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日本电影中的季节美学

2015-09-12胡雨晴

戏剧之家 2015年16期
关键词:樱花季节生命

胡雨晴

(武汉大学 艺术系,湖北 武汉 430072)

简论日本电影中的季节美学

胡雨晴

(武汉大学 艺术系,湖北 武汉 430072)

从日本传统文化中继承下来的对大自然的独特感触形成了季节物语的人文情结,并在日本电影中有丰富的呈现。在众多的日本影片中,自然界的物色呈现不仅仅是背景烘托,更多体现为内容的寓意表达。

日本电影;季节物语;美学

一、日本电影中季节的人文隐喻

日本列岛四面环海,四季都有美丽景色,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的日本人对于大自然十分依赖,也逐渐形成了对大自然细腻敏锐的感受。在日本文学诗歌中“季语”的运用往往包含优美的季节景物的描写,季节感浓郁。承袭日本文学中的自然观和季节感,日本电影中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季节审美特性。各个季节的代表性自然物象表达了生命体验与感悟。

(一)春季之樱花

各个季节中的自然现象如春花秋叶冬雪等作用于人的主观心理产生天人感应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唯美意境。在每年春季的三四月份正是樱花盛开的季节,作为文化符号象征的樱花在日本电影中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樱花除了其自身的植物属性,更多地被寄托了民俗信仰和被赋予了能够表达抽象特殊意义的“所指”。影片《入殓师》中导演用长达半分钟的镜头拍摄樱花漫天飞舞的景色,接下来告知了男主角大悟,从小就离开他一直未回家的父亲去世的消息,他还未回想起三十多年未见的父亲的面容,就已经天各一方。就像樱花的花期如此短暂,还未能细细欣赏就已凋零,开得最绚烂之时就是其凋谢之时,漫天樱花雨让最美的景色在人们的记忆里成为永恒。岩井俊二导演的影片《花与爱丽丝》﹑《四月物语》中都有樱花飞舞的镜头,在春天,在四月,草长莺飞樱花漫天的季节,青春期的暗恋情愫﹑年少时的懵懂爱恋,画面唯美充满诗意,却总有一股淡淡的忧伤萦绕心头。樱花作为春季独特的景物参与到影片叙事和情感氛围的酿造中,季节表现与影片抒情之间建立了一种微妙细腻的联系。

(二)夏季之大海

在北野武的电影《菊次郎的夏天》中,夏天不再那么炎热而是多了一丝清新和灵动。影片描绘了一幅孩子眼中的夏日风情图,蔚蓝色的大海,闪烁的星空,蛙叫蝉鸣,漫山遍野的绿色,菊次郎善良温暖的内心也慢慢呈现。绿色是生命力的象征,在这部以绿色为基调的影片中,大男孩和小男孩相遇在这个难忘的夏天里,一起成长,一起面对充满希望﹑崭新的人生旅程。在影片《花火》结尾处,男主人公西带着白血病晚期的妻子平静地在海边感谢生命,并在海浪声中选择了人生落幕的方式。生与死的美好﹑沉痛﹑轻易与艰难都跃然于荧幕。正如影片的名字一样,生命之花﹑生命之火既绚烂又短暂。大部分日本电影中所表现的夏季并没有现实中那么浮躁和炎热,更多的是一丝平静和一份沉思,迎着海风,倾听着海浪,眺望着海平线,对人生多了些许感悟。

(三)秋季之红叶

小津安二郎的影片《晚春》﹑《早春》﹑《小早川家之秋》等都以季节命名,主题大多是以小津一直所关注的描写以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和感情为主线流露出绵绵悲愁的物哀之情。他的电影集中表现出在日本传统文化中以家庭为核心对生命敏锐独特的沉思,镜头中经常借助一些自然景物等空镜头穿插其中,形成了一种与生命的对照和转化。在《晚春》和《东京物语》中出现的“明天又将是好天气”台词,从中能感受到又似温暖又似寂寞之情,家庭生命恰如自然季候一般遵循着生生不息的原则。小津电影中以安静缓慢的节奏表现日本传统家庭中儿女在时间的错失中造成无法挽回的失落,父母在晚年时期孤独与无助的飘零之感,用长镜头和固定镜头拍摄体现了真实时空的连续性和客观性,绵绵的哀愁动人至深。家庭成员从出生成长到离世这项生命法则,犹如树叶在秋天变黄枯萎飘落一样。小津在电影中融入他自己的生命伦理观,也揭示了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审美心理特征,一方面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体验,另一方面又是内心的自我写照,充分体现了精神的流动变化,秋季向来充满的悲凉之感与影片中家庭的式微﹑生命末尾的孤寂相应和,使情感得以充分﹑形象地表现出来。在北野武的电影《玩偶》中,黑社会大哥被枪杀的镜头里并有血腥的场面,而是一声枪响一片火红的枫叶飘落入河中流走,用自然画面的镜头赋予死亡独特的美。

(四)冬季之白雪

在日本电影中,大自然之美﹑自然物色之美与人物内心情感相互映照融合。岩井俊二导演的《情书》的故事发生在冬季,片中用唯美的镜头﹑在一连串回忆里再现了导演对爱和生命的深刻表达,使寒冷的冬日有了一抹温情。女主角博子在白茫茫的山上呼喊:“你好吗?我很好!”。通过情绪的宣泄正视人生中的不幸与痛苦唤醒强大的生命感,在朦胧洁白的雪山中净化了情感世界。在北野武的电影《玩偶》中,我们可以看到故事叙事是一个完整的四季,片中的一对男女走过了迎着漫天樱花飞舞的春天,吹着海边清爽风的夏天,踩着绚丽火红枫叶的秋天,踏着洁白宁静的雪的冬天,最后一同死去。季节在电影叙事中表现了一个完整的时空,四季的流转与人物命运达到高度契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影片中平行讲述的三段爱情故事都是以死亡结束的。“日本民族的美学是一种殉教的美学,它以死亡和消逝为不可回避的归宿,在这种必然覆灭的命运中展现残酷的诗意,认为只有这样的美才能动人心魄。”①季节在片中不仅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作为一种叙事手段将人物的命运﹑心境﹑情感等融合在一起,深沉而动人。在影片《入殓师》中,季节同样也参与了叙事,在片头主人公大悟因乐团解散回到乡下时还是冬天,片尾已是樱花烂漫的春天。季节的转换表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六个月内,此时的冬天并不意味这消逝或死亡,而是新生和希望。主人公坚定了对入殓师这份工作的选择,从晨雾中走出,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春天。

二、日本电影“季节美学”的启示

季节元素在日本电影中或多或少都占据着一定的分量,作为背景参与叙事或融入情感参与抒情都体现了在日本电影中季节审美的重要作用。春夏秋冬四季以其特有的季节物色作为情感的触发点引起观众的共鸣。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广阔的审美之域,季节通过时间和空间转换表现其内在韵律,从而引发人们对于人生哲理和生命意识的感悟。

“审美心理学认为,客体对象与主体的审美目的﹑精神需要产生一定的价值关系时,主体才会产生特定的审美态度和情感体验。”②季节所营造出的空间感构建出审美的意境,传递导演的审美意识,触发观众的情感满足其审美需求。在日本的一系列纯爱电影中季节元素作为表达情感的媒介产生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方式同时也影响到周边国家如韩国,在韩国导演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中,结尾都会出现一片辽阔的雪地,意味着人性的复苏以及新的希望。

在中国较早的诗歌中我们也能发现一些关于季节物色触动情感的景物,如梅兰竹菊等,都暗示了其所在的季节以及本身所具有的植物特性给人们对于审美人格境界的启示,像梅花高洁傲岸,兰花空灵优雅,竹子虚心有节,菊花冷艳清真,但其大多出现在诗词及书画中,在影视作品里并没有过多地指涉。相比于日本,他们对大自然的感触更为敏锐,对于季节中的生命感理解得更为深刻。日本电影继承了日本文化中的这种温和纤细,把自然和人生融入进镜头荧幕中,赋予了季节独特的审美特性,其对于周边国家及自身文化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季节物语成为日本电影艺术家们歌咏生命情怀的典型意象,赋予影片重要的文化价值,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熊晓霜.残酷的诗意:玩偶[J].当代电影,2004(1).

②黄江平.论审美创造中情与景的互动关系——从四时递嬗看诗人审美情感的变易[J].社会科学,2000(5).

J905

A

1007-0125(2015)08-0107-02

猜你喜欢

樱花季节生命
赏樱花
樱花
我喜欢的季节7
季节蠕变
季节的变换
樱花站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花的季节
一抹樱花粉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