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也妮葬在这里
2015-09-16何晓川
《欧也妮葬在这里》本是第十四届“新作文杯”放胆作文大赛的一等奖作品,但这里我们将它推荐给你,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这是一篇读书之作。或许你很难理解,但事实确然——参赛作品不少,但编造故事、情感虚浮、表达虚妄的比比皆是。而回溯“放胆”历程,犹记得王黎冰那篇掷地有声的读书之作《日边红杏倚云栽——评探春之死》,记得那铁骨铮铮的作文之道:读一篇经典,写一生文章。言犹在耳,但十几年过去了,网络时代,又有多少人肯静下心来好好品读那些人生智慧的精华,聆听那些发于伟大灵魂的声音?更可惜的是,很多人不知道,读经典之后写就的文章,自然带有一种超脱的气质,厚实的底蕴,本文恰是一个例证。
另一方面,这是一篇思想之作。本文恰似一面镜子,会照出我们人性里的贪嗔痴,照出个体的优劣之别。它也很应景:在当下社会,我们何以自处?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定位是怎么样的?对待金钱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这些时时考验我们的问题,也许在读完本文后,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另外要说的是,也许本文还无法承受标杆之重,但它应该是一个方向,指引我们的写作与人生。
一
春天,当然漠索城也是春天,又到了老天下金子的季节。葡萄园嫩绿的新叶上挂着雨珠,温润地映着农夫们快活得发红的脸庞。
在漠索城的角落,那栋房子显得高高在上,任凭人们仰望着,乌黑的外墙仿佛也发亮起来,要保佑人们永久地幸福。但就在一个一如往常的晚上,欧也妮·葛朗台——这位受人尊敬的可怜的老好人,安详地睡着了。早上佣人进入她房间时,只看到她留给世界的永恒的微笑。她梦到了什么呢?
没人会关心这个,因为整个漠索城都沸腾了。欧也妮,这个继承了父亲和丈夫遗产的富人,数十年保持清修生活的有钱人,终生无子女,就这么不负责任地走了。她的遗产呢?金币呢?有心人统计过,前后几十年,欧也妮捐款资助过的教堂、学校和孤儿院,捐款总和达到了两千万。于是有传言说:欧也妮至少拥有上亿资产。不然她怎么肯捐那么多钱呢?欧也妮生前,许多政客都推她为全国首富,争着给她颁发慈善奖,以求获得竞选所需资金。现在她去世了,那些闪着诱人光泽的金币又归谁?
后来她的遗嘱公开了,她只留给了佣人和租地上的贫苦农民一笔钱!舆论哗然,漠索城的居民都握着自己并不瘪的钱袋,感叹着没从中获得那份好似自己应得的利益。很快又有好事者统计了,欧也妮的这笔遗赠虽达百万,但与那上亿资产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剩余的财产恐怕被这怪异的老女人带进坟墓了吧?
二
除了这些居心叵测的人之外,为她的去世而伤心的人还是有的。她微笑着躺在床上,清晨的阳光铺满了她那被磨白了的蓝呢绒睡衣,照着她圣洁的爬满皱纹的脸,她似乎年轻了许多。在她的床边,她唯一的佣人和一些深深尊敬她的农户们站在那儿啜泣着,眼神中的悲哀淌出、滴落。如果拿侬在的话——当然她已经去世二十几年了——她一定是哭得最痛心的。但现在在床边最心碎的是拿侬和科怒瓦耶的女儿,和拿侬一样丑陋而善良的佣人——人们都叫她“嫁不出去的小拿侬”。拿侬去世后,欧也妮把她的女儿当作妹妹看待,小拿侬便一心一意地陪着欧也妮过着清修生活,忠诚于欧也妮,终因虎背熊腰、生活单调,老大不小了还没有嫁出去。小拿侬翻出欧也妮生前的遗嘱,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半是悲伤半是震惊地站起来,走出发了霉的房间。
当人们还在捕风捉影的时候,欧也妮的灵柩还停在教堂里,并没有下葬。她的葬礼弥撒很朴素,这也是遵循她的遗嘱。教堂的牧师回头看了看欧也妮捐赠的黄金的圣体匣,黄金的色泽如同上帝的光芒,只觉得将要升入金碧辉煌的天堂,以至于在诵安魂诗的时候念错了几句还浑然不知。尽管如此,弥撒仪式还是吸引了全城人来参观。牧师心不在焉地朗诵着,底下的人们窃窃私语,讨论着将会收到的礼钱和接下来的宴会,哄笑声随着牧师念的错字浮动在人们被素纱衬得通红的脸上。穿着落魄的农家小伙子们倒是显得庄重肃穆,快要潸然泪下,不时瞟一眼小拿侬的反应——她现在也该是有钱人了。
冗长而无趣的诵安魂诗环节终于结束了,小拿侬显出很凄然的神色,给牧师付了费用,又鞠了一躬,就要带着灵柩下葬。人们这才明白他们的期待落空了,一些人当场骂骂咧咧地走出了教堂,还有些人计划着跟在送葬队后面,想伺机捞些好处。可不能让这个大买卖就这样飞了,教堂里的人都这样想。牧师摩挲着手掌走到小拿侬面前:“那个,葛朗台女士是远近闻名的大慈善家,我们教堂为了表示对葛朗台女士的尊敬之情,决定为她再义务举行一次弥撒,您看……”一边向小拿侬使着眼色。小拿侬见教堂如此客气,单纯愉快地答应了,却并没有给钱的意思。牧师讨了个没趣,进退两难,悻悻地走了,欧也妮的送葬队最终也没出发。
但翌日一早,教堂的空气马上躁动起来——欧也妮的灵柩不见了!只见修女们跑进跑出,惊得在门前悠闲踱步的鸽子四散飞去。问小拿侬,只说是不想错过葬礼期限,趁着夜色运出城葬了。再问地点,只推说不记得。至此,人们更确信了欧也妮用巨额财富做了陪葬。他们便咬牙切齿,如遭了强盗般义愤填膺地回了家。孩子迎出来,越看孩子越发不争气,上前就踢了一脚。但大多数人终究无可奈何。
三
金钱的气味终究会招来善于敛财的猎狗,最近水楼台的是克罗旭家的远亲们。衣着讲究的绅士们从法国各地赶到漠索城,乌鸦般娴熟地追寻着死人的气息。先祭拜了从没见过的德·蓬风庭长在寒风中孤零零的坟冢,四处宣告和庭长的血亲关系,然后径直朝欧也妮的故居去了。
欧也妮的故居如今成了农夫们的公用地,克罗旭家的绅士们推开被煤烟熏黑的门,下意识用手帕擦擦手,愣了一下,又把手帕收回去了。他们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踩到在地上乱窜的鸡仔,好不容易才挪到了小拿侬的房间。“欧也妮这儿没有你们要的财宝!”小拿侬拿着扫把像牧羊犬吠着饥饿的狼群一般把他们轰了出去。克罗旭的远亲们到底没有占到先机——格拉桑家的人和落魄的贵族也在涌入漠索城。
那天晚上夜空被烘成了呛人的红色。小拿侬失踪了,不知从哪儿来的人们在灰烬中翻找着,看上去是在寻人,却失望地发现并没有金色的光芒映在他们漆黑的脸上。穿金戴银的贵族们站在一旁,觉得冬日慵懒的阳光照得头皮发麻。漠索城郊外,精明的猎人们循着深浅不一的车辙印追寻,直到看见深山前的石板上赫然写着“欧也妮葬在这里”。endprint
四
欧也妮葬在这里!有心人听到了,故作镇静地摇头,心里盘算着自己高明的小算盘。就在这个消息传开的当天夜里,下起了冻雨,但在那些不惧寒冷的勇士心里,这就是天降的宝石。一大群人就这样在深山前不期而遇了,在夜雨中摸着黑撞在一起,跌进泥水中,又四散跑开,各自忙碌起来。冻雨夹着汗水,落在铁锹上,发出微妙的颤音,冻僵的手握着铁锹击在湿黏的泥土中,如同苍蝇钉在新鲜的苹果上,柔软无声。但在他们心里,这每一下都使他们心惊胆战,生怕被什么人看到而成为永远的笑柄。这个状况持续了三个夜晚,有钱的人家雇佣了大批人持续寻宝。所谓寻宝已是公开的秘密——那座山已经秃了一大块了。
最先有所发现的是格拉桑家,家道的中落使他们无法雇佣别人,但他们因此更加积极。他们陆续挖出了几枚古代银币。“格拉桑挖出了银币!”寻宝归来的男人们谈论着。“格拉桑挖出了财宝!”街角的妇女们兴奋地大声叫起来。全城的人以讹传讹,越传越玄,引得人们带着工具一起向仿佛唾手可得的财富涌去。连一直没有动静的克罗旭的远亲们也半信半疑地加入了寻宝大军。
全城的寻宝活动一直持续到了春天,期间这批民间的“考古队”陆续挖出了一些年代久远的铜币和瓦片。“明天就能找到财宝了”,欲望面前的人们总这么想。但早已寸草不生的秃山终于惊动了政客们,他们带着保镖来“取缔非法盗墓活动”,正和寻宝的人们僵持着……
五
另外一边的漠索城里,来了一位熟悉的人,她穿着一件被烟熏黑又沾了尘土的灰色上衣,头发有半边烧焦了,提着装着什么的破烂布袋,一瘸一拐地穿过荒废了许久的葡萄园。那是小拿侬,她在大火中死里逃生,但财产却付之一炬,现在住在乡下的农户家。她来到欧也妮故居的废墟边,正好撞见奥勃里翁家的马车,她正猜里面坐的是谁,那位消息不灵通的老查理和他的儿子就从马车上下来了。拿侬厌恶地看着他以及他身上黄铜仿造的金首饰,还有他瘦削得发黑的面庞——倒活像一个流离失所的灵魂住进了这个躯壳中。她突然想起了欧也妮的遗嘱,便从布袋里掏出一件款式朴素、针脚细密,但是被烧掉了一只袖子的衣服——这是小拿侬拼了命救出来的,它代表着欧也妮对查理的思念。她把衣服递给查理,转身走了。查理一边反复检查这衣服,一边回头看看烧焦的废墟,然后不屑地将它扔在路边。
“听说了吗?政客们好像要建一座欧也妮纪念公园,就在挖宝的山上,收门票参观。”“是吗?”“当然了,很多地方都流行这个……”路边的人们热切地说着,并不关心从身边走过的穷人小拿侬。
小拿侬来到远离城市的一片开满铃兰的草地上,喃喃自语:“我知道那把火,还有那个刻字的石板都是克罗旭家打击对手的把戏。其实您早就把钱捐完了,他们只是被自己的欲望埋葬了。我已经完成了您所有的遗嘱,让您睡在纯洁安静的地方了……我会离开漠索。”
当小拿侬走在地中海的阳光下,听到路人关于多地争夺欧也妮祖籍的闲语时,猛地回头,又露出笑容,继续赶路。
时光总骗人遗忘,但欧也妮的财宝之谜却在法国流传开了,人们的寻宝旅程从未结束。也许几百年后还会有专家对这些谜题发表高见吧。
写作感言
巴尔扎克在《欧也妮·葛朗台》中以欧也妮为中心,老葛朗台为塔顶,描绘了一个一本正经的小丑,塑造了一群追求物质而失去本心的人。我续写的却是去掉“塔顶”之后,围绕金钱与欧也妮的善良之心展开的一段啼笑皆非的故事。《欧也妮葬在这里》融入了一些我对于社会和人性的反思,但每每触及深处,总会感到力不从心,这使我很不满。巴尔扎克的作品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至少在他悲观的故事里我看到了乐观的东西:社会给予的不一定正确,所以我们更需要自己去寻找活下去的正确路线。这给了我续写他的作品的动力。
由于每天写作时间有限,只能断断续续地写,也因此可以对作品进行反复构思,使故事更顺畅、更合理地发展。当然,因为语言的贫乏,文章尚有不成熟的地方。我庆幸的是,文章还是表达出了自己的思想,并且得到了评委的认可。写作的梦想也许虚妄,也许现实,但我将勇敢前行。
老师点评
《欧也妮葬在这里》写得很有现实意义。文章以巴尔扎克的原作为背景,融入了作者对社会中物质与信仰的思考,由个人的拜金主义延伸到群体的金钱崇拜,刻画了一群失去本心的人。其中对欧也妮葬礼的特写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原本安静肃穆的葬礼却因为一群心怀鬼胎的人而混乱不堪。因为经常关注新闻,所以作者对现实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将社会丑陋现象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在原著当中,最让人感动的是欧也妮对查理的那份感情,作者在续写中让这唯一的暖色也消失了它原本的温度,映射出现代人对感情不负责任的态度。
“针砭时弊”这四个字很能体现何晓川的写作风格,何晓川善于从现实中取材,并且对现状有客观而辩证的认识,这使他的文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而“厚积薄发”是何晓川同学写作的方式,对原著的深刻认识,对社会现状的细心观察,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还有长年累月课外练笔的功底,是能写出这样故事性强又有现实意义的作品的根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