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015-09-12吕雪涵
[摘要]我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经历了高速增长期、迅速回落期和稳定增长期,对俄罗斯投资额增长较快,但投资规模不大,投资产业还不够合理。选取1996—2013年数据,利用ADF检验、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实证分析我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俄罗斯的经济规模、研发投入以及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主要影响因素。提出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及对俄罗斯市场和投资环境的了解,扩大对俄罗斯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等促进我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对外直接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8-0039-03
[作者简介]吕雪涵(1989-),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方向:国际金融与投资。
一、引言
近年来,中俄两国在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2009年两国签署了《中俄投资合作规划纲要》,为我国对俄直接投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3年我国对俄罗斯的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022亿美元,占对整个欧洲直接投资的1718%。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Aliber(1983)研究发现汇率的变化会引起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Bhagwati(1987)的研究表明反倾销会使对外直接投资减少,即贸易摩擦会影响对外直接投资;Coe 和 Helpman(1995)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的研究与开发(R&D)有关;Lechenko(1999)提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施耐德和弗雷(1985)提出了在发展中国家工资是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程惠芳和阮翔(2004)认为投资国与东道国的经济规模和两国之间的贸易量都与直接投资流量存在正相关关系等。有关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而针对我国对某一国家的直接投资的研究还较少,因此,研究我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的现状和特征
(一)我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对俄罗斯OFDI有了长足的进步,投资流量从2003年的3062万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02225万美元,投资存量也由2003年的6164万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758161万美元。我国对俄罗斯OFDI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高速增长期(2003—2006年)、迅速回落期(2007—2009年)和稳定增长期(2009年以后),其中2007—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俄罗斯OFDI呈现迅速回落的趋势,2009年以后,随着中俄投资合作规划和地区合作规划的签订,以及俄罗斯政府开始逐步简化外资进入手续、调低外资准入门槛,我国对俄罗斯OFDI进入了稳定增长期(见图1)。
从行业领域看,我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主要涉及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等,而且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占比392%)、采矿业(占比222%)、制造业和金融业,其中对金融业的投资增长速度最快(见图2)。
(二)我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的特点
1投资领域主要以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开发为主。
2我国对俄罗斯投资额增长较快,但投资规模不大。2003—2013年增加了32倍,但2013年我国对俄罗斯OFDI投资额仅为同期中俄贸易总额的258%,占俄罗斯引资额17018亿美元的06%,不足1%。
3投资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农林牧渔业和采矿业,其他行业则相对较少,高新技术产业更少。
三、我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影响我国对俄罗斯OFDI的因素有很多,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理论,充分考虑理论关系、相关实证研究结论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包括我国对俄罗斯的直接投资、俄罗斯的经济规模、俄罗斯的研发投入以及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作为变量。
1我国对俄罗斯的直接投资(OFDI)。目前可获得的数据有我国对俄罗斯OFDI的流量和存量数据,本文采用流量数据作为被解释变量,数据来自商务部网站。
2俄罗斯的经济规模(GDP)。依据Chen和Ma(2011)的实证研究结果:东道国的经济规模对FDI具有正向吸引作用。一般而言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最能衡量该国的经济规模,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
3俄罗斯的研发投入(R&D)。Zitian Chen和Shapiro(2012)通过对新兴国家跨国公司的研究表明这些企业在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存在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所以将俄罗斯的技术研发作为影响因素之一,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
4美元对人民币汇率(EXCH)。Froot和Stein(1991)认为投资国相对于东道国的货币升值会提高投资国货币的购买力,减少投资国的投资成本从而有利于直接投资的流入。由于我国对俄罗斯的OFDI是以美元计算的,因而采用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来衡量两国之间的汇率水平,数据来自我国国家统计局
(二)实证分析
由于时间序列变量往往是不平稳的,若直接采用OLS回归,很难判断它们是真回归还是伪回归,所以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
1单位根检验
用ADF检验对以上4个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的原始数据都是不平稳的,而对所有变量的一阶差分进行检验结果是稳定的,都是一阶单整的,满足协整检验的条件。
2协整检验
通过协整检验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稳定的均衡关系,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对各变量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endprint
无约束条件下的协整秩检验结果显示,在5%显著性水平上各变量之间存在1个协整关系式,因此上述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模型的估计结果为:
LnOFDI=2470781+1914087LnGDP-3733415LnR&D+1027269LnEXCH
(5790467)(0616309)(6257623)(4741409)
t =(4266980)(3106892)(-5966187)(2166590)
R2 = 0908430 Adjusted R2 =0887299 F=4298945
3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用于描述每个内生变量的变动和冲击对自己和所有其他内生变量产生的影响,脉冲响应函数试图刻画这些影响的轨迹。在建立VAR模型后采用Generalized分解法分别给VAR模型中的变量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得到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其中横坐标代表滞后期数,纵坐标代表变量间的冲击程度。
图3、图4和图5分别表示经济规模、汇率水平和研发投入的变化对我国对俄罗斯OFDI的冲击,其中GDP的一个标准差的新息冲击对我国对俄罗斯OFDI的冲击起初较弱,之后逐渐增强,在第3期最大,随后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而EXCH的一个标准差的新息冲击对我国对俄罗斯OFDI的冲击总体表现为由正到负的趋势,并且在第4期之后表现为负的冲击;R&D的一个标准差的新息冲击对我国对俄罗斯OFDI的冲击虽有波动,但总体表现为负值。
4方差分解
为了更好地分析各冲击的重要性,进一步利用方差分解,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各方程新息关联的若干个组成部分,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判断各变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重要性。图6、图7和图8分别表示GDP、EXCH和R&D冲击对OFDI的贡献率,其中,横坐标代表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纵坐标代表变量变化的贡献度。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上述实证结果表明,在1996—2013年俄罗斯的经济规模、俄罗斯的研发投入以及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产生很大的影响。
1从脉冲响应的分析来看:(1)俄罗斯的经济规模对我国对俄罗斯OFDI有较强的吸引力。(2)俄罗斯的高新技术水平和研发投入在短期内与我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这表明短期内R&D并不是吸引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中俄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互补性。(3)从短期来看,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有较大影响,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影响逐渐减弱,最后为负值,表明我国对俄罗斯的投资不是为了规避汇率波动而产生的被动投资,而是以市场、资源和技术为导向的直接投资。
2从方差分解分析来看:(1)从长期来看,俄罗斯的经济规模对我国对俄罗斯OFDI的贡献率相对稳定,同时也相对较小,可能是随着俄罗斯GDP的增加,我国对俄罗斯的投资可能接近饱和状态的缘故。(2)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水平对我国对俄罗斯OFDI的贡献率相对较大,并且比较稳定,这是因为汇率是国际间投资的重要影响因素,汇率的变动将直接影响我国对俄罗斯的直接投资,人民币升值会提高我国货币的购买力,从而减少我国的投资成本,使得我国对俄罗斯的投资增加,相反,会减少对俄罗斯的投资。(3)俄罗斯的高新技术水平对我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的影响起初为负,但在第2到第3期之间有较大的贡献,之后趋于稳定,这表明俄罗斯高新技术的发展将会成为吸引我国投资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四、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政府主导作用,深化我国和俄罗斯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中俄投资合作规划纲要》为指导,通过对俄直接投资实现企业目标和利益。
第二,进一步加强我国企业对俄罗斯市场和投资环境的了解,加强与俄社会和人文沟通和交流,增加彼此了解和信任。
第三,不断扩大对俄罗斯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提高双方合作层次水平,以及我国企业在俄投资合作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古丽艾山力·阿衣木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的现状剖析[J]北方经贸,2013(4)
[2]桑召敏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研究[J]北方经贸,2013(9)
[3]韩东,王述芬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4)
[4]葛振宇,湛泳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J]亚太经济,2015(2)
(责任编辑:张彤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