沉降差最终趋于稳定在9 mm范围内。

2)塔2内筒与外框钢管柱沉降监测结果如图12所示。由图中可知,塔2内筒外筒沉降变化具有相同的曲线特征,内筒外筒沉降差值为6.211~8.592 mm,沉降差增量随时间逐渐变小,沉降差最终趋于稳定在9 mm范围内。

图11 塔1内筒与外框钢管柱沉降监测结果

图12 塔2内筒与外框钢管柱 沉降监测结果

3)塔楼内筒与外框钢管柱沉降速率:经数据整理分析,塔楼钢管柱沉降速率在逆作法完成前后,有着不同的表现。底板封闭前,沉降速率较大,底板封闭后,沉降速率明显减小(图13、图14)。

图13 塔1钢管柱沉降增幅

图14 塔2钢管柱沉降增幅

如图所见:塔1内外筒钢管柱沉降速率有着相同的规律。底板封闭前,沉降速率为0.7~1.2 mm/(期·层),底板施工养护期间,沉降速率下降,底板施工完成2个月后,沉降速率稳定自0.2~0.4 mm/(期·层)。底板封闭后沉降速率约为底板封闭前1/3。

塔2内外筒钢管柱沉降速率有着相同的规律。底板封闭前,沉降速率为0.6~1.4 mm/(期·层),底板施工养护期间,沉降速率下降,底板施工完成2个月后,沉降速率稳定自0.2~0.4 mm/(期·层)。底板封闭后沉降速率约为底板封闭前1/3。

4)塔楼内筒与外框钢管柱沉降监测数据总结:综合塔1与塔2,双塔楼内外筒沉降变化具有相同的曲线特征,沉降量随时间不断增大,双塔楼内外筒沉降差异均在5~10 mm范围内,沉降差随时间逐渐增加,增幅逐渐减小,最终沉降差异均在9 mm范围内。根据设计计算,预估沉降量为13 mm。工程实际沉降差异值与设计预估值较为接近,并略小于设计预估值。

内外筒钢管柱沉降速率有着相同的规律。底板封闭前,沉降速率为较大,底板施工养护期间,沉降速率下降,底板施工完成2个月后,沉降速率稳定。底板封闭后沉降速率约为底板封闭前1/3。

5)塔楼外框角柱与中柱沉降差:经数据整理,求平均值比较后,塔1外框角柱与中柱的沉降差异相近,外框角柱略微大于中柱,差异值接近1 mm(图15)。经数据整理,求平均值比较后,塔2外框角柱与中柱的沉降差异极为相近,角柱与中柱的沉降差异不超过0.7 mm(图16)。

图15 塔1外框角柱与中柱沉降差

图16 塔2外框角柱与中柱沉降差

综合塔1与塔2,塔楼外框角柱与中柱沉降基本相同,沉降差异极不明显。

6)塔楼内筒角柱与中柱沉降差:经数据整理,求平均值比较后,塔1内筒角柱、边柱、中柱的沉降基本等同,差异值在±0.7 mm内波动(图17)。经数据整理,求平均值比较后,塔2内筒角柱、边柱、中柱的沉降基本等同,差异值在±1.0 mm内波动,可忽略不计(图18)。

图17 塔1内筒角柱、边柱、中柱沉降比较

18 塔2内筒角柱、边柱、中柱 沉降比较

综上所述,逆作法一桩一柱采用入岩桩、桩身为高强混凝土并采用复式注浆工艺进行承载力增强后,塔楼外框角柱与中柱之间、核心筒角柱、边柱、中柱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外框结构、内筒结构分别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同步的整体沉降。

5 结语

根据上文讨论,在超高层上下同步逆作法工程一桩一柱钢管柱而言,存在以下规律[3,4]:

1)塔楼外框角柱与中柱应力均为同调增长,应力差值稳定。

2)塔楼内筒中柱、边柱应力大于角柱应力,中柱、边柱与角柱应力差值在极小范围内波动。应力差值产生于施工初期,随后各钢管柱应力同步增长。

3)青奥双塔楼内外筒沉降变化具有相同的曲线特征,沉降量随时间不断增大,双塔楼内外筒沉降差异均在5~10 mm范围内,沉降差随时间逐渐增加,增幅逐渐减小,最终沉降差异均在9 mm范围内。工程实际沉降差异值与设计预估值较为接近,并略小于设计预估值。

4)内外筒钢管柱沉降速率有着相同的规律。底板封闭前,沉降速率较大;底板施工养护期间,沉降速率下降;底板施工完成2个月后,沉降速率稳定。底板封闭后沉降速率约为底板封闭前1/3。

5)逆作法一桩一柱采用入岩桩、桩身采用高强混凝土并采用复式注浆工艺进行承载力增强后,塔楼外框角柱与中柱之间、核心筒角柱、边柱与中柱之间不存在明显沉降差。外框结构、内筒结构进行同步的整体沉降。

猜你喜欢

边柱角柱中柱
单轨道叶片边柱锁的技术开启痕迹研究
全铝集装箱关键结构件的优化分析
边柱拆除时预压装配式PC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试验研究
控制混凝土角柱外墙垂直度难点与对策分析
砂梨棚网架搭建技术
实验和理论方法比较TWB和CR420/CFRP复合材料中心柱增强体的碰撞试验结果
浅埋单层三跨地下结构在竖向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地震动扭转分量对非对称结构的影响
抽水蓄能电站尾水事故闸门静动力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