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课的教学建议
2015-09-16李世春
[摘要]《国共的十年对峙》是中国近现代史重要的一课,由于受学时限制,许多重要历史信息无法在教材文本中完全呈现,建议教师结合当时中国的时代特征、中日矛盾、对峙情况等史实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历史课的功能和价值。
[关键词]教学建议社会特征中日矛盾对峙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20105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社2012年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一,是目前全国普通高中学生使用最广泛的历史教科书。该书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为主体,叙述了中国共产党从1927年8月1日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南昌起义开始,到开展土地革命,进行红军长征,最后于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陕北长征胜利,结束近十年的内战历史。此版教材改变了原教材把《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课分《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红军的战略转移》《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五课来学习的教材编写体系,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为了使师生更好地把握这段历史,实现历史教学的功能与价值,本文从当时的社会特征、主要矛盾变化、对峙特点等维度对《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课的教学提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作者简介]李世春辽宁阜新市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阜新市优秀教师,阜新市第二届、第三届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阜新市“十百千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历史学科带头人,阜新市优秀社会科学专家,先后在《中国教育报》《历史教学问题》《历史教学》《教学与管理》《中小学教师培训》《辽宁教育》等杂志发表研究性论文50余篇,其中《谈谈“双语生”史料解析能力的培养》等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一、认识频繁战争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
修订后2012年版的《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课,只介绍了三目,即南昌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这样的教材体系给师生的感觉是从1927年到1937年期间,中国社会的现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出现、壮大、发生挫折到长征最后胜利的过程,而不能从历史背景角度认识红色政权产生、存在的根本原因,不能准确把握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所以需要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引领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是在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的背景下,在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地区逐渐成长、壮大起来的。当时的社会主要特征是战争频发,各种势力纷繁角逐。频繁战争既有蒋介石领导南京国民政府为统一全国、消除异己进行的一系列战争,也有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进行的“围剿”战争,还有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据不完全统计,“十年对峙”里爆发的较大战争有1928年4月到9月国民政府进行的收服北洋军阀残余势力的第二次北伐;1929年3月到6月底蒋介石与李宗仁桂系的蒋桂战争,1929年10月到11月底蒋介石与冯玉祥的蒋冯战争,1929年9月到12月蒋介石与张发奎、桂系俞作柏的蒋张桂战争,1929年12月到1930年1月蒋介石与石友三、唐生智的蒋唐石战争,1930年5月到11月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人的蒋阎冯桂中原大战。除了上述战争,还有国民党对共产党领导下革命力量从1930年到1934年发动的五次“围剿”战争,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制造的九一八事变,1932年制造的一·二八事变,1935年的华北事变等。所以频繁战争成了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明晰中日民族矛盾渐成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教材文本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资源,修订后2012年版的《国共的十年对峙》没有提及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侵略,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需要教师在把握“国共的十年对峙”前提下,对有关历史资料进行必要的补充,帮助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利用中国的内战,一步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和加速侵占中国的过程。比如日本帝国主义利用1930年蒋阎冯桂中原大战东北军一部分在关内和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于1931年9月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整个东北;1932年1月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从1933年到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中国华北蓄意制造的一连串事件——华北事变等。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华战争,促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到1935年底,抗日救亡的呼声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声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了国内各种力量的基本共识。此时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也由1935年前的反蒋抗日改变为逼蒋抗日,最后到联蒋抗日;几乎同一时期,国民党也开始调整与共产党的关系,秘密与共产党接触,一致对外,共同抗日。
三、理解“国共的十年对峙”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修订后2012年版的《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核心内容是“国共的十年对峙”,但是教师如果单纯地依托教材文本去理解国共的十年对峙,很容易使学生对这段历史产生曲解,甚至会出现错误的解读,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完整地了解和理解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内涵和基本概况,完整地理解“国共的十年对峙”这个历史概念。首先要使学生懂得“十年对峙”时期国内存在着许多力量的对峙与抗衡,国共的十年对峙并不是简单局限在国共两党之间,这些对峙与抗衡有新旧军阀之间的、新军阀内部之间的,也有日本侵华与国民党之间的。其次要让学生明白国共的十年对峙也并不是国共两个政权间势力对等、自始至终都存在的,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力量不论从规模到实力,都没有达到与当时位居全国统治地位的中国国民党政权形成对等,即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力量最鼎盛的时期(史学界一般认为是1933年秋中央苏区人口也只有453万左右,面积大约8.4万平方公里。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也只是控制和影响了赣南、闽西、闽浙赣、鄂豫皖、湘赣、湘鄂赣、洪湖湘鄂边、左右江等根据地,从版图看不及全国的1%;这些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南方几省的边沿地区,是十几个分散的地块;根据地的经济、交通非常落后、闭塞,而且这十几块根据地也不是同时期出现和同时存在的;当时的中华苏维埃政权也远没有取得国际地位和影响,更不要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开始长征,其他根据地早已相继受挫或消失,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也只是“马背上的共和国”了。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完整地理解“国共的十年对峙”的历史内涵和基本概况,还原历史史实,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