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过秦论·上》的对比艺术
2015-09-16马婷婷
马婷婷
[摘要]西汉贾谊的名作《过秦论·上》是一篇政论文,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通过秦的兴盛与灭亡的前后纵向对比、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陈涉与秦的对比、陈涉与六国之师的对比,相互交错,层层深入,为突出中心论点造足了气势,作够了铺垫。
[关键词]高中语文对比论证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20027
高中语文教材中西汉贾谊的名作《过秦论·上》是一篇政论文,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文中对比相互交错,层层深入,为突出中心论点造足了气势,作够了铺垫。
一、 秦的兴盛与灭亡的前后纵向对比
作者先写秦的兴盛,后写秦的灭亡,间接从时间和气势上进行了对比。秦的兴盛是“奋六世之余烈”,从公元前361年到公元前221年,约历140年方才统一全国,可谓漫长。先写秦由兴而盛的“攻势”,将攻与被攻的双方两极强化,极言被攻对象的力强势盛,极言进攻方的力弱势孤,结果却易攻轻取,对比之下凸显气魄,且更能说明问题。双方力量悬殊,而“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极言取之易如反掌之劳,似费吹灰之力。后写其灭亡时间从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到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子婴出城降,秦朝灭亡的时间仅仅只有两年多。从秦国建立到其灭亡也只经过了短短的15年左右,在我国历史上可谓“昙花一现”。这是时间上的对比。秦兴盛时,“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秦始皇时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而灭亡时,“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似土崩瓦解、风吹叶落,不堪一击。在写秦兴盛时,作者笔调如大鹏展翅,扶摇直上,为其雄壮而歌;在写其灭亡时,则笔锋陡转,如飞雕中箭,顿坠云霄,为秦的灭亡而悲叹。这是气势上的极化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秦兴盛时的励精图治与灭亡时的不堪一击。
二、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
在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中,作者主要直接从国土和军事力量上进行了对比。当时秦以外的诸侯国任何一个都难与秦匹敌,所以只有合纵缔交才能与秦抗衡以求自保。联合起来的九国之师在各个方面颇具优势,相比之下秦却处于劣势。作者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一方面竭力铺叙当时九国联盟的力量强大,从统帅之贤、人才之多、土地之广、兵力之强等方面,突出了九国叩关攻秦时的来势凶猛。然而在攻秦过程中却是出人意料的表现:一方面是秦人开关延敌的从容不迫,一方面是“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兵多将广,声威煊赫,而攻秦的结果是不费一刀一箭,就叫山东六国“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从层层对比之中,我们看到处于劣势的秦国反而是所向无敌,强大无比。贾谊写秦攻之易,却先将双方极化,再将攻取极化,则文辞便壮采飞扬 ,足可以披鼓骇聋。“壮词可得喻其真”,像“无亡矢遗镞之费”“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等,“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反而有助于文意的鲜明显豁。
三、陈涉与秦的对比
在陈涉与秦的对比中,作者是采用间接对比。陈涉与秦的对比,是极弱者和极强者的对比,揭示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秦自孝公到始皇,百又余年,“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再到“六合为家,崤函为宫”,势力空前强大。而陈涉乃“迁徙之徒,氓隶之人,才能不及中人”……无论从哪方面都不能与强秦相提并论。唯一能与强秦一比的就是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这也就是陈涉起义得到了最强大的力量支持,这最强大的力量就是天下民心所向。所以,陈涉“一夫作难”秦朝“七庙隳”,秦甚至连国君也“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极为弱小的陈涉却推翻了最强大的秦朝,最强大的秦朝却灭亡于最弱小的陈涉。这一强烈的对比说明强弱并不在于地域的广阔,也不在于城池的坚固;不在于人马众多,更不在于武器的精良,而在于是否施仁政,得人心。而秦始皇实现统一后恰恰在治国方略上不得民心:“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试想这哪一条是仁人之心王道之举呢?在这强烈的对比中,秦灭亡的原因不言自明。
四、 陈涉与六国之师的对比
陈涉与诸侯在地位、兵器、士卒、人才等各方面“不可同日而语”,强弱对比如此悬殊,他们同是秦的对手,曾先后与之抗衡,然而人多势众的六国,却一一为秦所灭,区区一个陈涉,竟然使秦“七庙隳”,对比将前面形成的反差,进一步深化、强化了。
统观全文,纵横捭阖,极化对比,气魄恢宏。首先,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陈涉不畏秦王朝的强大,反抗强秦,导致秦的灭亡。随着对比的层层深入,形成的反差亦步步强化,更留下串串悬念,人们亟待答案,作者一个“何也”,终于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就是秦朝灭亡的本质原因,是全文结论之所在。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