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西湖国际全科医学学术交流会内容摘登

2015-09-14李兰娟,曾益新

中国全科医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社区卫生全科医学

·全科医学论坛·

2014西湖国际全科医学学术交流会内容摘登

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人才培养

s of 2014 West Lak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eral practice[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5,18 (1):1-3.

【编者按】 2014年10月21—23日,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承办的2014西湖国际全科医学学术交流会在浙江省杭州市隆重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有 800多人,来自于中国大陆、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中国香港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会议上大家就医疗卫生改革与全科医学体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模式、国际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慢性病管理及全科医疗管理与服务模式等主题内容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讨论。本期摘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教授两位专家关于全科医学与健康管理、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进全科医师制度建设的讲话。会议上的更多精彩内容将在以后几期陆续刊出,我们希望与更多的全科医生分享全科医学的发展成果和最新信息,共话全科医学的美好未来。

全科医学与健康管理

李兰娟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医学会会长:

1 发展健康管理与全科医疗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人口的疾病谱发生了深刻变化,以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的疾病谱已经被慢性病以及与人们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谱所替代。当今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21世纪被称为 “银发世纪”,老年人健康和居家养老等问题被社会广泛关注。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 1.63亿。到 205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4.23亿以上。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大约是全人口的3倍。

国际实践表明,高支出的医疗体系难以为继,我国须以此为鉴将健康战略前移。要从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下移医疗卫生工作重心成为重点。目前大医院人满为患,但现在病人还是倾向于去大医院就医,这个重心下移的工作还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要重视农村卫生、公共卫生、城乡社区卫生,大量的基本健康问题应该在社区得到解决,这也是当今医疗卫生改革的重点。

医学模式的转变凸显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必要性:(1)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2)由个体服务,转向以社区为基础的群体服务;(3)由对疾病的干预,转向对影响疾病的危险因素的干预;(4)由生物学因素,转向生物 -心理 -社会因素;(5)由卫生部门单独承担,转向全社会所有部门共同承担;(6)由单一的疾病预防资源,转向综合性利用资源;(7)由防、治分离,转向预防、保健、医疗、康复、计划生育技术和健康教育一体化服务。防止健康人变成病人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这个模式需要全科医生来实现。

要构建新颖的和谐的医患关系,首先必须要构建新型的医疗服务体系,大医院提供疑难复杂危重疾病的诊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一体化服务,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双向转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站实行统一管理,做到预防保健立足社区、卫生监督进驻社区、应急行动依靠社区、城市医院牵手社区、全科医生扎根社区。在今后的医疗卫生改革中,新的思路和方法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主,要活得更健康、更长寿,提高人们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医疗保健。

2 发展全科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议

2.1 加大投入,夯实社区卫生服务网底 一方面,切实解决业务用房和必要的医疗设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卫生服务效率、可及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增加社区卫生人员编制,提高社区卫生人员工资待遇,留住人才,提供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在三级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是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乡镇卫生院)是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是网底。

2.2 转变模式,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要做到 “五个转变”:(1)转变服务功能:从单纯的医疗服务转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形成 “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健康进家庭”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格局。(2)转变服务模式:从坐等病人转向进村入户、上门服务,从间断的医疗服务转向连续的健康服务。(3)转变知识结构:从掌握单科医学知识转向全科医学知识结构。(4)转变运行机制:实行按需聘人、竞聘上岗、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等方式,强化责任医师的职责和服务意识。(5)转变投入机制:从 “以药补医、以医养防”转向由政府保障社区卫生工作和人员经费。

2.3 强化培训,加快全科医师队伍发展 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方式,为贫困地区农村培养合格的全科医师队伍。加强政府领导力与主导作用,提高全科医师岗位待遇。

2.4 整合资源,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全人全程的健康服务。全人全程健康服务涵盖了十大生命阶段: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电子健康档案对生命历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动态变化的健康服务自动汇聚。我们为做好这个服务,创建了一个新型的电子健康档案的软件系统,这个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包括了家庭档案、个人健康档案、慢病管理、传染病管理、妇女 (儿童)保健管理、计划免疫、统一信息发布等。这个健康档案便捷高效、易学易用,通过智能化手段形成个人主要健康信息总结,用于诊疗过程中的参考和信息转移,成为 “活档案”。其智能化提醒包括:异常指标的提醒、日常工作提醒、随访预约提醒、高危因素提醒。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社区责任医生的服务效率。

保健人群多、医疗资源相对少,自我保健需要专家团队辅助才能持续。电子健康技术是解决这对矛盾和增强团队辅助保健作用的有效方法。居家健康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包括无线计步器、无线血压计、血糖仪、脉搏表等。在工作和生活中安装带有医疗保健测试功能的传感器如:智能衬衫、短裤、腰带、腕表、呼吸运动传感器及耳麦、项圈等日常用品的传感嵌入,能够搜集个人的重要体征数据,如心搏、体温、呼吸、血压等。定期自动测量个体的重要健康信息,存储并传送,通过处理分析后摘入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中,可为医疗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公共卫生服务也可以通过电子健康档案更好地提供保健和服务。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促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5个转变:转变服务功能,转变服务模式,转变知识结构,转变运行机制和转变投入。

建立健康云服务体系,以机构互联形成融合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健康云平台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健康情况,提供健康提醒和健康医疗知识的教育。居民如果生病了到医院,可以建立电子病例,出院的时候这个电子病历又通过云平台服务系统转到社区,社区医生根据病人在医院的情况提供出院以后的服务。云服务体系将为更好地制定医保、药物政策提供健康信息。这样全科医生的服务就能够更深入地智能化,更加全面地感知病人的情况,从而更好地提供全面的服务。

信息化使个性化、区域化、智能化的健康服务成为可能。所以最终要通过全科医生的培养,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使人人有电子健康档案,人人有家庭医生,最终实现人人得到健康保健服务,不断提高健康水平。谢谢大家!

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全科医师制度建设

曾益新 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1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的医改关键词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全科医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机会,也给全科医学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指导。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提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内容有: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落实政府责任,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鼓励社会办医。其中 “网络化”、“分级诊疗”及 “全民医保”是医改关键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落脚点是解决 “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看病贵”有全民医保保驾护航,“看病难”依赖于网络化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制度。网络化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制度的基础是全科医学,制度依赖于体系,所以关键环节是打造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健康服务团队,让居民真正感受到 “家门口的全科医生”服务。

2 医学模式的变迁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

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医学的认识观和行为方式的总体概括,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的指导方针,影响着整个社会对医学活动的思维及行动,直接反映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防治方式以及相应的医疗卫生体系、医学教育、医学科研程度。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人类对人体结构、疾病及疾病谱的认识不断发生着变化,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医学模式也从最初的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十七世纪的机械论医学模式,发展到后来的生物医学模式和现在的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

我国于1981年引进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现在正处于从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呈现出多医学模式并存的现象。我国疾病谱现状的特点是:(1)人口老年化、城市化明显;(2)人们的环境、饮食、生活方式发生改变;(3)感染性疾病及新发传染病依然存在;(4)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死亡原因的83%,且 “一人多病、一病多因”。这就要求我们去适应新的医学模式。WHO在 《迎接 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这提示医学发展的趋势已由 “以治病为目的的对高科技的无限追求”转向 “预防疾病与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水平”。这一重大转变,有三个显著特点:(1)医疗卫生的工作重点已经由治病转向预防保健;(2)医疗卫生的关注点已经从疾病转向健康;(3)医疗卫生在重视科技作用的同时,更加重视人文关怀。

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女士表示 “在我退休时,当我回到中国生活时,我希望能有一位训练有素、受人尊敬、工资薪水合理的家庭医生照顾我的健康;医生和家庭诊所能够提供所有的基本医药……”。这是陈冯富珍女士的中国梦,同时也是中国很多百姓的健康需求。基层医疗机构的主要职责就是关注居民的基本健康和公共卫生服务,所以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要以社区为基地,以居民为对象,以熟悉和了解为基础,以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为重点,以培养优秀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为关键。

3 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现状

我国现在的医疗体系基本呈金字塔形,基层医疗机构数量较多,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特别是医务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全科医生的培养规范可以用“5+3”来形容,即5年的临床医学 (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从数量上看,2013年我国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师的执业医师共有14.5万人,包括注册为全科医学专业的4.7万人和通过培训取得合格证的9.8万人,这反映我国全科医生团队建设的规模较小;从素质上看,社区和乡镇的全科医生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非常少,拥有大专学历的占 40%左右,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全科医生依然存在,这反映我国基层全科医生的教育背景和培训学历普遍不高,全科医生团队建设质量有待提高。

4 关于加强全科医生团队建设的建议

强基层关键是强全科;强全科关键是强人才。

第一,重视全科医生教育培训,坚持现有有效措施。如定向招生;免费教育、免费培训;县管乡用,实现县乡村一体化;全科医生定期轮岗制度;保证全科医生出路等。

第二,建立符合全科医生行业特点的薪酬体系。基层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疾病的过滤者,是“预防为主”工作的落实者,要求有宽厚的知识体系结构,有较高的人文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而且工作时间不固定,工作和生活环境艰苦,工作位置“偏远系数”较高。所以需要建立一个可以向基层倾斜的薪酬体系,让基层全科医生可以得到更好、更符合行业特点的物质回报。

第三,保证全科医生职业发展空间。(1)完善全科医生考核、评价及晋升体系。明确社区和家庭的各项健康指标;疏通全科医生晋升渠道;取消基层全科医生晋升制度中对外语和论文的要求;适当缩短晋升所需时间。(2)对全科医生开展继续教育活动。采用导师制,开展定期免费培训;应用互联网对全科医生进行常态继续教育。

第四,提高全科医生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在我国的卫生系统里,最高的荣誉就是突出贡献专家奖,建议从今年的奖项开始,应该专门留有全科医生名额,以此来提升全科医生的社会认同度和行业认同度。能够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和高度信任是比提高薪酬更有意义的激励政策,可以提高全科医生的事业成就感和职业归属感。

R 197

C

10.3969/j.issn.1007-9572.2015.01.001

2014西湖国际全科医学学术交流会内容摘登 [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1-3.[www.chinagp.net]

猜你喜欢

社区卫生全科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社区卫生发展“老大难”还在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
农村社区卫生机构试试“托管制”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