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资本投入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策研究
2015-09-18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一、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的现状
(一)财政性经费比重过高,民间资本参与不足
从宏观角度来看,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中国家财政性经费所占的比重过高,高校的发展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支持,而企业和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却很少。根据2012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披露的信息(如图1和图2所示),中央部门和地方的高等院校获得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分别达到66%和55%,所占比重明显过高;其次是事业收入,比重在30%上下;社会捐集资和其他经费来源比重不到10%。而早在二十年前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就已经低至37.4%。两国对比后显示的差异也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结构失衡问题。
这种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失衡的问题将给高校发展带来诸多隐患和问题。一方面,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为解决扩招面临的资金、资源短缺问题也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因此必须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到高等教育中来,与市场接轨,着力提升高等院校的自主性,使高等教育发展焕发新的活力。
(二)筹集民间资本意识不强
从1999年我国高校大幅扩招起,高校投入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原来依靠政府财政作为主要教育经费来源的格局被打破。然而由于高校长期对国家财政经费依赖,被动接受国家教育经费满足生存,导致学校自行向外界寻求经费来源的积极性很低,特别是获得国家拨款比较多的高校的管理者普遍缺乏吸收民间资本的意识。不同于我国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美国的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支持严重不足,为此高校向外界拉拢聚集办学资金的意识很强。2011年美国《教育统计文摘》显示2009—2010年度美国私立高校教育总经费中财政经费仅占比重14.9%,主要依靠学杂费和教育活动、投资回报等途径。美国私立大学坚持“自力更生”原则,更多“靠自己”,将捐赠收入作为基金进行投资是学校创收的有力举措。美国有很多知名高校可以称为“捐赠出来的大学”。因此,要改变我国高校通过国家财政拨款方式获得教育经费的现状,就应该在基于国情的基础上吸收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多元化融资渠道,提升筹集民间资本的意识。
图1 中央部门高等学校经费结构
图2 地方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结构
(三)不同高校间教育经费来源差异巨大
从微观角度来看,不同类型高校间接受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数额的差异也非常大。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主体,作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生力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宏伟目标的实现。虽然地方高校在数量构成上有绝对优势,但在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数额上明显没有这样的优势,政府对于部属高校在资金上的投入远超对地方高校的投入,尤其是高水平大学获得中央专项资金额度都上亿元。不仅如此,这些知名高校由于顶着名校的光环,社会上的企业或私人都乐意捐赠投资。最新发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中,得到捐赠收入数额排前三位的大学依次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其获得的捐赠收入占全部总收入的比重较高,呈现出“扶强”而非“济弱”的特点。这种由高校地位差异造成的投入差异也无疑不利于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高质量化。
二、民间资本投入高等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民间资本总量庞大
从概念上来看,民间资本是指国内全部非国有投资资本和非外商投资资本,作为非政府拥有的资本,它具体包含民营企业以及家庭的金融资产。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使大量国民收入流入到个人手中。中国民营企业具有很强的活力,发展很快,具有强大的潜力。同时,国家经济的发展也促进居民生活水平和收入不断提高。2012年,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突破18万亿元,人均超过1万元,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我国的储蓄率为52%,大量家庭资本沉积在银行处于闲置状态,没有转化为社会资本。从我国民营企业和家庭居民储蓄两个方面可见我国民间资本蕴含的能力,我们应充分认识并有效利用这一巨大的社会资源。目前总量庞大的民间资本也在努力寻求出路和投资渠道,外界缺乏对民间资本的引导,才出现盲目投资房地产领域等现象,大量资本甚至流入国外寻求海外投资,而高等教育与民间资本对接的渠道还不完善。民间资本具有强劲的寻利性,要对它加以引导找准投资方向,促成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这一投资领域。
(二)国家政策对民间资本的引导
国务院在2010年发布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支持民间资本兴办高等学校,修改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落实对民办学校的人才鼓励政策和公共财政资助政策,加快制定和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金融、产权和社保等政策。2002年我国通过了第一部有关民办教育的法律《民办教育促进法》,目的在于用法律维护和保障民办高校和受教育者的权益,促进民办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促进法》首次明确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高校开始具有更多自主权,该法也宣告了民办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补充,政府应把它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投资高等教育事业的回报问题也给予了解答,允许投资者有合理回报。上述的法规和条例对民间资本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有助于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投资结构。
(三)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无限需求
高等教育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项职能。接受高等教育有助于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然而高等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稀缺性和有限性,考生必须通过参加高考这一选拔途径获得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9.9%;2011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 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而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目标,202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40%。从26.9%发展到40%,可见需求巨大。
人们对高等教育机会有着强劲的需求,而对高等教育质量也有很高的期望。高校扩招后教育资源增长幅度跟不上生源规模的扩大速度,引起现阶段教育质量下降、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如教师资源、校舍和图书馆资源等软硬件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总体资源短缺。因此,吸收民间资本提高教育质量,是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的优良路径,符合时代需求。
(四)国外高等教育财政资助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也是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系上分为三级,分别为联邦级、州级和地方级,其中州政府拥有最高权限,可以对本州高等教育进行独立管理,正因为如此,州与州之间的财政体系有较大差异。美国联邦政府发挥有限作用,更多是自己开拓多元渠道,三级政府财政投入外还有销售服务收入、学杂费收入和其他收入。公立学校学费比较高,政府积极鼓励大学生通过贷款上学。此外,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也日益成为美国高校缓解经费压力的有效手段。英国政府通过独立的基金委员会向高校拨款,这些高等教育基金会拥有向高校分配经费的权力。基金会对大学的经费运用情况将进行考察并评估运用绩效。近年来英国逐步提高个人负担比例,随之相配套的是贷款优惠计划。与美国相似的是,英国目前也扩大了外国留学生的规模,通过教育产业化创收。
三、促进民间资本投入高等教育的对策
(一)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对投资者的回报
具有科研实力的高校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和科技资源,能促进经济发展,然而在科技转化过程中却缺少相应充足的经费。目前高等院校办学经费相对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靠学校有限的资金难以实现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为此应积极促进民间资本投入高等教育,加快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强大的经济效益。高校科研人员只有和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尤其是和企业家资源相结合,才能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互联网加速了两者之间关联的建立,作为企业应积极主动和具有先进科研实力的高校建立密切合作。海尔集团的全球研发资源整合平台便是很好的例子,该平台整合了全球知名高校专家学者和科研机构,只要海尔将研发需求放到平台上,就能第一时间联系到研发资源。掌握技术的高校也应主动推进企业化运作,将技术推向市场,培养“专业技术经纪人”对接高校和市场,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
(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投资基金和基金会
在国外,大学基金会可以衡量和评估大学声誉和办学质量。受到国外大学基金会的鼓舞和示范,我国一批知名高校也纷纷积极地成立了教育基金会,如浙大、清华的基金会等。而更多的普通高校在这方面还做得不足,应支持更多高校设立教育基金会。与此同时,作为学校向社会筹集办学资金的一种合法渠道,也要注意对筹集的资金进行投资,国内各高校普遍对基金运作不够重视,采用单一的投资方式,高校应进一步重视高校基金会的工作,加以运作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提升收益。
大学基金会是社会群众对高校教育事业的无偿捐助,而投资基金则可以为投资者创造收益,是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的有效手段。学校可以通过购买股票等形式将资金投入资本市场,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通过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负责投资管理,基金由此可以创造出更大的收益。所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事业也可以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投资基金的发展模式,吸收民间资本投入到高等教育投资基金中来。我国民间资本总量庞大,只要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高校教育投资基金将成为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为高校建设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三)发行教育彩票
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早在1985年便开始发行教育彩票,目前已形成一套完善和成熟的机制。教育彩票每年为该州公立教育事业贡献了超过法定指标的收入。目前,我国发行的彩票主要有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它们为中国的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借助于这两者发行的成功经验以及国外教育彩票的成功事例,教育彩票的发行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中,有关于发行教育彩票的提案,提议国家通过彩票开采社会资源,填补对非义务教育拨款不足,提议也指出现在发行教育彩票的时机已经成熟。由国家统计局对北上广的居民关于彩票的调查显示,在购买彩票时高达45.6%的居民不会顾虑彩票的发行名义,有将近10%的居民愿意尝试购买这种彩票。教育彩票在扣除返还后所能筹集到的资金,将可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失为一种有效办法。同时,也应注意在法律法规上做出跟进,加强对教育彩票的监督管理,使其充分透明化、规范化合理运作起来。鉴于教育彩票对我国还是新的尝试,笔者认为应在东部沿海发达的城市首先进行试点运作,若取得很好的效果,在获得比较成功的经验后可逐渐推广开来,为高等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四)完善教育领域捐助制度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领域捐助在捐助规模上存在很大差距,这也反映了我国教育领域捐助制度相当不完善。从数据来看,根据2011年全国教育经费情况统计,全国教育经费中捐赠收入占比为1.74%,远低于欧美等国捐赠水平。尽快建立鼓励社会捐赠的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
目前我国教育捐助领域还存在很大问题,首先,体现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与外界联系被动。其次,捐赠工作不够规范,高校在接受捐赠后缺乏信息披露,令捐赠者感觉捐的不明不白。再次,对于收到的捐赠物资或经费,缺乏有效的运作和管理。为此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捐助管理架构,形成专业化、规范化、透明度高的运行机制。在美国教育领域捐助的形式非常多样,捐助往往能使捐助者获得良好的声誉,如将捐赠动产和物资以捐助者的名字命名,这种双赢的策略将能充分调动捐赠者捐赠积极性。而我国目前通常采用无偿捐助方式,对此笔者认为应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出台教育领域的捐赠法规,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在制度上对捐赠者的权利和权益加以说明和保护,给予捐助者资产命名权、使用情况知情权等,民间投资者还应享受到所得税减免的优惠政策。
四、结论
积极吸纳民间资本投入高等教育是解决高等教育经费不足问题的一条关键和必然出路。充分调动起民间资本参与高等教育,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满足办学资金需求,为高校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资金环境。因此,需要加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在政策层面给予民间资本正确而有力的引导,大力推动民间资本和高等教育的结合,多元化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才能有效解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强劲的这对矛盾,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未来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